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星空統治者》第一百零四章 反活體武器
回到K11的目標達成很順利。

隨著代行政機構的職能逐漸完善,各種大小問題的集中,聯席議會的建設也成了繞不去的坎。

一般時期,潘文這樣有汙點經歷的是不可能進入權利核心的。不過此時的K11不是一般時期,所有人都希望天塌下來能有高個兒頂著,產業利益矛盾幾乎為零,卻有著強大艦隊與號召力的潘文無疑就是非常好的人選。

潘文雖然為了在新行政機構中擁有發言權而回,卻還有其他的考量:接下來和蟲群發生衝突,為了與玩家雇傭軍保持互動,他沒辦法長期留在K11旅行議員職責。

經過一番扯皮,潘文最終領的是參謀總長職務。

一個民間準行政機構的參謀總長沒有什麼實權,但在K11出現作戰能力更強的個體之前,只要他的指令不是故意讓其他團體的艦隊去送死,聯席議會是沒有理由駁回的。

參謀總長職位除了擴大他對K11民間武裝的調動規模,還有更大的好處,那就是通過對聯席議會的影響力,對後勤資源進行統一部署。

之前生產後勤物資的L1工廠也有少部分會整合物流渠道以降低成本和風險,有了準行政機構進行統一規劃後,K11內部物流成本會進一步降低,以減輕補給中的財政壓力。

很快K11就有了兩個半成套的補給系統。

聯合艦隊那邊的補給系統需要提供聯合艦隊、大規模的雇傭軍使用,還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戰術儲備,無法對外界提供太多補給。新的東部防區指揮部體系還不夠完善,自己都需要外部物資援助,更別提後勤物資輸出了。

於是民團戰線整合後的補給體系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它不但滿足了原有民間需求和新加入的阿妮克雇傭軍,還能出售少量物資給東部防區指揮部。

並非整合一下物資就變多了,只是有行政管理,能避開一些趁亂囤積物資的行為,分配更合理,利用率自然也會提高。

更高的物資流轉效率,刺激了產能效率的跟進,在價格沒變的情況下,各商會的收入居然短短的幾天裏出現了增加趨向!良好的趨勢反過來扼製內部的反對聲音,進一步加快了民團戰線的行政建設。

蟲子在做什麼?

蟲子這會兒也在蓄積最後的力量。

或許魔王們有過一擁而上推平K11的想法,可是聯合艦隊受上次創傷的刺激,在增兵程序出來之前,就已經將一類偵查艦投入到情報搜集中了。

前面介紹過,一類偵查艦是人類現役的唯一搭載了反物質引擎的艦船,同時也是唯一在完成跳躍後不會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飛行器。雖然隨時可能因反物質泄露產生大範圍物質湮滅風險,偵查效率卻遠不是其他需要近百分鐘脫離過程的艦船能夠相提並論的。

一類偵查艦的投入,使得K8至K13地區的信息能在短短的三十分鐘內返回K11指揮中心,或將指揮中心的指令在極短的時間裏提供給前線。在無需中繼點的情報傳遞中,時間效率已經不比具有超越空間「能力」的玩家情報體系了。

一類偵查艦作為民間勢力絕不能買賣的戰略級情報艦投入戰場,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平均每兩百次高速跳躍,就有一艘一類偵查艦因撞擊天體等原因報廢,隨著它們的報廢還會發生一些額外的災難,就著還只是單獨行動的結果。

聯合艦隊對外信息發佈辦公室的數據顯示,一類偵查艦啟動以來短短的六天中,已經有五艘失聯,其中之一導致從右翼星區撤離的某倒霉艦隊消失,據稱該艦隊有三艘船,還有一艘被一小股「守門」蟲群打了,不過隨後過去的偵查艦並沒有在事發地點發現蟲群,多半也被不分敵我的反物質「啃」了一口。

伴隨著戰略級偵查器的投入,反入侵作戰的成果也隨之擴大,K8到K10地區的零碎蟲群遭到幾輪殲滅後,左翼蟲群選擇暫避鋒芒,似乎打算等右翼蟲群穩定K14之後地區後再說。

可惜右翼蟲群穿透K21-K23防線後的進展也不太好。

一類偵查艦幾乎沒有跳躍間隔的移動方式,讓它們的情報傳遞穿透力極強,真實控制範圍遠不是K8到K13那麼點地區。在它們的幫助下,K12-K17地區正在進行撤離或護衛行動的艦船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預警,偶爾出現的內部搗亂分子也會很快通告K11指揮中心,進入該地區的反_人類作案艦隊在三到五小時內就會遭到圍剿,類似行動玩家雇傭軍們非常積極。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那堆在未接戰之前就選擇自爆的艦船,也不知是躲起來了還是改變了行動方式。此刻的情況KT星團K11以外地區出入境檢查機制全部崩潰了,不執行臨艦檢查單靠偵查艦很難把它們捉出來。

……

事實是魔王控制的人類戰艦的確躲在後撤艦隊群中搜集情報!

