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蘭若蟬聲》第一四零章 剝繭抽絲沉痾愈 感玄聚精神劍成(下)
戀上你看書網,蘭若蟬聲

「噗通!」,又有入水聲響起。

對峙的雙方同時轉頭,卻見低處的一片池塘裡又來了十數名不速之客。

慶雲此時已經與留守的酈道元匯合。

雙方互相道過平安,未做細聊,重色輕友的慶家小哥就徑直去看望師姐了。

師姐嗜睡的後遺症還沒有大好,恰好正在補覺。

慶雲悻悻退出帳子正好撞見一樂名人。

名人見慶雲這一身風塵僕僕的樣子,錘著他的胸口嫌棄道,

「堂堂檀君,怎麼會搞成這幅模樣。

走,走,走,哥哥帶你去鬆快鬆快。

這冰火連池的溫泉啊,可是出了名的……

尤其是男子,一定要去泡一泡。上古傳聞,濯之彌堅。

快,一起去爬山!」

慶雲被名人稀裡糊塗的推上了山,眼前出現的名場面足以成為伴他一生的談資。

三批人赤條條地在水中對峙,誰都不敢貿然有所行動,只能相互估摸著長短。

一樂名人站在高處,看得真切,他笑著招呼道,

「別衝動,別衝動,自己人!

奚日紅炎,你們來得好快!

蕭兄,這是我木葉八色部落紅色夕陽,奚日家的部隊。

他們是接了我的飛鷹傳書,趕來孫吳回合的。」

蕭兄與奚日紅炎剛才光著身子互瞪了半天,這時忽然聽說是自己人,反倒有些不好意思起來,彼此抱了個拳,以示歉意。

低處池中那十幾個人聽了一樂的說辭,也扯著嗓子喊道,

「木葉山的兄弟,你們來我孫吳做什麼?」

哎?莫非他們竟是孫吳的人?

蕭鋒使了個眼色,一名嶽家家將上前答話,

「下面是孫吳哪位朋友?

在下嶽家嶽撼山,這次是專程護送少主人來看望吳老太君的。」

畢竟敵我未明,嶽撼山並未把黃龍府的近況和盤托出。

但對方為首的那名少年看上去卻異常興奮,

「什麼?驚飛來了?

我上次見他的時候,他還在繈褓裡呢。

這麼些年了,他應該長得比綿羊還高了吧!他在哪裏?」

那少年興奮地叫嚷著,發現嶽撼山仍然施全禮等他的回答,這才醒悟,

「哦!忘記自我介紹了。

我叫乞乞傲河韃,是孫吳童子軍的教頭。

部落舊俗,先賢以水立國,所以年滿十六歲的男丁都要沐浴洗禮。

此番我就是帶這些孩子來連池洗禮的。」

「哦,原來是乞乞小將軍。」

「哎,將軍什麼的,可折煞我了。

其實我也有漢風名字,乞乞為大,傲河韃本是棒槌的意思,

你們叫我大棒槌就好了。」

「好的,大小將軍。」,嶽撼山說完,感覺這稱呼特別彆扭,乾脆稱又改口稱呼道,「好的,大兄弟!哦,不,大教頭,大老師……」

大這個姓氏,無論稱呼,都感覺有些彆扭。

三批人馬原來都是自己人,大家繃緊的神經,此時都已放鬆,見嶽憾山的窘樣,許多人不免戇笑出聲。

百來人乾脆擠在了一個池裏,相互套起了近乎。

慶雲和一樂名人自然也不能端著,雙雙解衣下場。

孫吳的部落從當年吳大帝孫權百舟濟海派船隊北上以來,已經在黑水畔這方遺世而獨立的角落默默發展了百餘年,也吸收了不少周邊的部落。

大棒槌就是本來黑水部落的土著。

黑水諸部雖然與勿吉同源,但是條件彌艱,在孫吳部落到來前,土著普遍民智未開。

因此黑水勿吉,又稱貊貉,後世所謂靺鞨是美化後的音譯。

當地人則沿用了上古稱呼,自謂朱裡真。

在孫吳的帶動下,速末水北的這些部落發展非常迅速,從穴居轉為室居,從遷徙專為定居,從漁獵轉為農耕,織棉麻,縫皮裘,煉銅鐵,造百兵,實力非凡。

因此以高麗之強,也不敢擅渡速末水。

而今的孫吳部落也沿襲了塞外民族對數字八的崇拜,自孫氏以降,又有周,裴,張,許,賀,虞,全,共計八部,名內八部,以八色旗作別。

另外由整編友好部落八部,號外八部,以八色鑲邊旗作別。

交流好書,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可領現金紅包!

