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崛起1639》第二九三章 借兵清國
「這……」

牛金星的提議可謂推開了另外一扇窗戶,順軍的一眾文武群臣面面相覷,李自成也捋須沉吟。

「啟稟皇上,曹化淳求見!」

這時,外面一名親兵來報。

「哦?」

眾人相互看了看,現出了訝異之色。

果然被牛金星這廝說中了。

「讓他進來!」

李自成也道。

「遵旨!」

親兵施禮離去。

曹化淳曾經降過李自成,後考慮再三,覺得李自成是流賊本質,不靠譜,多半不是李信的對手,於是重回崇禎身邊,這時再見到李自成,心裏虛的很,撲通跪下,磕頭道:「奴婢叩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曹化淳,你還有膽來見朕?」

李自成沉聲道。

「皇上饒命,因信賊入了城,臣被堵著,無法過來拜見皇上,隻得暫時回了宮中,請皇上饒命吶!」

曹化淳大哭著磕頭。

李自成又道:「崇禎叫你來是為何事?」

「這……」

曹化淳吞吞吐吐的拿出一份聖旨,奉上道:「崇禎差奴婢為皇上送上書信一封。」

「哈哈哈哈~~」

滿殿的文武放聲大笑,這分明是聖旨啊!

曹化淳也不顧那刺耳的譏笑聲,挪動著膝蓋,向李自成靠近。

李自成很滿意,招了招手,身邊有太監接過聖旨,攤在了案上,李自成探頭一看,哈哈笑道:「崇禎封老子唐王,兵部尚書,大家說,要不要答應?」

眾人紛紛看向了牛金星。

牛金星沉吟道:「應下無妨,皇上尚未登極,而大明未亡,暫時向崇禎稱臣不為過。」

對於詐降這套,車廂峽就有過一次,李自成已經玩的熟溜了,更何況此時對於他,民心已失,形勢極度不利,又困在北京動彈不得,正是生死存亡關頭,什麼名聲面子,他全不在乎,只要能擊破李信,付出任何代價都行。

「嗯~~」

李自成緩緩點了點頭。

曹化淳咬咬牙道:「皇上,還請皇上寫一封……一封降表,容奴婢帶回。」

「無妨!」

李自成大度的手一揮,讓牛金星寫,不片刻,一封降表寫完,並蓋上了印,交曹化淳帶回。

崇禎看著李自成寫的降表,冷笑連連。

如今崇禎身邊除了太監就是如廢物一般的勛貴皇親,沒什麼人能幫他,在這危難時候,他也放開了后宮不許乾政的約束,凡事與張皇后一起商議。

張皇后雖是女流之輩,但還是有見地的,天啟還在的時候,曾問過張皇后在看什麼書,張皇后答:趙高傳,天啟若有所思,笑了笑,離去。

這時,張皇后也看了李自成的降表,擔憂道:「李自成乃流賊,桀驁難馴,皇上招撫於他,豈不是與虎謀皮?」

崇禎擺擺手道:「如有一絲可能,朕豈會容他多活半刻,可朕實是無奈,唯有行驅狼吞虎之策,方有一線生機,闖賊失了民心,勢弱於信賊,若朕所料不差,闖賊必會假借朕的名義聯結吳三桂,只要吳三桂來了,朕可下一道密旨與他,待二賊火拚之際,相機出擊,一舉蕩平賊寇!」

「哎~~」

看著崇禎那自信滿滿的模樣,張皇后也不知說什麼,幽幽嘆了口氣,雖然她理解崇禎,卻不代表認可,她隻望崇禎莫要搞的天怒人怨,失掉最後一線民心。

……

吳三桂十六日抵達山海關,十九日到永平府(今河北盧龍縣),三天走了兩百裡,距北京尚有四百餘裡,行軍可謂緩慢之極。

從山海關到永平,按照平日行軍速度,輕騎兵一日一夜可至,但是北京的情況他不清楚,擔心同李自成的人馬在北京接戰,同時也不願離山海關太遠,以免戰鬥失敗,進退兩難,因此他一面向永平進發,一面不斷地派出探馬,探聽北京消息。

