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雜家宗師》第三百八十章 大乾名士馬子升
《封神》的火爆給馬晉帶來的,除了名氣,還有士林地位和一大筆白花花的銀子。

憑藉驚爆眼球的六十萬冊銷量,馬晉不論是名氣還是賺錢程度上,可以說是橫壓整個士林,傲視群雄。

以如今馬晉在大乾的聲望,除少許幾個老資歷的大儒,其他人連他的後腳跟都追不上。

當然,民間的聲望不完全等同於士林的聲望,但不等同也不能無視。

馬晉現在正是聲望最隆的時候,無論是身份、實力、名氣都屬上乘,除了資歷差點,其他沒什麼太大的短處。

但資歷一說,向來是都是給那些平庸者準備的,真正有實力的人,從來不靠攢資歷往上爬。

能者上,庸者下,天經地義,隨著不斷高升,其資歷自然也隨著豐厚,兩不耽誤。

如果還拿資歷說事,愣是壓著馬晉,先不說馬晉那邊鬧不鬧,光是在其他人眼裏,大乾士林就能成天下的笑柄。

所以,馬晉乾下這般豪舉,士林改變了以往對其不聞不問甚至略有打壓的意思,開始不斷開始為馬晉正名,短短時間內,阿進在士林中地位急劇上升,儼然是位大乾新晉名士。

………

而士林地位的上升,也順帶著馬晉在朝中的人脈極速擴大,尤其是都察院,其本就是朝中有名的清貴衙門,是朝廷和士林牽扯的最深的一批官員。

甚至很多人就是士林中本身的大佬,例如都察院一把手左督禦史蔡陽,就是士林中極其有名望的大佬,弟子門生擁躉極多。

其他的官員也都是如此,馬晉此番能確立個名士稱號,都察院這群自己人可是出了不少力。

畢竟不談其他身份,馬晉本就是都察院的自己人,大家都是同僚,而且馬晉在都察院又是出了名人緣好,所以自然有很多人願意幫他說話。

而有了名士光環的馬晉,也一舉脫去了關於士林出身過低的弊端。

之前馬晉是以舉人功名,因功被賜同進士出身入的仕,本來那些同進士就不受那些正牌進士待見,更何況馬晉還是一個舉人功名的偽同進士,最受正統官場鄙視的「幸進之臣」。

當然,馬晉是因為救駕才被「幸進」的,和那些媚言君上的弄臣奸佞不同,所受到的歧視不是很嚴重………

………

在這個文官以科舉論出身的大環境下,大家都比較看重科舉榜位排名。

雖然都一樣同殿為臣,但無論是官職的升遷潛力還是士林的待遇名望,三榜同進士處處都不如那些二榜進士,更別說那些不入流的舉人了。

而馬晉雖也是正統科舉出身,但其實力不夠,正是那些不入流的小舉人中的一員?

雖被景康帝賜同進士出身,但就像後世的在職研究生一樣,份量著實一般,只是官方認可,而其他人都心知肚明,也就是名頭好聽點。

也因此,在一些和馬晉不和或看重科舉功名的官員眼中,這成了馬晉的一個黑點。

但如今馬晉成了名士就截然不同了,以名士在士林中的影響,足以抵消其科舉出身問題。

這不是個小事,官員升遷是很看重這個的,這決定著你在官場能走多遠。

………

不說別的,滿朝在三品以上的文官,二榜進士佔據了八成,剩下的兩成才是同進士出身,而能以舉人功名混到三品的,絕不超過一掌之數。

至於沒有科舉背景的文官,三品以上的,更是一個沒有。

如今朝中的幾個大佬,六部尚書、五位閣老,更是無一例外,全部都是二榜以上的進士出身,前三名的一榜,狀元、榜眼、探花也有兩三個。

而這些大佬之所以能走到這一步,科舉出身佔了很大的便宜,大乾選文官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如果出現一個空缺,有兩個候選官員,那科舉成績好的幾乎有七成的機會。

除非那個科舉出身差的,無論是能力還是品德,都能碾壓對方,否則絕對會敗於人手。

這些現象俱以表明,在官場,科舉出身的重要性,而馬晉這次取得的名士身份,就可以抵消這種差距,畢竟名士者,天下士人之楷模,又豈會比不上一個進士功名。

………

在這段時間,年輕的馬大名士可沒少忙活,結交了不少士林大佬,文豪巨擎,這讓馬晉在士林的地位慢慢穩固,而其的名聲也從民間傳入了士林,且越來越隆。

要知道,馬晉這些酒可不是白喝的,這段日子,已經不止一個大佬當眾誇讚他,為馬晉刷名聲。

文人名氣這東西,非常虛無縹緲,在宣傳渠道堵塞單一的大乾,很大的程度上,都是靠前輩名人誇獎或吹捧的一句話,從而慢慢傳出來的。

我們在史書上常常看到這樣的情節,其人年少時曾拜見當地大佬,言行得體,舉止大方,得到了大佬的開口讚譽,後傳揚開來,其人就變得小有名氣了,成為年少俊傑。

當然,以馬晉的名聲,這些大佬誇不誇都是那麼回事,無非是錦上添花,讓履歷好看一些,以後有人吹馬晉時,也能旁敲側擊的引用兩個名人,來襯托一下馬晉的不凡。

例如那誰誰誰,當初誇馬先生什麼什麼,誰誰又贊馬先生什麼什麼之類的………

………

名聲大小什麼的,馬晉不是太在乎,畢竟從《隋唐》開始,他的名聲就與日俱增,幾年下來,馬晉早就對此麻木了。

此番約見各路大佬,除結識人脈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給《雜誌》鋪路。

畢竟這些人都是士林一等一的人物,放在外邊也都個個名聲斐然,是大乾最頂尖的一批文人,無論是學問還是才識,俱是不俗。

而馬晉所初定的《雜誌》,預計每刊至少需要十幾至二十篇的文章,除固定的幾個板塊外,還需要很多有質量的稿子。

尤其是在前期,最好刊登這些名聲大的文人文章,以壯聲勢。

所以,馬晉借吃飯結識為由,約了十幾份稿子,無一例外,全是大乾知名的名士大儒………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