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歷史諮詢商》第一百零八章 夢回長安
很奇怪,也有點理所應當,劉志之前猜到了這貴公子的身份或許是那李世民,但是他帶著自己來到了這出位於隆慶坊的私宅,並不是秦王府。

這人既然這樣做,或許是不願意讓人知道他的身份,這樣解釋起來的話倒也合理。

如果是這樣的話,多半他此次回京是剛到,而且還是偷偷回來的。

太子李建成雖然折了一臂,齊王李元吉殞命河東之後,太子一脈在軍中的實力大打折扣,而這事李建成未必沒有責任。

李氏四兄弟從小一起長大,李元吉有幾分能耐李世民不可能不清楚,而李元吉出兵河北,準備去討伐竇建德他也是清楚的,甚至他的麾下還有細作探知到了竇建德那邊的安排,或許早就已經知道了竇建德的打算,但是他在關鍵的時候卻出兵緩慢,等到李元吉在前方兵敗之後,這才慢吞吞的帶兵去擊敗了那宋金剛,佔領了太原,雖說李元吉的死跟宋金剛也有很大的關係,李世民的這一做法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為李元吉報了仇,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恐怕就是去搶地盤的,宋金剛兵少將寡,根本不是精銳的唐軍的對手,而他輕而易舉的佔領了太原及河東的大片地區,極大的擴充了自己的勢力。

這一點相比******的人甚至是李淵都能夠很清楚的看出來,而最後李密跟竇建德聯手向關中進軍的時候,正是在太子一派人的堅持之下,李淵才會連發上十道聖旨,讓李世民撤軍,太子在這一點上實際上是利用而李淵的心思,為自己的黨爭扳回來了一局。

李淵是上位者,他不希望大唐的根基受到動搖,而大唐的根基在哪裏?

很顯然就在關中,而李世民的這支部隊雖然有些脫離他的管控,但是這支不低是目前維護大唐統治的基石,他們一定不能有事,而河東的局勢當時已經很不好了,竇建德劉黑闥的軍隊都已經快要完成對李世民的包圍,就算是自己的次子和四子能征善戰,李淵還是不想讓他們冒險,因為一旦他們敗了,那大唐的屏障也就沒了,雖然河東之地丟了很可惜,但是只要保存了自己的實力,那麼將來還是能夠奪回來的。

而對於太子李建成而言,他考慮的就是不能讓李世民吞下這一塊肥肉,河東之地丟了對李建成的打擊很大,所以他更加不可能讓李世民舒舒服服的吞下去,於是這才在李淵面前旁敲側擊,鼓動李淵給李世民下旨,最後造成了這樣的一個局面。

李世民如今的處境其實是很不妙的,當初他率軍準備進京的時候,就是李密的隋軍到來解了圍,那一次是劉文靜的算計,算計著宇文化及回來偷襲隋軍,他們謀劃的是洛陽,但是只可惜最後功敗垂成,計謀沒有得逞,反而是讓李淵李世民父子之間心生間隙,這成為了一個很嚴重的隱患。

這些大局劉志以前就知道,在河東的時候,尤其是在太原的時候,他就已經想過,如果他是李世民的話,他要如何破局,眼下李世民擁有最強橫的實力,但是李建成卻站住了道義上的製高點,而且身邊的人脈也比李世民要豐厚,而且李世民不能直接翻臉,因為這個時候外面還有強敵環繞,如果說真的有什麼辦法的話,那大概就要看李世民跟李淵父子之間的隔閡能不能消除了。

三人在小院住了下來,前幾天李世民還會過來跟劉志說說話,帶他在府中走走轉轉,只是沒有出府,而之後他或許是有很多事情要忙,便沒有自己過來,而是讓府中的管家安排了人手帶他們遊玩長安。