其實吳三桂並不願意同李自成決一死戰,關寧軍的能戰之兵約在三萬五千左右,未必能擊敗李自成,可是崇禎給他下了旨,他只能入關勤王,至於如何個勤法,由他說了算。

憑心而論,吳三桂是武將,天然排斥大一統皇權,明朝武將地位之低讓他深有體會,他更加喜歡亂世,三萬五千關寧鐵騎就是他的根底。

果然,隨著形勢的變化,他與薊遼總督王永吉之關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以前王永吉讓他往東,他不敢往西,但如今,王永吉更象是他的幕僚,為關寧軍籌齊糧餉耽精竭慮。

關鍵就在於,王永吉的權力來自於皇權,本身沒有實力,隨著崇禎步入窮途,他的權力也急劇縮水,而吳三桂是有兵的。

又因多爾袞大權在握,急欲證明自己,從去年秋天起,多爾袞派兵攻佔了寧遠附近的幾座重要軍事城堡,使寧遠成了一座孤城,形勢空前險惡,吳三桂奉詔勤王,放棄寧遠,未必就沒有另謀出路的心思。

在他率領寧遠將士和老百姓向山海關撤退之時,清軍沒有追趕,分明是有意讓他平安撤出寧遠,順利進關,隨後他得到探報,清軍不費一槍一刀,將寧遠拿去了,城裏的老百姓入了大清國,按照滿洲風俗剃了發。

至此,吳三桂沒了退路,三萬五千關寧鐵騎就成了他的唯一倚仗,雖然王永吉多次催促他速速行軍,但吳三桂利用部下的畏戰反戰情緒,甩鍋給部下,二十日到玉田縣,距北京三百裡,又駐足不前。

這時傳來了北京的消息,闖信二賊相繼入京,分佔北南,皇城暫時無恙,但是信賊有戰艦位於通州運河,恰好擋著吳三桂的西進之路,王永吉也沒法再催著吳三桂進軍了。

吳三桂召眾將商議,有人主張退兵永平,有人主張退回山海關,還有人暗示可向清國借兵,剿滅二賊,可就是沒人願意直接進兵北京。

之後又陸續收到北京的消息,二賊忙於拷餉,北京大亂,間中還收到了李信託人送來的高郵吳家書信,但什麼話都沒說,意思已經表明的很清楚了,僅僅是送信而己,沒有任何勸降吳三桂的意思。

吳三桂也冷冷一笑,暗道流賊果然不能成事。

直到今日,一封詔書送到,頓時亂了吳三桂的陣腳,崇禎封李自成為唐王,兵部尚書,要求吳三桂配合李自成共剿信賊。

眾將也炸開了鍋!

「定是皇上受闖賊挾製,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否則以皇上剛烈的性格,又怎麼會封闖賊為王?」

「不錯,我們若是與闖賊合兵共剿信賊,闖賊回過頭來,突然襲擊於我,那該如何是好?鈞座,末將並非怕死,實是皇上只剩咱們這點人手啦,若咱們戰敗,誰來救皇上?望鈞座慎重啊!」

「不如先回山海關,觀望局勢變化!」

眾將七嘴八舌,幾乎沒人願意與李自成合兵,理由自然是冠冕堂皇,不過吳三桂能看出來,眾人都有保存實力的想法。

眼下的局面就和唐末河北藩鎮一樣,節度使雖然統領全軍,但底下還有大小軍頭,縱然是節度使手握大權,也不能強逼著大小軍頭去做不願做的事,否則立刻就來一場兵變讓你嘗嘗滋味。

吳三桂冷眼一掃,便道:「本鎮自有良策,打起來,我們必勝,流賊必敗,流賊一敗,將不可收拾,那時北京就可以收復了。」

有人似乎明白了吳三桂的意思,有人還不明白,互相交換眼色。

吳三桂解釋道:「我已派人探知,北朝正在集中兵力,想來已獲知北京失陷,必傾巢出動,二賊縱有千般謀算,只須借得北朝兵來,都將一一粉碎。

而且歷史上向外人借兵的事並不少見,比如申包胥,吳國滅了楚國後,他向秦國借兵,把吳國打敗,恢復了楚國,難道我吳三桂做不得申包胥麽?

何況我有數萬精兵在手,比申包胥強百倍,只要有北朝出兵,我們定可驅逐流賊,恢復明室,事後也無非以金銀報答北朝罷了,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可立於不敗之地。」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