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雜家宗師》第二百三十二章 那些寫小說的作者們
北城宅子

馬晉和徐許說的事,是他讓徐許專門籌備新華社,而這個新華社,則是以後專門負責出版事務的產業。

這件事是馬晉回來後,和安逸及徐許商議好幾天之後,才做出的決定。

在馬晉離京的半年,新華書店可謂是戰果累累,《說嶽》發售近十二萬本,書店賺個盆缽滿溢,自不必多說,而其他書籍也是銷量高漲,為馬晉帶來了可觀的利潤。

首先,歷時幾個月,官步的《薛仁貴》中部終於寫完,發售後銷量持續上揚,直逼三萬,可以說除了《說嶽》,整個京城就屬官步的《薛仁貴傳奇》最火。

算上稿費和一點分紅,光是憑藉這本新書,官步就拿了三百多兩紋銀。

官步把家裏的老宅給賣了,又向書店借了點錢,再加上稿費,湊巴湊巴,咬牙買了一間兩進的小院,將自己老娘接進去享福。

如果一年前,官步想都不敢想有這麼一天……

……

和官步前後發書的還有杜山,說起來這個杜山真是個快槍手,寫書極快,《冷麵羅成》完本後,他休息了不到半個月,就繼續投入創作中。

然後用三個多月的功夫,就寫完了一本三十六萬字的《赤發靈官單雄信》,交稿時把安逸和徐許都給震住了,引為天人。

算起來,和杜山同時出道的師弟官步,同樣的時間,寫的字數連他一半都沒到。

至於馬晉……

呵呵…

……

雖然杜山寫書速度快,但《赤發》的銷量卻有點不盡人意,一萬五的銷量雖然比《羅》高出一點,但和官步的三萬銷量相比,還是有些相拙見行。

杜山的稿費也隻拿了一百兩出頭,因為銷量沒過兩萬本,還沒有分紅。

分紅,是馬晉和安逸為了激勵那些作者所搞出來的制度,雖然份額不高,但零零散散加起來也有一百多兩,對那些作者來說,相當於領了兩份稿費。

當然,分紅也是門檻的,書籍銷量最低兩萬本,而且,如果銷量達到五萬,分紅的份額還會提高。

當然,目前除了官步,還沒有其他作者有分紅的資格。

嗯,馬晉不算,他是老闆……

……

杜山是官步的師兄,年紀也比其大上七八歲,成績卻只有人家的一半,他心裏不由也有些不是滋味。

不過,杜山到底也是而立之年的歲數,大小的風雨也經過一些,增強好勝的心思沒那麼重。

所以低靡了幾天,杜山有重整旗鼓,準備新書,不過這次不在寫隋唐了,他把目標瞄準了正火《說嶽》,準備寫本《贏官人嶽雲》。

馬晉前兩天專門請新華旗下的作者吃了頓飯,席間問起了杜山的新書,結果才知道,這一個月的時間,杜山已經寫了一半了,差不多四月末就可以交稿。

當時在坐的作者,包括馬晉,或多或少的都臉帶羞慚……

……

再這要說一下,不算馬晉,除了官、杜這兩人小有名氣外,新華還有一個知名的作者。

就是那個神神秘秘的笙悅,《武唐戀》上部雖然銷量一般,但風評很好,而且書迷很忠誠。

在外面盜版遍佈的情況下,還有很多書迷為了支持笙悅,還專門來新華花更多的錢購買正版。

最後硬是生生的把《武唐》的總銷量衝到了一萬多,書店存貨不夠,又加印了兩次。

這可讓安逸和徐許開了眼,就是馬晉的《說嶽》,也沒有這個待遇啊……

這件事情讓安逸他們覺得,《武唐》的前景絕對不會低,於是徐許寫信催稿,沒辦法,這個笙悅從來沒露過面,聯繫全靠寫信,就是寫信,也是把信放到一個客棧裡,人家自己去取。

這麼遮遮掩掩自己的身份,再結合那細膩的文風,也怪不得馬晉和徐許都懷疑這個笙悅是女人。

徐許寫信催了十幾次,但那個笙悅就是拖,最後讓徐許惹急了,才給個準話,六月之前,準時交稿……

……

除了這三個混出了點名堂的,新華還有十二位簽了長約的作者,這些人都是新書發售時,有了一定成績,被安逸、徐許覺得有潛力的,才簽下契約。

不過馬晉信奉成績說話,銷量為王,這些作者最多的,也不過賣了五千本,成績落人一等,他們的稿費肯定沒有官步等人的多。

同等的條件,他們的稿費只有官步他們的一半,甚至更少。

當然,這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成績上升,待遇也會隨之提高。

這半年裏,這些作者出了十幾本書,也給書店進帳了幾千兩,但銷量沒有一本過一萬的。

不過為了安撫人心,只要新書賺了,書店都會酌情封一份紅包給作者,至少在待遇上,新華一直做的問心無愧。

……

馬晉離開這半年來,新華書店發售新書近三十本,其中有三分之一是收來的稿子試水,賠本買賣。

一小部分不虧也不賺,剩下的大部分還是有賺頭的,不算最賺錢的《說嶽》,入帳近三萬兩。

給馬晉提出的出版這條發展計劃,開了一個很好的開頭。

………

新華大賺,其他書商也不是傻子,看出有利可圖,紛紛也重金收稿,整個書肆行當裏面一片腥風血雨。

雖然也有不少人因為沒選好書稿,被坑的不輕,幾百兩上千兩的銀子打了水漂,但也博一把就成功的。

像文化堂的佟萬哲,當年起家時,就以眼光獨到著稱,這傢夥學著馬晉重金求稿,還真撈到了一條大魚,有個姓唐的青年另闢新徑,寫了一本《風流楊廣》。

主寫隋煬帝楊廣的風流一生,情節香艷火爆,乾貨滿滿,當即引起京城的小轟動,狂賣兩萬多本。

老佟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

其他的一些書商,也有一些收穫,小賺了一筆,有了好處,他們繼續出書的心變得火熱,滿京城的淘換好稿子。

這些人的行動,雖然眼下沒有對新華構成什麼威脅,但為了防患於未然。

回來沒幾天的馬晉就開始行動,和安逸他們商議了之後,決定將新華書店分成兩部分。

書店的職責沒有什麼變化,由安逸掌管,負責新書的印刷和發行銷售。

而徐許帶著一批人單獨出來,組建新華社,專門負責向外界收稿,和新書的審核、排版,這些出版事物。

而且作者契約,稿費這些工作也由新華社這邊負責。

徐許擔任新華社主編,單獨歸馬晉統管。

……

成立這個新華社,一是為了分工明確,另起爐造,減輕書店那邊的壓力,也方便馬晉管理。

二是其他書商的虎視眈眈,多少也給了馬晉一些壓力,成立一個專業的出版機構,培養一批職業編輯,也能更好發掘一些未曾發現的寶玉。

以後新華社的主要工作,就是和滿京城的書商搶人才,力保京城第一書商的名號。

除了補充新血,也得防著自家的作者被人挖牆角,為此,馬晉打算讓新華社弄一些福利制度,畢竟好的福利才能留得住人才。

他準備讓新華社經常搞一些作者的定期聚會,集體郊遊什麼的,逢年過節還要送些年貨節禮,發點獎金等等。

這些事花錢不多,卻能促進感情,拉攏人心,而且還能當做宣傳的要點,藉此吸引外界人才。

這些事情讓書店來辦,不免有些不倫不類,有了新華社就名正言順多了。

……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馬晉在為以後鋪路,他心裏有個想法很久了,成立新華社就是第一步。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