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帶著農場混大唐》第五百零九章 湘兒家裡出事了
作為回報,李愔特批了安圖洞主在端州到廣州這條線路上,三年之內不需交任何的過路費。

「三年。」安圖洞主吃夠了交通不便的苦,聽說三年不用交過路費。頓時幸福的涕淚四流,這個政策比免了農稅給他帶來的優惠還大。

相較於其他的勢力,他在端州和廣州這條線上隨便開個車馬行,三年下來也能賺個腰纏萬貫。

而其他勢力卻要忍受著李愔的去一趟過路費,回一遍過路費的兩重剝削。

看著安圖洞主手舞足蹈的回去了,李愔卻一拍大腿。

還沒給這廝懲戒,居然還給他許了不少好東西。講道理,這貨來這裏的理由可是因為自己沒有管控住流民衝擊了孫家別院的,這樣做,似乎不能給孫家一個太好的交代。

隨後李愔轉念一想還是算了,孫家在認李愔為主之後,勢力開始急劇膨脹,隱隱然成為廣州第一大家族,遠遠的把其他四大家族甩在身後。

趁著這一段時間沒有太多的事情要處理,整個大唐也進入了春耕農忙時間,政務明顯開始減少,李愔決定把這次出海的所見所聞發表在嶺南晚報上。

還是那句話,想要讓大唐進入大航海時代,就必須讓人們了解到海產的豐富以及機會的眾多。

除了描繪自己勘測到的琉球島,李愔還預測性的估計了一下東亞沿海地區的各色物資和投資力度。

比如李愔就曾舉例,在福建一地,海壁上的海帶數不勝數,這些東西曬乾之後既有鹽分,又可作蔬菜食用。

賣到吐蕃或者東西突厥兩地,可以減少他們對食鹽的需求量。

特別是這些東西非常容易攜帶,長時間的運輸也不容易損壞,曬乾之後就是乾貨,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

至於鹹魚的製作,李愔暫時還不打算把它放出來。鹹魚這個東西實際上是很耗鹽的,但是現在的海鹽技術並不成熟。

大家使用的食用鹽,大多來源於內陸鹽湖,甚至連礦鹽人們都不知道該如何採取。

文章最後,作為趣事,李愔把遇到虯髯客一事也寫進了出海見聞錄中,整理好文稿之後,李愔便把這些東西交給小廝,讓他們用連載的方式發表在嶺南晚報上。

忙活了好幾天,李愔總算有時間出來透口氣。

出門左轉卻看見了一個人影蹲在牆角默默的哭泣。

走向前去,背影到很是熟悉,仔細一看,居然是一直陪在自己身邊的湘兒。

「怎麼啦?在這哭什麼?碰到什麼事了嗎?」一連串的暖男發問並沒有得到回復,湘兒仍舊蹲在一旁哭泣。

李愔上前摟住她的肩膀柔聲細語的說:「不要緊,有什麼事儘管和我說。」

「我弟弟不見了,嗚啊!」湘兒哭了半天,總算說出了原委。

原來就在李愔在書房裏埋頭書寫出海見聞錄的時候,湘兒接到了一封來自家中的書信,書信上面除了常規性的問候外,還給湘兒帶來了一個噩耗。

湘兒的老家在終南山附近的裡安村,遠方的表親在在某個選秀官下面討營生。見著湘兒長得水靈秀氣,便將她舉薦推入了皇宮。

皇宮一入深似海,湘兒很久都沒有回去一趟。

可湘兒還有幾個弟弟與她的父母。這幾年陸續收到湘兒寄回到家中的金銀細軟。

湘兒的家境也開始殷實起來,幾個弟弟崇尚武功,特別喜歡遊方打獵。

結果信上說,這一段時間,他的一對雙胞胎弟弟去深山打獵後就不見了蹤跡。左鄰右舍很多人去搜山也沒個結果,最後不了了之。只能做了個衣冠塚聊以慰藉。

湘兒失聲痛苦道:「我那雙胞胎弟弟在我刀宮之前,已經會喚我姐姐了。在你身旁服侍多年沒回去一趟,很久都沒有看到他們,沒想到這一別就是永訣。」

李愔不知道孩說什麼,一對雙胞胎帶著一些下人去了深山中,卻通通不見了蹤跡。這事的確很詭異,但這年頭山中猛獸數之不盡,說不定是遭到了群狼或者是餓虎的圍攻,所有人都折在了裏面。

但於理而言,深山野嶺裡多少應該有些痕跡留下才對。

見湘兒哭的傷心,李愔也隻好輕聲安慰,可是湘兒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李愔嘆息,這種骨肉至親的情感最是深厚,想必在她離家之前,那一對雙胞胎弟弟很黏她吧。

誰知到了最後,湘兒居然對他說:「我感覺我弟弟還沒有死,殿下你得幫幫我。幫我找到他們。」

看著眼前哭成淚人兒的童年夥伴,李愔隻得點頭允諾:「這事你別急,我現在就下令讓終南山附近的縣衙兵丁都動起來,一起去幫你找你那失蹤的雙胞胎弟弟可好?」

湘兒眼中仍舊噙著淚水,看著李愔說:「我想回去,跟你在宮裏呆了這麼久,我很久沒有回去看看。」

李愔沉吟了一會兒,點點頭。香兒自幼在他左右服侍,不和崔瑩瑩,王憶歆那樣是名門望族之後,可以回去探望家人。

湘兒想念家人就只能通過書信往來。而小時候只能叫姐姐的弟弟,如今都可以騎馬射箭,是威風凜凜的少年郎了。

十多年都未回家一趟,湘兒思鄉這根弦一旦觸碰起來,必定一發不可收拾。

「好吧,這樣,我再處理完一些事情,明日便同你一起回到你家鄉如何?」

湘兒點點頭:「那你快點,我怕時間耽擱久了,他們會出事。」

「好,」李愔鄭重的點點頭。

終南山下盤踞著幾個小鎮,袁天罡師徒長途跋涉之後,總算來到了這個歷朝歷代的隱士聚集之所。

當年李白也是在終南山下拒不出仕,不斷培養自己的聲望,後來才被幾次特旨召入宮中為唐高宗寫詩,才有了後世詩仙風流的評價。

這是從魏晉時期就開始流行的套路,在科舉時代還未成形的時候,使用的是九品中正製。

九品中正製需要的是薦官人的選舉,而貧苦的寒門子弟想要才薦官人的眼中,就必須要有自己的聲望和風評,隱士是一條非常不錯的道路。、、.。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