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之驚夢》第642章 出事了
蜀中出事了,就在天寶十六年三月初一的夜裏,李隆基駕崩了。

李隆基駕崩得很是突然,昨天晚膳是還跟李亨和楊國忠等人一起觀賞了歌舞,看了貴妃新排練的歌舞,身體精神都很是良好,可是又怎麼就突然就駕崩了呢?

待李亨趕到太上皇的寢宮得知了情況,頓時鼻子都要氣歪了,也人已經駕崩了,死者為大隻得捏著鼻子打殺了幾人警告了幾人,不得將事情向外透露半點。

可令李亨沒想到的是,隻過了兩天,就連太上皇的遺體也才放入靈柩的時候,關於李隆基是怎麼死的,已經傳得是有鼻子有眼了!

大唐皇家僅存不多的聲望和臉面,再次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天下僅僅剩下蜀中一偶,還在醉生夢死、

要不是大元帥張博橫空出世,這李家皇族還能平定叛亂,還能還天下太平嗎?人們心中紛紛升起了這個巨大的疑問。

顯然是不能的。就算是能,那麼天下人所承受的災難也將是無比巨大的。

李亨面色鐵青,站在李隆基的靈柩前,心中的火燒得無比的旺盛,也對李隆基的恨意達到了巔峰。

要不是你,大唐怎麼會淪落到這般地位?

李亨僅存的一點理智告訴他,不能在這裏失去理智,否則的話就徹底的淪為了笑柄了,但是這股火不發又不行,於是他就想到了罪魁禍首。

就算他們不是罪魁禍首,也必須是了!

李亨轉到外面的靈堂,看到原本跪在哪裏的楊國忠不見了,於是就問道:「楊國忠哪裏去了?」

哀哭低泣的眾人看到李亨鐵青的臉色,哪裏還會不知道他要做什麼,也都反應過來,這不久前還在放聲大哭的楊國忠,怎麼就不見了蹤跡了呢!

這時有人怯生生的道:「陛下,楊國忠是出恭去了,還跟臣打了聲招呼。」此人不久前還在納悶,這堂堂的相國還會跟自己和顏悅色的打招呼,還顯得受寵若驚,現在卻是在心中破口大罵,你丫的拉屎就拉屎,跟老子說什麼,這豈不是要害死老子了。

好在李亨也沒有去責怪這人,只是說道:「來人,去請楊相公,還有楊太妃過來,朕有話說!」

李亨打定主意,就在李隆基的靈堂裡,將所有的罪責都按在楊玉環和楊國忠的身上,再當眾將他們斬殺,依次來挽回不利的局勢。

反正楊國忠和楊玉環的所作所為,也的確當得起這個罪責。

結果卻是,不但楊國忠跑了,就連楊玉環也不見了。楊國忠是跑了不久這沒錯,而在深宮中的楊玉環卻是個假貨。

經過審問得知,楊國忠在出靈堂後,接著就出了宮門,進了一輛馬車,轉而就不知去向了。楊國忠跟隨李隆基來到蜀中,也隻帶著長子一人。

而那楊暄早就不知道去向了,這回楊國忠消失,定然是早有預謀的。楊玉環變成了假貨,更得追溯到安史之亂剛爆發的時候。那時候高力士就安排阿財去找一個人來假扮楊玉環,已被不時之需。

當時有阿財三人在用不著,受到驚嚇的楊玉環和楊國忠還是秘密的將人帶來了蜀中,在李隆基得了馬上風掛了之後,楊國忠和楊玉環這對堂兄妹就知道要是再不跑,等待的只有萬劫不復了。

好在來到蜀中後就在謀劃著退路,又有楊鈴兒的鼎力支持。兩天前,楊玉環在守孝的時候就讓冒牌貨冒牌了自己,在楊鈴兒派出的人的接應下先出了城。

而楊國忠感念李隆基的恩情,執意要為他守靈七天,因為楊國忠料定李亨在這七天裏不至於殺自己出氣。哪成想看到李亨走來,看自己的眼神就像是在看一個死人一般,楊國忠就知道再不跑,那絕對是死路一條。

而且,還會是被折磨致死,不是五馬分屍,就是凌遲處死。

現在楊國忠父子,連帶這楊玉環都跑了,李亨的怒火再也無法忍受,找來了魚朝恩和李輔國,冷冷的道:「這定然是張博接走了他們。哼,難道他就真的以為大唐江山就這麼好得,這麼順利的就能去李氏而代之嗎?」

「陛下,是不是發動了?」李輔國和魚朝恩相視一眼,眼神中露出興奮,也露出了相互較勁的意味。

「動手,咱們的反擊開始了!」

李麟出海走了,其治下的江南西道、黔中道和嶺南道各州郡紛紛的宣佈歸入大元帥的治下。

張博身在巴陵郡,下達了一系列的命令:

「命河北節度使兼河東節度使張巡整頓投降的叛軍,淘汰老弱病殘遣散歸家。封李懷仙為渤海都督,率軍一萬進駐渤海。封易成為北平太守,嚴正(嚴莊)副之。齊雲任松漠都督,許遠任營州都督。調齊恆(齊雲子)率軍一萬前往河源,歸隴右節度使西門慶節製。」

「任秦國禎為濟南郡太守,兼濟南都督。任程其寶為彭城郡太守,兼彭城都督。任命牛處言為淮陽郡太守,兼淮陽都督。」

「河南節度使南霽雲兼任朔方節度使。任命南林為安北都督。任命阿城為雲中郡太守,兼雲中都督。任命龍野為西受降城鎮守使。任命邱集為東受降城鎮守使。」

「任命阿壽為武威郡太守,張進(張重光子)為敦煌郡太守,南宮適為張掖郡太守,任命舒蒙為酒泉郡太守。」

「任命王維為淮南道、江南東道經略使,總領兩道政務。任命高適為黔中道、江南西道經略使,總領兩道軍政。任命李白為嶺南五府經略使,任命舒塔為廣州都督。」

「任命舒克為山南東道經略使。孟固山南西道經略使!」

「任命李財為劍南道節度使,駐軍於瀘州。阿福駐守漢中,阿祿駐守清化,張風駐守通川郡!」

「調張雲回長安城!」

張博的最後一條命令很是簡單,只是一句將嫡子張雲調回長安城,也沒有具體的任何任命,但天下無數人都已經猜測到了這其中的用意!

就在張博下達命令,調兵遣將的時候,在張博的治下,並不太平,這也是擴張太快,所造成的結果。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