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宋帝王》第51章 甘昭吉(1)
甘昭吉是一個看上去文文靜靜的宦官。他今年三十二歲,從外表看上去,體格還頗為健碩,大約六尺高(約1.85米),在宦官群體裡也算很高大了。

所以,他才能被委派去京東路為都巡檢使,替官家當其在京東路的眼睛與耳朵,監視那些不聽話的文官、可能會有二心的武臣,緝盜和抓逃稅,只是順手為之。

但他做的不賴。

所以,短短幾年,就從英州、韶州巡檢使升遷為京東路都巡檢使,本官遷為內殿崇班,在宦官群裡,也算是一個人物了。

雖然比不得那些身居高位的大宦官,卻也是能獨當一面的頭面人物。

去年,甘昭吉更是單槍匹馬,就消弭了宋州廂兵的動亂,將為首者盡數處死,立下大功,連官家都親自下詔勉勵。

只是……

「元用兄……」甘昭吉對來迎接他的舊友藍元用問道:「朝廷何故忽然召我回京?」

「佑之!」藍元用親熱的叫著這個過去的小兄弟的表字:「賢弟此番,將有大用啊!」

「壽國公親自點將!」他拱手朝著春坊方向拱手:「命賢弟為管勾春坊事,赦書已經下達到了內侍省,張都知也已經用印了,就等賢弟回宮去換符改官了!」

「壽國公?」甘昭吉驚駭莫名,雖然他遠在宋州為巡檢使,但這汴京的事情,他豈能不知道?

更何況,這一段時間,大宋朝野上下都在拚命宣傳著這位大宋皇子、國本的種種事跡。

得祖宗之佑,獲赤帝之庇,啟無上之智慧,於是醒而賦詩以明志,內外皆驚,宰輔、執政、樞密皆拜而服之,口稱:國公千秋。

於是,口畫軍國之機密,運籌帷幄之間,令西賊元昊謀算落空,彈指之間,使張元、吳昊二賊授首。

當真是讓天下稱快,世人拍手。

於是,就連宋州的商戶、匠人都在議論這個事情。

某些僧道,趁機蹭熱點,說什麼國公是菩薩(仙人)轉世巴拉巴拉的。

甘昭吉在宋州,就抓了好幾個想藉著這個幌子招搖撞騙的僧道。

但,對於那位傳說中一醒來便已有『聖王幼年之姿』的國公,甘昭吉沒有半分懷疑與揣測。

在他心中,大宋便合該有這麼一位『幼年聖王』。

因為,當今官家配得上這樣的皇嗣!

當初,甘昭吉還只是一個小黃門的時候,在宮中的禦花園裏充當燒水送茶的寮子。

某次官家忽然來禦花園遊玩,但茶水卻未能供應及時,以至於官家口渴難耐。

這本該是彌天大罪,他甘昭吉作為責任人,便是有十個腦袋都不夠掉的!

但是……那一日,官家卻在發現沒有茶水後,一聲不吭,竟生生的忍著口渴,陪著妃嬪們遊玩了盡興,才回到附近的妃嬪居所,一到殿中,這位官家馬上叫當時的張貴妃給他取水來,一接過茶水便咕咕咕的喝了足足大半壺。

貴妃見狀,便好奇的問道:「官家怎麼如此口渴?外面的人這麼不懂事嗎?」

官家當時就笑道:「朕屢屢回頭,卻沒看到有送水的宦官,害怕主動問起的話,這些人就要受罰了,想著反正離愛妃這裏也不遠,便忍忍好了!」

後來甘昭吉聽說了這個事情,慚愧和痛苦的不行。

從此,這個當時的小黃門,便立誓要給官家盡忠到底,即使是死,也在所不惜!

這才有了他的今天,從一個小小的黃門,一路靠著做事認真負責和膽大心細,升遷為內殿崇班!

自然,如此聖主,有一個『幼年聖王』為嗣,奇怪嗎?

一點都不奇怪!

合情合理才是應該的。

這也不僅僅是甘昭吉一個人的想法。

因為,當朝的這位官家,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都是一個讓人孺慕和愛戴的好官家。

甚至,翻遍史書恐怕都找不出比這位更好的君主了。

如此君主,自然配得上一切讚譽與福報。

如今,甘昭吉驟然聽聞,竟是壽國公親自點的將,他頓時就誠惶誠恐,心情激動萬分:「元用兄,這是真的嗎?」

「吾還能騙汝?」藍元用笑了起來:「此事,如今皇城之內,誰不知曉?」

他拍著甘昭吉的肩膀:「佑之,快些去張都知那裏換符轉官吧!」

甘昭吉聞之,連忙拜謝了一聲,就匆匆來到內侍省報道。

果然,人人見了他,都紛紛道喜。

只有一個人,見到甘昭吉就面露厭惡之色,還向窗外吐了口口水,極為不滿。

「王守規是怎麼了?」甘昭吉摸了摸頭,百思不得其解。

但也不好去打聽,只能是將這個事情放在心裏。

於是,一路來到內侍省的官衙中,見了受官家之命,全權負責入內內侍省除授事務的入內內侍都知張惟吉。

張惟吉見到甘昭吉就很高興,他素來喜歡這個能幹的後生,所以在幫甘昭吉辦完了轉官手續,將出入春坊的符節與官印、告身、文字都交到甘昭吉手裏後,張惟吉就讓甘昭吉坐到自己面前,對其囑託起來:「甘崇班,從今天起,汝便是國公身邊的近臣了……務必要謹慎小心!」

「國公乃是國本,關乎社稷安危與天下興衰,汝的一舉一動,從現在起,都會被朝臣與宮中上下的人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張惟吉語重心長的道:「皇城中不比地方,這裏的事情,很多都說不清楚!」

「你明白了嗎?」

甘昭吉聽著,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他八歲就入宮了,在宮裏面耳聞目濡,當然清楚這皇城之中的事情遠比外面複雜十倍百倍!

旁的不說,自打他入宮起,這皇城就已經起了好幾次火災了。

規模最大的一次,將真宗皇帝建的玉清昭應宮燒成了白地。

火光照耀整個汴京,三天三夜都沒有熄滅。

大宋王朝數年歲入,辛辛苦苦建起來的道宮從此變成了廢墟。

但玉清昭應宮到底怎麼起火的?

為什麼火災會在短時間內就變得無法收拾?

怎麼就恰好哪天汴京城中負責救火的官員都不在任?

這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哪怕是章獻明肅太后抱著官家在延和殿裏哭泣,也無濟於事。

事件的所有責任人和相關負責人,一個都沒有被懲辦。

最後,章獻明肅太后只能拿著幾個內臣發泄出氣,又找個借口將時任首相王曾罷知青州了事。

所以,甘昭吉知道,張惟吉的話裏有話。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