快點來登入喔~!!
《拚搏年代》第23章 有獎徵集
回到報社,方燕專門找來前幾期的《太東周刊》,每一期都看到了正大藝術品拍賣公司的報道或者廣告,考慮到周刊巨大的發行量,如果真是騙局,後果可能比想像的更嚴重。

是否騙局,不能聽信片面之詞,必須親自去看看。

下班先去買件仿古瓷器?

可惜,那個看似憨厚的少年,實則油滑油滑的,不肯幫忙。

要不然,由他這樣熟門熟路的人進去,更容易調查。

方燕不會想到,真要呂冬帶她進去,兩人不一定能完整走出來。

呂冬拒絕了方燕口中的重獎誘惑,搭乘另一路公交去十裡堡市場西門,再穿過市場取了自行車回家。

重獎很誘人,安全更重要。

從騙子頭上拔完毛,再去人面前晃悠,這不找死嗎?

呂冬頂著烈日,蹬自行車回到呂家村,從大隊門口經過時,呂振林正好出來。

「冬子!」呂振林老遠就看見了他。

呂冬下車,跟人打招呼:「三爺爺。」

呂振林看了眼自行車後座上的水桶和車把上的手提包:「幹啥去了。」

呂冬笑著說道:「賣了點東西。」

呂振林沒再問,說道:「抗洪先進個人的事,定了。」

呂冬問出上次沒來得及問的問題:「先進個人有沒物質獎勵?」

呂振林的臉瞬間黑了一下:「這是榮譽,對你個人和村裏都是。」

呂冬撓頭:「我看報紙上,獎勵不都講究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一起嗎?」

呂振林想了想,說道:「應該有,不會太多。」

呂冬明白了,還是以精神激勵為主。

不管如何,這是好事,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拿到。

「錦旗快做好了。」呂振林又說道:「你這個預備先進個人陪我一起去送錦旗,就這幾天,先去縣裏,具體啥時候,我再叫人通知你。」

這是呂振林給他刷存在感的機會,想到有物質獎勵,呂冬連忙應道:「好的,需要我做啥,三爺爺你吩咐。」

呂振林又看了眼水桶和提包,提醒:「下了學,鍛煉鍛煉是好事,別在外面惹事,要不我親手把你送派出所。」

呂冬知道這是關心,老一輩的表達方式總很特別:「我曉得了。」

想到呂冬自水災來的表現,呂振林確實放心許多:「你先自個長長見識,等積攢點經驗,讓建國尋摸個廠子,弄個正式編制,沒編制總歸不是個事,媳婦都不好找。」

呂冬只能含糊以對,呂振林擺了擺手,朝小學走去,還嘀咕著樹不樹的。

小學裡到處是大樹。

呂冬騎上自行車,進廠弄編制的事,不在他考慮範圍之內。

這裏樸實而又保守,有些思想影響深遠,比如不孝有三,無編制為大。

農村要差一些,城鎮上家庭的穩定和安全感,與鐵飯碗緊緊捆綁在一起。

千好萬好,不如鐵飯碗好。

沒有鐵飯碗,種地打工也比投機倒把好。

哪怕到了1998年,呂冬老家這邊,老一輩很多人仍然把做買賣看成投機倒把。

呂冬不可能進工廠去捧鐵飯碗。

這時間段,就算弄到編制進去,估計很快也要出來。

青照這邊的廠子,除了早早轉股份製的,幾乎全軍覆沒。

去果園放下水桶,呂冬回到老宅,找來本子,專門記下方燕和杜小兵的聯繫方式。

一個能配上手機的記者,在報社怎麼都有點地位。

堂屋有塊牆皮掉了下來,呂冬簡單收拾了一下。

老式的青磚青瓦房子,很難說能再堅持多少年。

這樣的老房子看起來古色古香,似乎深具文化傳統,但住起來很不方便,不說別的,哪天在窗枱飯桌上,看見個蠍子或者老鼠啥的,也別驚奇,屬於正常現象。

七叔跟呂冬講過一個事,南鄰家特別不講衛生,老鼠啥的成群,七叔有次去他家串門,看他家儲藏室米缸蓋子特精緻,一個個灰黑色的圓珠子拚起來,每個珠子上還穿著根下粗上細的繩子,絕對稱得上稀罕。

用七叔的話來說,他好奇去看,米缸蓋子突然解體,一鬨而散。

原來是一群老鼠撅著屁股緊挨著偷米吃。

這話當然有點誇張,不過老房子裏面,稱得上藏龍臥虎。

蛇和黃鼬不算稀客,老街上甚至還有大兔和皮狐子的傳說。

下午果園要打藥水,呂冬收拾完掉落的牆皮,就騎上自行車去了果園。

呂建仁那一脈的二奶奶、三奶奶和四奶奶都過來幫忙,她們年紀大了,背噴霧器打藥水有點困難,卻能幫著燒水和做晚飯。

呂冬去幫老娘把準備好的農藥搬出來,果園所有的容器,全都放滿了水。

隱隱約約有雞糞味飄過來,從肩膀到腳一樣粗的鐵嬸背著噴霧器走進果園,後面呂蘭蘭伸伸頭又縮回去,好像有點害怕。

呂冬先給鐵嬸搬來馬扎,沖門口招手:「蘭蘭,進來。」

呂蘭蘭指了指骨灰堂屋脊上蹲著的莫名神獸:「我怕,它老盯著我。」

「別看它就沒事。」呂冬傳授小時候總結出來的秘訣。

呂蘭蘭低下頭,慢吞吞挪進果園,先去看水缸裡的鯰魚,見呂冬過來,低聲說道:「冬哥,你給的鯰魚我爸拿走了,說太小沒肉,先養養,等肥了再吃。」

聽到這話,呂冬目光不自覺越過果園大門,眺望根本看不到的雞糞池子:真不愧是鐵叔!

