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之絕版馬官》第907章 有人無人
?無谷對崔穎說,這兩個孩子雖然一前一後來到她的身邊,但她感覺著他們就像是一對雙胞胎,被人換過來的這個額上有硃砂痣,換走的那個左胸上有心形胎記。

只是令無谷大為驚訝的是,早就不知所蹤的、有胎記的孩子做了大都督,而一直在高府中長大、十幾歲去揚州任織錦坊令、又去西州做牧監、額上有痣的人卻不見了。

崔氏坐在車中,翻來覆去琢磨無谷的話,總是雲遮霧罩的理不清楚。如果無谷所說是真的,那麼先前做著牧監的那個高峻一定遭遇了什麼變故,然後這一個頂上來了。

她有印象,當初她帶女兒進入高府時,那個調皮、而有些憤世嫉俗的高峻額上是有痣的。她西州見到高峻時,崔穎也用心看過他額頭的痣、但似乎顏色很淺。

這個念頭把崔氏嚇了一跳,如果自己剛剛想到的問題被公之於眾,那麼西州女兒的家中會有怎樣天翻地覆的變故!

也就是說,年少時曾經在高府中招惹過女兒崔嫣、又令女兒念念不忘的那個高峻,並非現在的這位總牧監。

不過,崔氏從女兒對高峻的態度上,絲毫看不出她對高峻的身份有什麼察覺或懷疑,這就又讓崔夫人感到奇怪了。

反正車中除了她們母女之外就是甜甜一個小女娃,崔夫人低聲問女兒道,「高峻的左胸前是不是有個心形的胎記?」

崔嫣臉騰地紅了,有些氣急敗壞地問,「母親,除了我們姐妹,沒有一個外人知道這個,但你是如何知道的!」

於是崔氏就知道無谷說的沒錯,現在這個高峻並非當初從高府去揚州的那個人。但她感覺無法回答女兒,隻好故作生氣地道,「好啊,你有了意中人,便把娘看作了外人!」

她不再問,心想高審行曾忿忿不平地、對她說高峻不是他親生,也就可以理解了。

唉!這可真是一本爛帳!不知有幾個人知道西州大都督高峻的這個帳底、又在不知不覺中為著各自的目的故作不知、或是進行著遮掩。

無谷算一個,當然高審行也算一個了,畢竟有一個名義上英武果敢、威名赫赫的兒子,他也真的借了不少光。

然後,崔氏想自己也該算上一個了——為了女兒的幸福,她也該保守這個秘密。

……

黔州。

高審行知道,高府的名望和門庭不許他對崔穎做得太過分。

比如休她出門,那樣肯定會鬧得滿城風雨,繼而牽連出令人難堪的猜測。而且父親、弟兄們,乃至西州的崔嫣和高峻都不會善罷甘休。更主要的是,自己的臉面上也不好看。

但他有能力冷落她、同時讓她提攜李引的願望徹底化為泡影。

而對李引這個卑鄙小人,對他為謀高位、出人頭地、而打入到刺史內宅來的做法,高審行一定要讓他一無所有。

那就慢慢來,抓他的小辮子、給他穿小鞋,每一步的實施還須控制在不讓崔穎難以承受的程度。直到再將他逐步打回原形、一腳踹開。讓他離著崔穎遠遠的,生不如死。

然後,刺史的腦海中短暫地閃現了一下劉端銳女兒——劉小姐羞澀的模樣。

她俯身續茶時,領口內呼之欲出的衝撞,此時又撞了一下刺史的心。眼下不是想這些的時候,不過好男人都是三妻四妾,憑什麼他就不能光明正大地想一想?

