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之驚夢》第179章 賜名史思明
開元二十四年四月二日,安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張守珪奏請斬之。

臨近午時,鼓聲雷雷。

安祿山被捆綁於刑場之上,眼看一眼富貴就要落成空,看著天上為人間灑下無限溫暖的驕陽,安祿山實在是太不甘心了。

看到張守珪在一幹將領的擁簇下踏步而來,安祿山如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般的大聲疾呼:「大夫(張守珪官禦史大夫,禦史大夫的品級在節度使之上。)不欲滅奚、契丹耶?奈何殺祿山?」

張守珪喝道:「你這殺才,輕敵冒進致使我軍損兵折將功虧一簣,今斬你這豬頭,你還不服?」

安祿山泣道:「義父,祿山自知罪孽,可祿山死不足惜,隻恨不能跟隨在義父身邊為您分憂,為您殺敵報國。祿山懇求義父準許戴罪立功,殺身成仁!」

看著這個其胖如豬善揣人意又驍勇善戰的義子,張守珪也很是念其才,於是就有些遲疑。

安祿山善於做人,幽州軍中得起好處者不計其數。手下將領高尚此時見張守珪面露不舍,就單膝跪下,呼道:「請大帥刀下留人,準許安將軍戴罪立功!」

有了帶頭人,大半將領呼啦啦的全跪下大呼:「請大帥刀下留人,準許安將軍戴罪立功!」

本就不想斬殺安祿山的張守珪順坡下驢,亦惜其驍勇,乃改執送京師。

等安祿山被押解到了洛陽,論其罪時,張九齡率先奏道:「陛下,昔穰苴誅莊賈,孫武斬宮嬪,張大夫軍令若行,安祿山不宜免死。」

張九齡此言還是疑心張守珪包庇安祿山,畢竟是其義子以及看重的心腹愛將。

本著對手支持的自己必定要反對,對手反對的自己則必定要支持的原則,李林甫奏道:「陛下,安將軍一路所向披靡眼看就要畢其功於一役時,突厥人主力殺到。況且事先沒有得到一點關於突厥人參戰和布下的陷阱消息,安將軍此敗非戰之過。」

李隆基點頭道:「李相公所言不無道理~」

「李相公此言詫異。」張九齡固執的爭辯道:「敗就是敗了,安祿山失律喪師,於法不可不誅。且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

「張相公好生厲害!」李林甫話中帶著諷刺道:「莫不是張相公有如諸葛孔明般的慧眼,又或者是張相公想學諸葛孔明那般識魏延麽?」

「兩位相公就別相爭了,此事朕自有決斷。」李隆基惜安祿山的才幹,接著說道:「敕令免祿山官,以白衣充將領。」

張九齡一聽急了,連忙大聲疾呼:「陛下,萬萬不可,安祿山賊子野心~」

李隆基一聽惱了,你這不是在說我昏庸無能麽?於是李隆基果斷說道:「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枉害忠良。」

自此,李隆基赦免安祿山無罪。

李隆基翻看了張守珪送來關於此戰的賞罰名單,看到一人驍勇異常,隨後特意傳了進來奏對。

崒乾走上朝堂,神色自若。

崒乾何許人也,懂六蕃語自小行騙無數,連奚王都被其三言兩語騙得團團轉。崒乾此人偏偏又生的魁梧驍勇善戰,又長得面目憨厚,也是三言兩語就討得李隆基的歡心。

龍顏大悅的李隆基當場賜名崒乾為史思明!

————

走出皇宮的張九齡的心中滿是焦慮,瞧著談笑風生的安祿山和沒賜名的史思明,還有前呼後擁的李林甫,心中充滿了憤慨,還有焦慮!

天若要亂,必生妖孽。

回到洛陽小宅院的張九齡徑直走到書房,張拯看到父親到來,連忙起身迎接。張九齡走到書桌旁坐下,張拯連忙為父親撲上紙,又細細的磨起墨來。

張九齡提起筆來,邊寫邊說道:「虎子你正好在,現在回一趟長安,將這封信親手送給寧王。」

————

時間到了四月底,大溪村西北大營中央大帳內,寥寥十幾人坐在大帳裡顯得很是空曠。崔銘大汗淋漓的和癩痢頭一起走了進來,擦拭了一把臉看著大笑的張博,問道:「三郎,可是閑的慌得了失心瘋了?」

易成笑著道:「崔銘,收到旨意了,要咱們回京!」

「回京作甚?」崔銘不希望回京,在外面對逍遙自在,天老大張三老二自己老三,何等快活。

這些日子以來,張博等野營上下,除了貨殖營和後勤旅,其餘人等要麼在軍營,要麼在郎山中苦訓,未曾離開半步,更不曾踏進易州城半步。

幽州大戰,野營也得到消息。奚人和契丹兩族來犯被張守珪擊潰,安祿山領軍北上,這些可是把窩在大溪村的這群血氣方剛的小夥子們羨慕壞了。

哪知道隨後傳來的卻是壞消息,首先是勢如破竹的中路軍在和奚人契丹兩族交戰時,突厥人殺了出來落敗而逃。接著一路難逃連帶著東西兩路中了突厥人的埋伏,導致大敗虧輸。

好在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是員經驗十分豐富的沙場老將文武全才,這才挽救了幽州局勢,否則幽州糜爛生靈塗炭就在眼前。

野營上下對安祿山那是罵聲洶湧,恨其無能。只是痛恨安祿山的無能導致大唐勇士命喪疆場,不能徹底擊潰兩族保邊境安寧,卻也無人幸災樂禍。

「安祿山完了!」

這是野營上下對安祿山這個老對手的論斷。待傳來消息是張守珪沒有立斬安祿山,而是將其押解入京由陛下裁決,易成就說道:「安祿山命無憂也!」

果不其然,陛下赦安祿山無罪。

安祿山死不死的,不是小小的野營能夠影響得了。野營不但影響不了任何事,連自己的前途都是未知數。

王維、張巡、李菁、尤世可和西門慶等人走了,野營的人數立即就少了三分之一還多。

而後還有一些人認為野營從此將一蹶不振的人也走了,對於所有要離開野營的人,張博一律敞開大門歡送,還贈送上一份不小的錢財,只因為這些人都是同生共死過的兄弟。

待沒有人要離開野營的時候,野營的人數只有不到巔峰時期的一半。這其中還包括了一些人,如馬五吳老九等二十幾人,還有被解救的婦孺和人質。

不想走的走了,想走的也走了。剩下的人,唯有每天在郎山上,將自己操練的精疲力盡,這才感到充實。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