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崛起1639》第一九四章 承疇剃頭
(謝謝好友5335YN和好友frb9898的月票,好友中華潮和好友龍哥2628的各兩張月票~~)

李信坐鎮海州,來自於各方的反饋源源不絕的遞送過來,附合者寡,責罵者眾。

高桂英看著那一封封的文書,嘆了口氣道:「李公子,你怎麼就敢肯定洪承疇必降了滿清?」

「不是有那七大理由麽?」

李信呵呵一笑。

高桂英沒好氣道:「少來,就算你說的頭頭是道,難道洪承疇就不能死在亂軍中?」

「是啊!」

慧梅點頭道:「我也是怎麼都想不明白,張鼐你說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又有慧英在一旁的暗示與幫腔,慧梅對張鼐的態度有了明顯好轉,相處時自然了許多,只是還在迴避著與張鼐的婚事,不過張鼐已經很滿足了,這時笑道:「李公子肯這麼說必然有他的道理,我相信洪承疇沒死,已經投了滿清老憨王。」

「總司令,有李自成的消息了。」

黃海突然在外喚道。

「拿進來!」

李信招了招手。

黃海步入屋內,奉上了一封信函。

李信打開一看,恨其不爭的嘆了口氣:「李自成與羅汝才合兵近三十五萬,又去打開封了!」

高桂英、張鼐、慧梅與慧英面面相覷,都現出了一絲不自然之色。

慧梅便是道:「闖王是怎麼回事啊,開封本就無險可守,又挨著黃河,一旦黃河潰堤,不堪設想,我橫豎看不出開封有多重要,真要以開封為都,還不被圍著打啊!」

張鼐附合道:「開封不如洛陽,早前洛陽被破,軍中就有不少人勸闖王定都洛陽,只是闖王非要去開封。」

李信笑了笑:「李闖有執念,知道什麼是執念不?就是心魔,李闖兩攻開封不下,開封成了他的心魔,不過我看,這次他也落不到什麼好處。」

高桂英不解道:「開封早已兵疲糧盡,雖有丁啟睿與楊文嶽的二十萬大軍救援,可明朝的兵還能打麽,就拿左良玉來說,他年事漸高,長年征戰,大明卻未有起色,難免心疲志消,手下的兵卒又以搶掠為生,造下了多少殺孽,我感覺這個人的銳氣已經被消磨的差不多了,哪還有奮勇力戰之心,連左良玉都撐不住了,何況丁啟睿、楊文嶽之流,因此闖王此次必破開封。」

李信反駁道:「桂英姐,你太高看左良玉了,大明真正的棟樑是盧象升,洪承疇和孫傳庭,這三人分別擊破過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與羅汝才等,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官軍士氣為之一振,再反觀左良玉,又打過什麼決定性的勝仗?

一場都沒有!

他所依恃者,無非是兵多將眾,讓人望而生畏,真要曆數戰功,我看還不如賀人龍、黃得功等總兵官,況且此人瑪瑙山小勝張獻忠一場,就驕橫難製,不再聽命於楊嗣昌,最終楊嗣昌落得個沙市自盡的下場,左良玉最少要擔一半責任,其實他的名氣,多半是惡名。」

慧英道:「李公子,你對左良玉的分析很透徹,但此人總是有些本事吧,要不然也不可能從一個小兵做到平賊將軍,闖王更不可能視他如大敵。」

李信搖搖頭道:「左良玉是怎麼起家的,這不是秘密,當年他擔任候恂身邊親兵,是向靠候恂賣腚才得以重用,我不否認此人有些才能,卻多是見風使舵的歪才。

事實上經過十餘年的戰爭淘汰,還能活躍於前線的不是老油條、就是真正有才能之人,其中前者佔多數,一些不良習氣,如殺良冒功、虛報戰功之風迅速在官軍中蔓延,導致一旦流賊勢大,朝廷勢弱,就會大範圍的畏敵避戰,各地督撫對於鎮將的節製力驟降,而朝廷投鼠忌器,不得不放任、籠絡,進而導致流賊越發勢大。

但當洪、盧、孫連連勝利之時,各地鎮將心存畏懼,往往會積極作戰表現自己,朝廷面對的局勢會相對有利,左良玉正是這類鎮將中的皎皎者,可惜盧象升已死,洪承疇降了東虜,孫傳庭因守南京,如龍入淺灘,再不會有任何作為,朝庭還有誰能節製左良玉?

