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拚搏年代》第103章 最大的商鋪(求訂閱)
從工商行信貸部出來,呂冬心情大好,呂春和呂建國提前準備好各種證明,銀行這邊手續辦的很順利,只等通過審核下貸款。

呂冬神清氣爽,呂春卻愁眉苦臉。

「怎了?」呂冬問道。

呂春長長嘆口氣:「背上一身債,愁。」

呂冬寬慰道:「大哥,你首付五成,才貸款3萬,還是分二十年還清,一個月才還多少?我這一個月要還00多的都不愁。」

他瞎出主意:「你以後住在派出所,吃在派出所,也花不著幾個錢。」

「我也是這樣想的。」呂春搖搖頭:「但我這正花錢多的時候。」

呂冬點點頭:「我明白,談戀愛,男人花錢都多。」

這一點,想必杜小兵可以證明,老杜為了追求真愛,花錢如流水。

各種手續辦完,就等銀行下貸款,店鋪基本到手,開店的計劃完成關鍵一步。

至於分店之類的,屬於長遠目標。

同時,呂冬的存款降低到了五千元。

店鋪明年開春才能交付,跟住宅樓一樣,交付的是純粹的毛坯房。

想要開店,還要裝修,要設備桌椅,要流動資金,長遠考慮,最好連空調都裝上。

這些都需要錢。

這次出售的店鋪是一期,後面還有二期。

社會在變化,大多數時候,計劃和理想往往離不開金錢的支持。

如今,滷肉燒餅在大學城已然打響名號,每天進帳非常穩定,早中晚加在一起,單日銷量穩定在40到500個,銷售額基本在00左右。

但日用品銷量在下滑,利潤也在不斷降低。

西市場就在那裏,只要有心有資金,總能找到進貨門路。

下一步,呂冬準備上麻辣燙,目前大學城沒有任何一家在做。

而且能打下一定基礎的話,未來開店也能朝麻辣燙的進階版發展。

大中華美食,萬物皆可烤,萬物皆可燙,萬物皆可涮。

至於山寨炸雞店,也沒有排除,這是他熟悉的,而且萬物皆可炸。

辦理完銀行手續的第二天,早晨忙完之後,又聽到東邊敲鼓聲,呂冬過去趁休息跟七叔聊了會,主要是說了下再幫忙改裝個新車鬥的事。

只要有材料,對七叔來說沒難度。

半上午,呂冬搭乘中巴去泉南,先乘坐公交去有名的師大東街。

這條不寬的道路,位於師大老校東側,在整個泉南也是鼎鼎大名的小吃和雜貨一條街。

炸雞、包子、烤串、燒餅、關東煮、麻辣燙和煎餅果子等等,這裏應有盡有。

連目前泉南不多見的土豆粉都有賣的。

賣麻辣燙的,街上有五六家。

快到中午飯點的時候,呂冬找了個地方仔細看,附近兩家麻辣燙攤子前,很快圍滿了學生,有一家算是開放式的店鋪,十多平方的小門簾裡,擺了三張桌子,桌子換人很快。

沒有地方的學生,就端個套著膠袋的長方形鐵盤子站著吃。

用過的鐵盤,就跟趙娟娟盛豆腐腦的瓷碗一樣,扔掉舊膠袋,套上一個新膠袋繼續。

能吃這些路邊小吃的人,也不會太講究。

呂冬仔細觀察,大體上估算,從點半到點半的倆小時裡,三家就沒斷過人,最少的時候也有四五個,以學生和年輕人為主。

另外,還有些人帶走。

串擼下來,裝在袋子中,可能是帶回去當菜吃。

五六家賣的,生意都很好,甚至很好都不足以形容,稱得上火爆。

不止是麻辣燙,這條街上賣小吃的大部分生意都不錯。

這條街,人流量很大,可以說是個成熟的商圈,大學城的小市場比不了。

但有一點,大學城競爭小,哪像這裏,任何小吃就沒有獨門獨戶的。

過了一點半,人流越發稀少,呂冬看到一個麻辣燙攤位前空閑下來,走了過去。

「吃麽?」老闆一口泉南話,遞過來個套膠袋的托盤:「隨便選。」

呂冬接過來,以泉普問道:「老闆,怎麼賣。」

老闆笑著說道:「塊錢5串。」

呂冬從微辣的湯盤了裏面選東西,隨口說道:「我高中邊上有家,都賣塊錢串。」

「你大一的?」老闆不忙,也樂意跟人聊幾句:「小地方出來的吧?不說兩地的消費,光這攤位費差別就大了。」

呂冬選了幾串甜不辣、魚豆腐、肉丸子等典型的合成品,點頭附和:「也是。」

「醬料自個刷。」老闆指了下兩個不鏽鋼缸子。

一個是加水和開的麻醬,另一個是辣椒油。

呂冬曾經吃過不少麻辣燙,不過他注意到的時候,這東西已經五毛一串了,有南方來的夥計說過,他們那邊從來不用麻醬。