再看看呂蘭蘭,十三四挺水靈的小姑娘,鐵叔你就捨得?

呂冬異常認真的說道:「蘭蘭,以後別吃鯰魚了。」

呂蘭蘭詫異:「為啥?」

事實太殘酷,呂冬沒法說出口:「相信你冬哥。」

隨後,大伯母李敏,二嬸子,七嬸子,還有老街上的幾個街坊到了,來了十幾個人,還自帶噴霧器。

當然是手壓式的。

這也是呂冬不當軟蛋,義無反顧抗洪的原因之一。

人心都是肉長的。

雖然偶爾也有閑言碎語,但老街上的本家街坊們,對他們一點都不差。

但凡有希望,誰能無動於衷?

人多力量大,又都是地裡討生活的,胡春蘭只要兌好農藥,二十多畝果園說大也不算大。

打農藥,可能會影響到知了猴,但主次還是要分清的。

食心蟲、卷葉蛾、黃蚜蟲已經不少了,不噴農藥,收果子的時候能叫人哭出來。

果園交的公糧都是借的,還指望下果子賣掉還上。

不止果樹,果園裏種的自吃的蔬菜,同樣要打藥水。

不打藥水,各式蛾子幼蟲、螻蛄、蚜蟲、蝸牛等等,就會把葉子啃的千瘡百孔。

別說吃了,看見就沒胃口,除非想補充蛋白質。

不到五點半,農藥就打完了,眾人簡單洗過手臉,在果園吃過飯,又休息一會,都去了鐵叔的雞場。

今晚雜毛肉食雞出欄。

逮雞的貨車已經來了,裝雞的籠子就堆在車邊。

鐵叔把鐵嬸拉到一邊說話,有些傳到了呂冬耳朵裏面。

收雞的人是鐵叔鐵嬸多年的朋友,建議兩人在養雞場基礎上,發展肉雞加工這一塊。

養雞看行情,行情時好時壞,抗風險能力太差。

碰上流行病啥的,賠掉老本。

這邊有句老話: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但做肉雞加工,又需要投資。

這不是小事,鐵叔鐵嬸都很謹慎。

關係別人家的前途命運,呂冬只能聽聽,聽過就算了。

天色黑下來,雞棚亮起燈光,呂冬和鐵叔夫婦負責逮雞,這些肉食雜毛雞膽子小,很好抓。

養夠65天的雜毛雞,份量十足。

這屬於出欄時間相對比較長的肉食用雞,呂冬記得鐵叔養過一批大肉食雞,四十天就能出欄。

至於肉質,別有啥指望。

燉個土雞,滿街飄香。

燉個大肉食雞,廚房裏都聞不到香。

誇張點來說,跟啃木頭渣子似的。

雜毛雞好得多,也是市場上的主流。

一直忙到晚上十點多,三個雞棚裏面的雞才全部逮完,人人一身雞糞味。

完事後,呂冬率先離開,回到果園抓知了猴,可能藥性沒有針對性,農藥影響沒有想像的大,但時間有點長,被膠帶堵住的一些知了猴,已經蛻了皮。

今晚的收穫比前一天略微減少。

但別人幫過你的忙,你自然要去幫別人忙,屬於最正常的人情往來。

這畢竟是個人情社會。

…………

泉南市,靠近十裡堡市場的一個家屬區,方燕背著包下班回來,跟鄰居打著招呼,順著樓梯上筒子樓,進了一個有廚房沒衛生間的二居室。

她老家在泉南經濟條件最差的北河,同樣來自農村。

泉南已經有了商品房,但對這年代的年輕人來說,同樣可望不可及。

至於單位分房,年輕同志自然長期排隊。

這裏的小二居室是方燕姑姑的房子,她姑姑姑父是鐵路部門職工,調到了荷西工作。

進屋,方燕打開包,拿了一個樣式造型相當古樸的小碗放桌子上。

盯著看了會,她又摸出一個小錄音機,按下播放鍵。

一個洪亮的聲音以標準普通話說道:「這碗造型、花樣和落款,都是明晚期的經典款式,雖然民窯作品,但存世量極少,讓我估算……市場價最少40萬!」

方燕聽完錄音,又從包裡掏出50塊錢買來的鑒定證書,上面簽有梁永教授的簽名和印章。

「我這是發財了?」方燕自嘲:「路邊攤5塊錢買的碗,值40萬。」

她想到賣碗的地攤老闆:「要這麼算,攤主是個千萬富翁!」

方燕決定明天繼續行動,看能不能申請到社裏的小型錄像機。

還要給線索提供者申請相應的獎金,憑藉幾年從業經驗,她判斷這會是個影響很大的新聞!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