麵粉的人口搶劫艦隊被逼退,不止是讓他很不爽,也致使在隨後的K21-K23防線突破戰中沒發揮什麼作用,要不是戰術戰略上缺他更難,他就該一頭撞死了。

這時蟲群推進計劃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而受阻,麵粉艦隊作為特殊力量,轉而開始做情報搜集工作。

右翼蟲群佔領區裡,人類的太空力量不是被清空了,就是被寄生產生了變異,一些曾經的居民星上倒是還有些活人,可是想讓他們在蟲群的領導下被訓練成太空人員實在不太現實,時間成本也很高。這時前面麵粉搶到的太空人員就有了用武之地。

只是弄出一種能注射毒素的小蟲子,就很輕易的從俘虜中選出一批願意為蟲群服務的傢夥,經過短暫的測試淘汰掉一批,剩下的以沒有被寄生的純人類身份成了蟲群的幫手。

他們開著幾艘艦船往來於撤離區和K11,為蟲群搜集最新的情報,魔王才知道人類投入了戰略情報艦也就是一類偵查艦,本來就人少蟲多的魔王們對前線指揮延遲的劣勢進一步被放大,預定的戰術不得不暫時擱置,回到穩步推進的路上。

人類在K11有單點防禦優勢,本來不應該太著急,可是戰略級艦船的出現讓魔王們嗅到了危險。

有一就有二,然後還有三四五。戰略情報艦的出現說明人類被逼急了,K11的防禦力量可能會在短時間裏大幅增強,說不定還會投入其他什麼奇怪的武器,比如說反物質機雷什麼的。

快速推進受阻,人類還在後方搞名堂,魔王必須做出選擇。

左右兩翼一起,不留後路的一波把K11推了?看似很容易,可是後續會變得很難辦。

太空戰的密度一旦高到一定程度,人類就算打不贏,同歸於盡的手段比蟲群多的多也更強悍。蟲群一旦損失太大,即使佔領了K11,玩家背後那兩個NPC國家傾巢而出,怕是瞬間優勢就會轉為劣勢。

剩下的辦法無非是想辦法到人類防線內部或後方去搗亂。

搗亂則有兩個選項,其一讓那些人類狗腿子直接穿過防線去鬧事,可是狗腿子數量有限,鬧不出多大動靜。

或者讓變異人類艦隊甚至直接出動蟲群,穿過冰區跑去MR星團內部!

這條路一次投送的力量足以影響到整體局勢,為難的是蟲群的定位能力比人類更差,穿過冰區的時間無法估計,跨星團移動中定位誤差更大,說不定一個月都到不了,時間上難以和前線形勢形成配合。

二選一,結果很明確,唯一的問題是誰去幹這件大事。現在能參與作戰的魔王就那麼幾個,麵粉肩負著普通蟲群無法取代的任務,似乎只能從左翼的三魔王中選擇。

實際上穿越冰區直搗黃龍的行動,很早就成為了魔王們戰略推演中的一個選項,拖到現在,也只是因為之前他們沒辦法在不影響整體局面的前提下,湊出規模足夠影響戰略格局的蟲群。

若不是一類偵查艦入場,本來還要在拖延一陣的。預期的最理想時刻,是人類再次習慣蟲群佔領區擴張後,雙方進入冷對抗的時刻。

……

就在魔王們密謀大行動時,人類抵抗蟲群的第一線,K11終於等來了久違的新武器,艦載反活體武器!

人類戰艦已經搭載的粒子型全尺寸主炮中,中子炮勉勉強強能算的上反活體武器。但是這種效果只不過是打擊目的之外由粒子特性而產生的附加作用,在殺傷活體目標方面,和真正受星際條約禁止的反活體武器是不能相比的。簡單區分,中子炮只是線殺傷,而本次投入的是面殺傷武器,至於具體效果還需要上戰場看看。

本次向各造船廠授權的反活體武器分作三類共十二個型號,能滿足30年內發佈的各類型艦船中90%型號的搭載。

對應各種類型艦船的具體型號就不一一介紹,三類分別是主炮型、外掛型與投射型。

主炮型反活體武器顧名思義,就是用於造新船時取代常規主武器的,與常規主武器的區別是它們的射程較短,單次打擊的有效面很大。以全尺寸炮型反活體武器為例,單次打擊,在25到30萬公裏間的有效殺傷面直徑在五千公裡左右,擴散波的形式使得它們在30萬公裏外,單位區域照射強度銳減,到35萬公裡就毫無威脅了。

外掛型是專為已經在役的艦船準備的,比起主炮型,外掛型的打擊距離縮短了很多很多很多,而且會破壞艦船原有的外形。破壞原有外形會不會讓艦船在更遠的距離被蟲子發現,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不過肯定會影響到護盾性能,再加上打擊距離的比主炮型明顯短很多,肯定讓它們不會太受歡迎。

之所以射程遠不能合主炮型比,因為正常的艦船都無法向外掛裝置提供主炮級的能量,其中涉及到內部線路甚至能量供應體系的問題。奇葩的是BU計劃部居然還為外掛型附帶了增程方案,增程型會使用更高級的材料,還會讓外掛裝置自帶能源儲備槽,不過就算這些達到普通型兩倍多售價的增程型,也只能達到同類主炮型三分之二的射程,值得欣慰的是打擊面和打擊強度倒是都跟上了。

投射型,毫無疑問,對於跟潘文一樣不喜歡近距離接觸蟲子,又沒有多餘的錢添置新船的傢夥們來說,就是最好的選擇。

投射型不是單純的導彈,是導彈艙,兩者的區別在於專配導彈艙的導彈,都不是通用結構體,不能用彈頭和彈體亂換。反活體系列的導彈不是爆炸類的武器,而是個一次性的短程周波釋放器。

接收第一批反活體武器的,不是帝國與聯邦聯合艦隊,而是民團戰線和新來的藍皮膚阿妮克小夥伴們。

顯然,他們得替大家執行一次「送死你去」的任務,試試反活體武器的效果!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