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江湖煙雨行》第二十四章 般若掌
小九將蘇哥兒關於小無相功的原話複述了出來。

遊俠兒沉吟片刻,搖頭道:「你所說的小無相功,的確是門厲害功夫,但與《得意忘象》神功不同。小無相功追求形似,即隻模仿原來招式,內功、發力、意境依舊是小無相功的。而《得意忘象》神功在領悟旁人武學要旨後,招式不同,內裡卻是想通的。」

小九若有所悟,蘇哥兒說的小無相功是指鹿為馬,形似而已;而《得意忘象》與原武功是白馬、黑馬的不同。

「更為不同的是,《得意忘象》不限於招式,內功也可。」

女子侃侃而談,「如《坐禪經》《太素心經》這些絕頂內功,只要領悟其精神,也可借《得意忘象》修鍊這等內功。」

「顧名思義,《得意忘象》是指隻取別派武學精神而無視其形式的武功。」阿伯言簡意賅,「只要領悟此神功,天下武功皆可使得。」

「嘶~」小九倒吸一口冷氣,「豈不是說,學會這門武功,就天下無敵了?」

「也不盡然。」遊俠兒道,「還要有絕頂的悟性,不然便如那陸清河,參悟一輩子,臨死了才領悟到一門輕功。」

「那不一樣!」

女子反駁,「陸清河估摸著在輔嗣先生墓中或墓誌銘上得到了《得意忘象》對生命、光陰的指引,據此自創一門『剎那』,所以才如此艱難。他若將《得意忘象》領悟,並領悟儒釋道等已有武學要旨的話,怕早成一代高手了。」

「即便如此,《得意忘象》也並非無敵手,至少《道心秘藏》與它是各有千秋的,二者孰高孰低,至今也沒個定數。」遊俠兒說。

遊俠兒所說的《道心秘藏》是青幫第一代幫主範文的絕學。

他藉此絕學與青幫聖物魚刀,縱橫五湖四海三川,創下了青幫偌大家業。

一枚龍王印,在當時江湖中更是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即便是當時的三大派也得避其鋒芒。

以至於到了現在,青幫龍王島即使只有稚子當家,也是江湖上第一大派。

出了事情也得由朔北王蘇幕遮親自出馬,以免亂了長江水路,動了國之根本。

《道心秘藏》與《得意忘象》在江湖上被並稱為天下第一奇學。

蓋因《道心秘藏》也不是招式或內功,如同《得意忘象》一般,是武學至理。

不同的是,《得意忘象》是道生萬物,借《得意忘象》施展天下武學。

而《道心秘藏》是萬法歸宗,種道心,破盡天下武學。

二者是矛與盾的關係,是以自《得意忘象》誕生伊始,二者孰高孰低便被江湖人爭個不休,

現在這兩門絕學已沉默上百年,籍籍無名的結果自然是被人遺忘,爭論聲也隨之減少。

但藥王谷、南山書院這些有數百年傳承的門派是知曉的,他們在談論時仍會將二者做個比較,爭個高低。

這種爭論顯然是沒有頭的。阿伯趁二人未開始爭論,接過了話頭,「這種爭論是沒有頭緒的,二者孰高孰低,需要看的是修習者的悟性。當初範文倒是將神功傳了下去,可惜他兒子悟性不夠,到了孫子輩上更是泯然眾人矣,以至於第四代幫主之位只能交到水天一手上,《道心秘藏》、魚刀也隨之失傳、消失了。」

阿伯搖了搖頭,語氣中滿含遺憾之意,「輔嗣先生更是讓人可惜,才高一石竟被天所嫉,以至於弱冠而逝。《得意忘象》更是讓江湖人驚鴻一瞥後便消失在了歲月長河中,否則逍遙派不知要強盛到何種驚人程度,一統江湖怕也不難。」

「輔嗣先生當真如此有才?」小九懷疑,「較之谷主如何?」

「老谷主是遠遠比不上的。」阿伯「呵呵」一笑,不等小九再問,將話題又拉到了輔嗣先生身上,「輔嗣先生的才氣不止《得意忘象》。」

接著小九聽阿伯講,王輔嗣雖只有弱冠之年,對於逍遙派的功勞可不小。

當時逍遙派的武學至寶《道德經》,因內鬥逸散已久,是輔嗣先生消除各方芥蒂,一統逍遙派,重新整理了秘籍,讓武學至高得以完整留存。

又因為《道德經》晦澀難懂,逍遙派弟子習之不易,輔嗣先生又對武學至寶《道德經》做了校注,從而大大提升了逍遙派弟子的實力,從而讓逍遙派重新躋身當時的三大派。而輔嗣先生完成這些是在二十歲之前的。

二十歲及冠時,輔嗣先生武功已經冠絕天下。

雖與浮屠塔、南山書院掌門人不曾比過,但輔嗣先生曾聽當時的浮屠塔方丈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三日講經完畢,輔嗣先生向方丈告辭時,曾演示了一招般若掌。

在這之前,輔嗣先生不曾見過浮屠塔般若掌,這一掌也不是《般若掌法》中的招式,但這一掌卻暗合《般若心經》佛理,與浮屠塔《般若掌法》中最精妙一掌也不相上下,精妙更甚方丈,反讓方丈對般若掌有了更多領悟。

浮屠塔歸來,輔嗣先生開始將將自己武學感悟編寫成冊,是為《得意忘象》。

或許如阿伯所說的天嫉英才,或許是輔嗣先生在二十四歲之前,幹了太多偉大之事,再難超越,上天讓他的生命終止在了雙十二華年。

「有人說逍遙派將《得意忘象》留存,但無人蔘悟,所以在江湖上不為人知;也有人說輔嗣先生心血未完便已身死,《得意忘象》只有殘卷,與輔嗣先生一同埋在了地下。江湖傳說眾多,莫衷一是,現在看來,至少《得意忘象》在輔嗣先生埋骨之地是有的。」

「輔嗣先生幼而察慧,總角之年即好老莊,通辯能言。這世上或許只有他能完全領悟《得意忘象》,並在三日內,取天下精妙武學之精神並融會貫通吧。難怪當時書院山長曾言,孔夫子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

女子對輔嗣先生是神往與欽慕的,她說罷,又為他的英年早逝嘆息一聲,將目光投向窗外,湖面上煙波萬頃,望不穿。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