故我猜測,左良玉多半是打著天下大亂,藩鎮割據的心思,急於保存實力,不會與李闖硬碰硬,但狹路相逢,勇者勝,左良玉有此心思,實際上已經是敗了。」

慧梅不解道:「李公子,既然照你這麼說,左良玉必敗,那闖王為何還攻不下開封呢?」

「世事難料啊!」

李信嘆了口氣,便道:好了,「李闖的事暫時擱在一邊,清軍在未來幾個月之內必將南下,我琢磨了一番,河北無險可守,朝庭在河北也具備一定的軍事力量,咱們若去河北,只怕後路會被斷去,因此我軍可進駐臨清,即便河北不保,至少能保山東老百姓!」

「嗯?」

張鼐眼前一亮:「臨清位於運河與黃河的交界處,選擇臨清,可以通過運河運送糧草彈藥,不虞後路被斷。」

在現代,臨清位於黃河以北,但在當時,臨清位於黃河南岸與運河的交匯口,也是北方除北京以外的最大城池,擁有人口八十到九十萬之間,各地商賈運集,商業貿易在運河沿線,僅次於揚州,還排在淮安之上。

後隨著清末廢漕改海的推行,臨清不可避免的與揚州、淮安等沿運河重鎮漸漸衰落下去,直至現代,淪落為了一個小縣城。

……

蕩寇軍早已做好了準備,次日,全軍三萬人先向西行,至運河與水軍會合,再北上,沿途須經過徐州、台兒莊、濟寧與聊城四大重鎮,預計需要半個月才能抵達。

也在這一日,瀋陽,范文程差一位秘書院官員來見洪承疇,告之明天上午皇台極要在大政殿召見他同祖大壽等人,請他剃頭。

雖然在意料之中,卻仍不免心裡震動,洪承疇神情獃滯,那官員則向他作揖致賀。

洪承疇嘆息回禮,神情似笑,又有點象哭,喃喃著不知說什麼是好,那官員也不打擾,告辭離去,隨即有人送來衣帽靴,還帶來一個梳著金錢鼠尾的剃頭匠。

剃頭匠向洪承疇磕了個頭道:「大學士范大人命小人來給大人剃頭。」

洪承疇沉默片刻,將手一揮:「知道了,你先出去!」

「喳!」

剃頭匠打了個千,退了出去。

洪承疇眉頭皺了皺,眼裡閃過一抹厭惡,如石化般,坐椅子上穆然不動,好一陣,仍然雙眼直直地望著牆壁。

雖然他已經決意投降,但剃頭仍是難以接受,心情矛盾而又痛苦,他是進士出身,熟讀《孝經》,上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言。

如果早早為國殉節,又怎會如此矛盾,但如今已經降了滿洲,剃頭就是背叛古聖先王之製,背叛華夏習俗,背叛祖宗和父母,一旦剃頭,生無顏回望故土,死亦無面目再見祖宗。

只是他心裡明白,既然已經投降,不隨滿洲習俗是不可能的,在這事上稍有抗拒,就會被認為懷有二心,可能惹殺身之禍。

洪承疇的心裡,猶豫掙扎,這時,皇台極給他安排的男寵,一個俊秀的小伶來到他的身邊,幾乎咬著他的耳朵,低聲勸道:「老爺,快剃頭吧,聽說范大人馬上就到,與老爺商量明日進見皇上的事。」

「嗯~~」

洪承疇暗暗嘆了口氣,點了點頭。

小伶掀開一半簾子,探頭招了招手。

滿洲剃頭匠把盆架子等一應物什搬了進來,再用熱水替洪承疇慢慢地洗濕要剃去的頭髮和兩腮鬍鬚,洪承疇如躺屍般被擺弄著,直到剃頭匠取出刀子,才渾身微震。

剃頭匠也不管他,在盪刀布上盪了幾下,就刷刷兩下,把洪承疇額上的頭髮去了一大片,露出青色的頭皮。

那一蓬蓬的黑髮跌落在潔白的圍布上,洪承疇直直望著,眼裡竟漸漸多了些漠然,從剃刀削落第一片頭髮開始,他就沒有回頭路了,而且他也清楚,如皇台極這般狡詐陰險之人,自己只要對故國仍存有一絲眷戀,必將不得好死。

在被擒之初,洪承疇一心求死,曾經絕食過,第一天不飲不食,第二日,飲水數次,第三日飲水更多,到第四日,一名美麗瑞莊的女子突如其來,那場景,至今歷歷在目。

在接過女子遞來的水,喝下之後,洪承疇道:「這裡有人蔘滋味,我不要活。」

女子嫣然一笑,莊重與嫵媚兼有,洪承疇不願墮入美人計,迴避著那雙明媚的皓目,等待她接住暖壺。

女子並不接壺,反而退後半步,笑道:「這確是參湯,請先生多飲數口,好為南朝盡節,聽說皇上明日要見你,倘若先生執意不降,必然被殺,你到了皇上面前,如果衰弱無力,別人不說你是絕食將死,反說你是膽小怕死,癱軟如泥,連話也不敢大聲說。

倘若喝了參湯,有了精力,可以在皇上面前慷慨陳辭,勸兩國罷兵修好,也是你替南朝做了好事,盡了忠心,聽說南朝議和使者一行九十九人攜帶敕書,幾天內會來到盛京,你家皇上如不萬分焦急,豈肯這樣鄭重其事?

再說,倘若你不肯投降被殺,臨死時沒有一把精力,如何能步往刑場,從容就義?先生還是喝了吧,莫再遲疑!」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