外八部當中以鑲黃旗為標識的,便是早年自黃龍府遷徙來的嶽氏族人,因為孫嶽聯姻的關係,得為外八部之長。

這次參加洗禮的小夥伴裡,就有兩名來自嶽氏部落。

大棒槌十分健談,是個自來熟的性子,把孫吳的現狀介紹得是明明白白。

三部大會師,一起返回營盤修整一天,五百嶽家軍也是分批沐浴解乏。

大棒槌,奚日紅炎等人,與酈道元,嶽驚飛,瓠采亭也相互見過了面,共進晚餐。

到了第二日上路的時候,慶雲這才得了機會與酈道元,蕭鋒交換情報。

慶雲和蕭鋒兩人都沒有遭遇錦衲王,在他們的心目當中,天宗是在通過二皇子圖謀高麗,一些部落,諸如羽陵氏已經為天宗所控。

天宗也許是想假手高麗將白山黑水轉化為他們大後方的根據地,所以才會破壞和談直搗黃龍。

所以當務之急,是由朝廷出面為高麗太子正名,保證太子即位的合法性,避免高麗完全陷入天宗掌控。

而在當地,則需要團結周邊部落,建立大聯盟,與高麗抗衡。

黃龍一破,能擔此任的,唯有孫吳。

酈道元一向雷厲風行,立刻在車中擬函,拜託一樂名人以飛鷹傳信,上書請求魏王冊封高麗太子。

昨日大棒槌已經派人連夜趕回部落,將嶽家少主來訪的消息通知了族長孫大聖。

嶽驚飛的母親孫尚香,是老族長最喜愛的女兒。

之可惜驚飛生於冬月,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分娩是一道鬼門關,更何況是在北國冬月。

孫尚香沒有熬過這一劫,讓老族長悲痛不已。

他將對亡女的思念全部都轉移到了外孫身上。

只可惜孫吳與黃龍路途遙遠,除了驚飛周歲時嶽東鵬曾經帶著他來過部落一次,老族長的舐犢之情便無可寄託,只能時常委託商隊捎些新奇玩意到黃龍府聊以慰懷。

這次他聽說嶽驚飛回來,欣喜若狂,忙通知親友,出寨十裡相接。

孫大聖能將孫吳一族在窮山惡水中帶出今日局面,自然也非碌碌之輩,他見嶽氏一幹家將簇著嶽驚飛和幾名號稱魏使的外人來奔,卻獨不見嶽東鵬,他便已心知不妙。

藉著打招呼的機會,他將嶽撼山摟在懷裏,悄悄在他耳邊問道,「怎麼回事?嶽帥呢?」

》》》》》敲黑板時間《《《《《

肅慎,朱裡真,女真的對音都是Jurchen/Juen,契丹語的讀法是duuldi,在東北民族史上,還算是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民族體系。

靺鞨,既貊貉,其實是對他們的一種貶稱。

對於這個族群的分類,一向是以地理來劃分的。

比如唐代分黑水,白山,粟末,安車骨;遼代分北女直,南女直,長白山女直,鴨綠江女直,黃龍府女直等等;到了明代,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等。

其中有一個現象非常奇怪。就是松花江下遊的女真部,在明代都屬於生女真,未開化女真。但是早在公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一支粟末靺鞨的部落統一了松花江,黑龍江下遊,烏蘇裡江及鴨綠江地區,建立了官製完整,五都完備的國家機構,在東北的勢力甚至一度壓製高麗成為千裡大國。這個國家就是渤海國。

渤海國的存在,可謂是一個奇跡,就像是發現於非洲叢林裡的高級文明。

當時的粟末靺鞨是受到了哪一個文明部落的影響,將這邊不毛之地改造成城邦製的國土呢?這就是本作對於東吳部落設定的另一個歷史溯源。

渤海國國主以大為氏,大祚榮,大武藝都是一代明君。據說這個大氏是大祚榮自己取的,他的父親叫乞乞仲象,又稱大仲象。叔叔叫大仲馬。本文中所謂乞乞稱大,就是根據這個典故來的。棒槌,滿語orhoda,既傲河韃。很多人說棒槌這個詞來自滿語,是滿清以後才有的稱呼,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文中出現的冰火連池,大概可以比定為今日東北的五大連池。五大連池現在多冷泉,間或有幾處溫泉,不過因為是死火山泉,泉水溫度還是較正常泉水為高,是冬日不凍泉。但是在當時,五大連池還是半休眠的火山,地熱更加活躍,溫泉比例也會更高些。大型連池也未必有五個,就像長白山的天池在當時還沒有出現一樣。