劉志心中明白,這李世民多半是不敢公然在大街上拋頭露面,怕被太子一脈的人發現了行蹤,這個時候的京兆尹還是李建成的地盤,李世民在這裏討不到便宜。

原本劉志一直以為長安城的規模沒有洛陽城大,因為楊廣放棄長安城選擇洛陽定都,不僅是因為他為了擺脫關隴貴族,而且還有洛陽城更新,更安全,更能彰顯他的文治武功這幾點在裏面。

洛陽城他當初去過,還順便幫了守城的小越王楊侗一把,這個時候當初的越王已經成了大隋的皇帝,但願他不是隋朝最後的一個皇帝。

洛陽城的規模和宏偉的建築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無論是氣勢恢宏的定鼎門、應天門還是紫微宮、九州池都令人目瞪口呆,定鼎大街的筆直和寬廣、紫微宮和天堂的金碧輝煌,都讓人為之震撼,整個城市被四縱四橫的幾條大街和數十條筆直的小街道分割成了一片一片,非常規整的區域,即便是後世佈局最好的城市,在城市規劃上面都比不上洛陽城的規劃。

而且不僅是看得見的好處,楊素在修建洛陽城的時候,對於洛陽的地下排水、疏通都十分的重視,洛陽城不會出現積水的現象,後世動不動就出現在大城市的看海,在隋唐時期是很難出現的,這一點上,古人的智慧是真的不能小覷。

而長安城跟洛陽城卻又有不同,和洛陽城的朝氣蓬勃不同,長安城多了一份厚重,承載著西漢兩百多年的歷史,加上南北朝風風雨雨的洗禮,長安城在隋朝重新煥發了生機,而整個城市雖然已經不是強漢時期的都城,甚至在位置上都有很大的偏差,但是那種深埋在關中百姓骨子裏面的厚重和淳樸,卻一直延續了下來。

而且,長安城的規模和聲勢其實一點都不遜色於洛陽,雖然這兩者真的不好區分到底誰大誰小,單純比較大小好像也真的沒有什麼意義,而無論是長安城還是洛陽城,都有氣勢恢宏,佈局規整這些特點。

不過這個時候的長安城,缺少了盛唐煙雲的哪一種滋味。

連年的戰亂兵禍,對於關中的打擊其實很嚴重,楊廣為了避免如同當年的六鎮之亂一樣的情況發生,對於關隴貴族的勢力非常的忌憚,甚至不惜遷都洛陽來削弱關隴貴族的影響。

但是自古以來關中子弟皆以尚武能戰著稱,三秦之地自古就是出產合格兵士的地方,如此一來,隋軍之中幾乎各個位置都有關隴貴族的身影,這對於楊廣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所以他開始逐漸的倚重河東貴族,尤其是山東的那幾個大族,如聞喜裴氏,清河崔氏等等貴族,以這些山東貴族來牽製諸如宇文家族、元氏家族、獨孤家族等等關中大族。

而之所以楊廣這麼忌憚山東大族,其實這跟他們楊家的出身有關。

楊廣的父親楊業本來就是關隴貴族的一份子,而北周被隋取代,正是楊業接著關隴貴族的實力才能走到這一步,最後統一了全國,他對關隴集團的力量十分的倚重,同時也非常的忌憚。

但是楊業畢竟是開國皇帝,他不好直接對為自己立下了汗馬功勞的這些手下動手,但是他卻將這個任務交給了他的兒子,無論是楊勇還是楊廣,他們都知道自己的最大敵人不是外敵,而是內部的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的實力有多麼的恐怖?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在各方面都處於社會的頂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國之一,而關隴集團無論是在朝堂上的官員還是在軍隊中的將領,都佔據了大隋大半個天下,一旦這些人聯合起來準備謀反,那麼他們的實力將會非常的恐怖。

這就是楊廣所擔心的一點,他們是從關隴集團之中出來的,但是卻更加害怕關隴集團裏面會出現一個跟他們一樣,有野心也有實力,同時也能夠得到其他人支持的人,這樣的人一旦出現,大隋就會面臨非常大的危機。