貌似南北兩邊火鍋蘸料差別也挺大。

作為北方人,就像吃火鍋不用麻醬蘸料很彆扭一樣,呂冬同樣習慣刷麻醬。

吃一串甜不辣,雖然知道是垃圾食品,但油湯煮入味之後,吃起來特別香。

呂冬故意跟老闆套近乎:「老闆,你家味道正宗,好吃!再來兩串菜,木耳,大頭菜,金針菇都煮點。」

老闆自然喜歡聽好話,自賣自誇,其實也等於變相宣傳:「我在這幹了三年,吃過的人沒有說孬的。」

呂冬邊吃邊點頭:「回頭帶宿舍人一起來吃。」他接著老闆的話問:「幹了三年,肯定沒少掙。」

「小本生意。」老闆擺手。

呂冬像是個好奇的大一新生:「這一串能掙多少?」

老闆看他一眼,沒有回答。

「我就好奇問問。」呂冬很隨意的說道:「我一個學生,能跟你搶生意?」

這年頭大學生很吃香,老闆當然不會認為呂冬搶生意,但還是有所保留:「一半一半,其實就個辛苦錢。」

呂冬拿起煮好的菜刷醬料:「人都說研究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老闆你太謙虛了,一天怎也得掙個五六十塊?」

老闆笑了,心說這大學生沒見識,忍不住含蓄的小小炫耀:「我就做中午和晚上,一天流水多了不敢說,四五百有的。」

他忍不住搖頭:「這裏費用也高,攤位費,管理費,衛生費,亂七八糟加起來,成本不低。」

呂冬默默記在心裏,貌似這條街上,後來走出過不少有一定資產的人。

不說大富大貴,在泉南也生活富足。

吃完東西付過錢,呂冬又去遠處一個麻辣燙攤子買東西聊了會,探聽到不少一手消息。

這邊的價格,基本都一元五串,不過一串上的東西,比曾經大不少。

比如肉丸子和甜不辣,個頭明顯比六七年後大一號。

這些東西批量生產成本極低。

呂冬隨後去十裡堡市場,找到之前來過的批發商鋪,就跟唐維那裏的飾品論包批一樣,這裏做麻辣燙的成品,同樣是按包往外批發。

小袋2元,中袋5元,還有0元一大包的。

真正算下來,每一串的成本只有五六分錢。

這還是比較靠譜的貨。

那些最便宜的,呂冬專門問了下,按照批發老闆的說法,一元錢的丸子,在作坊裡批量生產,最差的那種成本也就一毛多錢。

程立峰的教訓就在眼前,呂冬做人也有底線,便宜的差貨不會用,也不敢用。

當然,指望這些路邊小吃有多講究也不可能。

呂冬能保證,如果做的話,他會嚴把進貨關,湯料更不會亂用。

麻辣燙好不好吃,湯頭很重要。

呂冬買了些原材料,當天晚上回去的稍微早點,跟胡春蘭在老屋裏結合些自製的鹵料製作湯頭,又把街上釘子、呂坤和呂蘭蘭等大一不下的孩子找來,每種做一些試吃,以找到最適合的口味。

大學城的學生,以太東和周邊省份為主,與這邊的口味差別不是很大。

這幾天還熱,成品麻辣燙不容易保存,呂冬也不著急,白天除了繼續做買賣外,抽時間雇紅星去泉南進貨進料,跟定好的拖鬥車一起送到工地上,讓七叔師徒幫著改裝。

胡春蘭也沒閑著,除了繼續實驗湯頭,還跑到宋家村定好輛二手嘉陵車,車子改裝了拖鬥掛口,原本是用來拉廢鐵的,大概7年車齡。

這種老式摩托車相當格造,花200塊錢買回來,再跑上兩年沒問題。

後來很多老嘉陵不是騎壞的,而是放壞的。

就像賣魚的刁娟,大部分下地的農村婦女,騎拖鬥摩托跟玩一樣。

期間,呂冬又去了趟西市場,除去少進日用品,還專門買了些摺疊桌、鐵托盤和小馬扎等麻辣燙配套品回來,為這項買賣做最後準備。

連續四五天試做,呂冬邀請眾多街坊鄰居過來試吃,找到了接受度最高的幾種口味。

呂冬和胡春蘭以鹵料、肉湯、辣椒和少部分豬油做成湯頭,醬料也做了三種,普通加水和開的麻醬,自製的滷汁醬料和辣醬。

呂冬也做好了嶄新的招牌,就掛在改裝好的拖鬥上,紅底金字——呂氏麻辣燙!

連帶著滷肉燒餅也換了招牌,依然上寫——青照特色小吃,傳承百年風味。

下寫改為——呂氏滷肉燒餅!

等忙過這陣,再看到呂建武的時候,呂冬打算讓呂建武幫著註冊商標,以便為未來開店做準備。

十月下旬,天氣穩定涼爽下來,呂冬大批量進貨,正式上馬新的麻辣燙生意。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