筆者之前講過,古代的地理水文與今日有很大不同。而且著重講解了黃河的河道變遷。其實除了江河淮濟這四瀆的說法,在更早以前,還有江河淮漢之說。

漢水,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一條神話河流,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比黃河更有資格稱作華夏民族母親河。漢水和黃河一樣,上古都是無定河,所以湖北的水患尤其難測。三國時期魏國五子良將之一的於禁就曾經因為漢水暴溢,七軍皆沒,為其後關羽,荊州叛軍,陸渾戎合力發動反曹包圍網,逆襲許郊,威震華夏創造了條件。

現在國人對於漢水文化的關注非常少,這是令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漢代蔡邕的《漢津賦》稱: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乎天漢,披厚土而載形。登源自乎嶓塚,引漾澧而東征。

漢水,在天文上的對標是銀河。天漢與漢水是二而一的概念。漢水的源頭在嶓塚,是中國古代地理重要分水嶺。古人認為,嶓塚以東的河流萬折必東,都是東流入海的;而以西的河流則千回無東,向啥方向走的都有。嶓塚屬天水,天水得名便因天河倒瀉,天河倒瀉成的這條河就是漢水。

漢水,又稱漾水,沔水,襄水,夏水。漾水是漢水上遊,夏代稱養水,也就是文明發生之地。劃重點,劃重點,劃重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漢水的下遊在禹貢稱夏水,今漢水入長江口仍稱夏口。可見漢水與夏文化的關係。現在蟠龍城考古大發現被定義為商之南下……其實有些草率,也缺乏證據。

沔通湎,指的是漢水在今十堰附近,河水最深的那一段。我們前文說過,漢水無定,在歷代的記載上流域稍有出入,後文會舉詳證。許多不明所以的文人,經嘗會有沔水與夏水之辨,其實通過字意來解決就可以了。

關於襄水,學術界歷來也有些爭議。《十道志》曰:涑水,亦名襄水。荊楚之地,水駕山而上者,皆呼為襄,襄上也。今土人呼為涑水,上流亦呼為襄。

由此可見,荊楚之地襄水是山中懸河的美稱。荊楚之地最大的懸河就是武當山中流下來的漢水。襄陽也是枕於漢水之陽而得名,所以襄陽就是漢水。

至於有人引用中廬縣有「涑水」,認為襄水是襄陽附近某條支流。其實這裏的涑水,是從荊楚本意,指一條懸河,不應與襄水概念等同。至於應劭以西為陽,認為襄陽城西之水為襄水,也是禁不起考證的結論。

這裏分說襄水,是為了有空的時候為大家分說一下諸葛故居的襄陽南陽之辨。這個問題的出現其實是由於漢水的改道和漢末行政區劃的重新劃分。我們暫且放一放。

這一節裡,我們主要講漢與夏的關係。

在漢中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大的姒姓部落。大家應該都知道,夏王族姒姓,這個方國是夏王族,大禹將自己的一個兒子封在了這裏,定名褒國。同時在上庸這個地方,又有一個大國庸國。因為庸國在春秋時期控制了漢水流域,所以很多人認為,庸國滅了褒國。其實不然,庸國很可能就是褒國。

首先,庸國,是武王滅商,牧誓八國之首,是實力非常強大的大國。這牧誓八國分別是: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見《尚書·牧誓》。八國均為西南大國。而褒國,作為佔據西南最富庶之地的國度,居然沒有出兵。但是褒國又是和周王朝通婚的,最出名的就是一笑傾國的褒姒。這是什麼原因?難道褒國另有功勞?武王滅商後,蜀、羌等部爵不過子,唯有庸國是伯爵,也是唯一一個非姬姓伯爵。這又是為什麼?會不會因為庸國屬於外戚?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漢水仍在姒姓方國的控制之下,以庸國的名義參加了武王伐商之戰,受封伯爵管理漢江流域,直到被楚國所滅。

漢水流域部落,是夏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商代相對獨立的方國;是周王滅商的重要盟友。後來,漢水又成為劉邦龍興之地。

從夏水到漢水的演變,貫穿了中華整個上古史。漢水,無愧天河倒灌而成,有神佑之河的美名。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