而楊廣為了對付關隴集團,做了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遷都洛陽,任何朝代,定都的地方總是最有利的,因為一個國家的首都是政策最好,資源最豐富的地方,遷都洛陽之後,關隴集團的聲勢就會減弱不少,而且由於國家的中心東移,無論是對中原也好,對河北對山東也好,都是他們的機會,意味著他們可以填補關隴集團留下來的空缺。

第二件事情就是重視南方的發展,典型的代表就是江都等長江沿線地帶以及京滬杭大運河這一帶的發展,他有意將資源傾斜到南方去,因為六鎮之亂之後所帶來的後果非常的嚴重,整個北方甚至是到長江北部的荊襄地區都遭到戰亂的破壞,而歷朝歷代的重心都在北方,北方遭到這樣的戰亂之後,梁國居然還派兵北伐,企圖趁著北魏危急的時候巧取豪奪。

而楊廣則乾脆釜底抽薪,強行一步在南方佈局,就算是日後北方亂了起來,他也不怕,帶著軍隊躲到南方去,等到北方亂的足夠了,再派兵北上收復失地,順便剿滅關隴集團。

當然了這是最後也是最壞的打算,他並沒有得以實現就已經被宇文化及給殺掉了。

後世很多人對楊廣老財費力,又不討好的征討高句麗很不理解,這樣的一塊土地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出動幾萬精兵進攻即刻,犯不著傾舉國之力進行東征,很多人都在後世分析的時候都將這理解為楊廣企圖藉助戰爭來消耗關隴集團的實力,軍隊打仗必定會出現傷亡,尤其是他自己還出手干擾,軍隊傷亡更加慘重,那樣的話他便可以趁勢全部換上自己的力量進去,加入河北、山東以及江南等地的士族力量進去,將關隴集團的位置替換掉,這些事情和平時期不能做,因為動作太明顯會被視為打壓關隴集團,可能一下子就會被關隴集團識破,然後天下大亂。

但是在戰時,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關隴集團身邊沒有足夠的力量,軍隊都在他自己的手中,對斷然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整個三征高句麗期間,他幾乎是不計傷亡的在進攻,前後損失了大量的士兵和將領,卻萬萬沒想到因為這樣,整個大隋的國力被迅速的消耗一空,接著就爆發了眼中的農民起義,整個國家迅速的分崩離析。

防了一輩子的老虎,不想到頭來卻被一群狼給咬死了。

扯遠了,此時的長安城是經歷過隋亂的風波的,關隴貴族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那就是李唐。

不過關隴集團此時雖然出了力,給了李唐很大的助力,但是當李唐最近一直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的時候,他們心中其實也在觀望,觀望一下如果李唐不能成事的話,那麼接下來要輔助誰會比較有勝算?

劉志可不管那麼多,他此時隻想儘快聯繫上琅琊閣在長安城之中的眼線。

他找了個理由將李世民府中的那個管事給打發了,自己此時來到了朱雀街一家名叫醉仙樓的酒館。

這個酒樓不知道是不是日後李白在長安城經常去的那一家,不然的話為何李白這傢夥總是喝的酩酊大醉,然後又被人成為詩仙呢?還是喝醉酒的詩仙。

醉仙樓的位置很不錯,旁邊就是國子監,不少學子很喜歡來這酒樓小飲一杯,或者是幾人小聚議事。

方行天跟高君如今天也出來了,不過方行天知道他今天出來要去幹什麼,於是便提前帶著高君如去了別的街市上玩耍。

國子監是隋朝設立的一種官辦學府,其性質跟後世的大學差不多,或者說跟黨校更加接近一些。

等到唐朝建立起來以後,李淵將國子監改名為修文館,名字改了,但是性質沒有變,依舊是全國最高學府,在唐朝實行科舉制度之後,修文館改名為弘文館,規模進一步擴大,但是招生的對象依舊是貴族學士乃至寒門學士等。

而在十幾年之後,唐高宗李世民又建立了崇文館,這是屬於東宮的學院,主要招生的對象也都是皇族眾人,一般進入這裏的老師便有可能在仕途上得到提升或者重用,這便是後話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