……

洋水縣、洪杜縣和澎水縣引水上山的工程早已告一段落,三縣通往信寧縣、石城縣的大部石渠也已修砌完工。

接下來,只剩下局部的溝通、聯貫,使之成為一體的水網,那麼黔州的土地灌溉便可互通有無、取多補少,再無後顧之憂了。

李引整天翻越在黔州五個縣的崇山峻嶺中,而他本職所在的都濡縣,反倒許久也沒回去過了。

刺史夫人崔穎趕往長安之後,李引感覺著每天的日子像少了點什麼似的,晚上躺下來休息時也覺著異常的乏累,總歇不過勁兒來。

他知道兩者間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聯繫,再說總這樣想也不應該。高審行對自己委以都水使的重任,那他隻該乾好這份差事,也好滿足崔穎的願望。

這天,他又到了澎水縣的山頂,前一天他通知信寧和石城兩縣的縣令到這裏來,商量一下往兩縣溝聯水渠的事宜。

這兩個不能自行引水的縣眼下的形勢也真急迫,好在西州來的蘇長史一直都督著補苗保水,看來今年的晚季作物大概能保住了。

但他們目前仍在組織民役擔水澆苗,因而兩個縣令一聽說要研究水渠貫通的大事,一溜煙地從各自的縣裏跑來了。

澎水縣的水取自西面的江水。取水水車、巨大的蓄水池、和配套的引水石渠,引著江水繞過了澎水縣座落在山窪處的十幾座鹽井,隔著刺史夫人、西州長史、七夫人麗容操持著栽種的一大片桕樹林,像一條明亮的帶子,逶迤地上了山。

在山的這邊,分別通往石城縣、信寧縣的石渠就差在這裏交匯,各有一段兒大約五六丈遠的距離,只要修上石渠,那麼大功告成!

但這裏仍是澎水縣的境內,要修渠隻該澎水縣來組織著乾。

事先,李引也通知到了澎水縣令張佶,但另兩縣的官員早到了,張佶卻遲遲不到。眼看著日上三竿,每個人都很著急。

李引派人去叫張縣令,等了好久,去的人才回來,說張大人不知去忙什麼,衙裡找不見,問那些衙役縣丞,也都說不知。

李引有些不快,因為他事先已與張佶大人說過。

但石城縣令先等不及了,「李大人,不就是修這幾步的水渠,澎水縣不來人,那我們自行籌措著、從本縣來些人,幹完了不就是了。」

李引有些遲疑,因為這總是在張佶的轄域之內,越過了張佶總不大妥當。但張佶就是不到場,像是故意的。

李引最後說,那就去武隆渡口找來馬津丞,他一直參與引水一事,讓他知道一下也好。

不一會兒,馬洇果然來了,畢恭畢敬地與三位大人見禮,問有什麼吩咐。

但聽了李引的建議,馬涸卻嘬著牙說,「哎呀,不大好啊李大人,我們張佶大人有公務在身,走前嚴令卑職,要辦好山這邊地裡的保墒事宜,卑職實在抽不出人來修這段水渠呀。」

石城縣縣令說,「馬大人無人也無妨,你無人,我有,我們出人工來修。」

馬洇道,「大人,話不是這麼說的,這裏是澎水縣,卻讓石城縣來人,萬一傳到刺史大人的耳朵裡去,恐怕我們張大人也吃不消啊!」

石城縣令急道,「那你就把人拉過來修啊!」

馬洇道,大人,卑職已說過了,我正在保墒鋤地,哪裏有人?山這邊下坡的石渠修不上,我就不能放水澆地,到這會兒還是擔水澆著,難啊!

李引道,「保墒之事晚個半天也不致耽誤事,先把水渠聯貫了,水通了,你也不必再擔水,怎麼就不明白!」

馬洇手一攤,「李大人,縣官不如縣管,按理說卑職只能聽張縣令的,你去與我們張大人講妥了,拉幾個人,好說。」

接通了渠,山這邊的坡地就不必再擔水來澆了,不須擔水,保墒一事就迎刃而解。但澎水明擺著有人,卻不修渠、還在那裏擔水、保墒鋤地!

石城縣令對李引道,「總歸李大人是六縣都水使,澎水縣的人使不動,你下個令我去本縣拉人,保管馬上就到。」

李引道,「好吧,你去。」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