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之驚夢》第555章 天寶十年
天寶十年,對大唐來說,不是一個好兆頭,接連的三場敗戰對於李隆基來說不但臉面全無,千古一帝之夢受挫更是暴怒連連。

第一戰,就是鮮於仲通敗於南詔。

天寶九年,南詔王閣邏鳳帶領家眷及大隊人員路過姚州,姚州太守張虔陀侮辱閣邏鳳隨行的女眷,還要想閣邏鳳勒索賄賂。閣邏鳳不應,張虔陀就派人去辱罵,並向朝廷誣告閣邏鳳造反。

閣邏鳳大怒,既然如此那老子就反給你看,於是起兵攻破姚州,殺張虔陀,並取羈縻州。

天寶十年四月,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帥兵討南詔,大敗於瀘南(今雲南姚安)。當時仲通將兵八萬,從戎州(今四川宜賓)和嶲州(今四川西昌)分兩道出發,至曲州(今雲南昭通)和靖州(今雲南彝良西北)向南詔發起攻擊。

閣羅鳳聞唐軍來伐,自知不敵連忙遣使謝罪並且送上人證物證明言是張虔陀所過,自己是迫於無奈這才犯下大錯,並請還天寶九年所俘掠唐之人及其劫掠的財物,並修復祥雲城送還給大唐。

最後閣邏鳳還威脅:現在吐蕃大兵壓境,如果不許我將歸依吐蕃,則南詔就非唐所有。

鮮於仲通剛當上劍南節度使,正野心勃勃要拿閣邏鳳的首級來建功立業,不但拒絕了閣邏鳳的提議還囚禁了其派來的使者,帶領大軍進軍至西洱河,與閣羅鳳所帥南詔軍展開大戰。

奈何鮮於仲通器量狹小、生性急躁並且缺少智謀,最終唐軍大敗,戰死者六萬餘人,大將王天運戰死,鮮於仲通僅以身免。但楊國忠身為鮮於仲通的舉薦之人也是其的上司,又是處於跟李林甫相爭的關鍵時刻,就掩其敗狀,仍奏鮮於仲通有戰功。

而南詔王閣羅鳳萬萬沒想到唐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也徹底的知道了大唐就是一隻紙老虎,一戳就破。於是再也不將大唐放在眼裏,遂收斂唐士卒戰屍,築為京觀,即像世人宣示自己的赫赫戰功,也欺辱於大唐,讓大唐顏面盡失。

而且南詔就此背棄大唐而轉而投靠於吐蕃。

大怒的李隆基為了雪恥大募兩京及河南、河北兵以擊南詔。可是人們都說雲南地方多瘴氣,士卒未戰而死者佔大部分,因無應募者。楊國忠遂派禦史到各地捉人,鎖送到軍所。按舊製,百姓有勛者可以免除征役,當時連年征戰,調兵極多,楊國忠就奏先取高勛。於是被征者愁怨,父母妻子相送,哭聲振野。

一邊還在強征百姓去攻打南詔,接著又傳來了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大敗於大食

天寶十年以前,高仙芝贏得了兩場的前面戰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聖人好大喜功,使邊帥經常不顧大局,肆意作威作福,高仙芝率領的安西軍更是如此。

高仙芝擊破石國俘其王后,石國王子逃奔諸胡,四處訴說高仙芝欺誘貪暴,諸胡各國唇亡齒寒,引來大食軍共攻安西四鎮。

高仙芝不以為意,隻引聯軍三萬人出擊,深入七百餘裡至恆羅斯城與大食兵相遇,兩軍相持五日,高仙芝所率蕃兵葛邏祿部叛,與大食夾攻唐軍,高仙芝大敗,士卒死亡殆盡,所剩僅數千人。

右威衛將軍李嗣業勸高仙芝乘夜逃跑,因為道路狹隘,拔汗那部眾在前,人畜塞路,李嗣業奮勇策馬向前,揮大梃沖向阻擊之敵,可已經處於大食為主的諸部的包圍中,在這緊急之時,碎葉軍都督丁隨風率領碎葉軍打破包圍圈救出了節度使高仙芝等數千人。

更有段秀實引一路奇兵殺出阻擊大食追兵,收羅數千散兵還歸安西,李嗣業言秀實之勇,高仙芝遂以高秀實兼都知兵馬使,為己判官。

剛接到安西戰敗,還沒等李隆基做出反應,又讓這位大唐聖人感受到了什麼叫做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心腹愛將安祿山敗於奚人和契丹聯軍!

天寶十年八月,安祿山帥所節度的三道兵共六萬人,出討契丹,以收服的奚人部落二千騎兵為嚮導。過平盧千餘裡,至土護真河(今內蒙古老哈河),遇到大雨,安祿山也不愧是沙場老將,帶兵打仗還是很有幾把刷子的,果斷的率領大軍趁著大雨晝夜兼行三百多裡,直至契丹牙帳十裡之外,方才被契丹哨探發現行蹤。

契丹上下見到唐軍殺到,十分驚駭,頓時亂作一團。安祿山大喜,連忙下令大軍出擊。

因當時大雨連綿,弓弩筋膠皆濕水鬆弛,大將何思德對安祿山諫言:「大帥,我軍人數雖多,但遠來疲憊,不如按甲息兵稍事休整。以咱們大軍壓境,末將料想不過三天,契丹就會不戰而降。

安祿山聞言大怒:「大膽,戰前竟敢亂我軍心,來人,拖下去斬!」

帳前眾將大驚,連忙為何思德求情,何思德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良策居然落了個要被安祿山以亂軍心斬首,連忙大呼:「大帥,請免死為前鋒以攻契丹。」

安祿山本想將借這個機會將不是很聽話的何思德就此斬殺,可沒想到何思德能讓眾將求情,使得心中更是要將何思德置之死地的安祿山也不得不刀下留人,下令何思德率領本部人馬出擊契丹。

哪成想何思德也是一位身寬體胖的人,雖然比不上安祿山肥胖,可穿上甲胄還是與安祿山形貌相像,契丹兵以為是安祿山,人人奮勇爭先將何思地團團圍困。而安祿山要借刀殺人,遲遲不發援軍,使得何思德兵敗身死。契丹人皆以為殺死安祿山,士氣大振,舉族上下不顧生死的殺向唐軍。

安祿山軍中的奚人等胡,本就久受安祿山之苦,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看到契丹人士氣大漲興高采烈的殺來,又聽到契丹人舉族大喊安祿山已死,立即反叛,與契丹合兵,夾擊唐軍。

奚人等各部胡人在唐軍中就等於是僕從軍和奴隸軍,分散在唐軍中,這以反叛使得唐軍大亂,致使唐軍大敗,數萬大軍死傷略盡。

安祿山的鞍馬被射中,折冠失履狼狽不堪,幸賴部下捨命相救,又趁著天黑這才帶著二十餘騎部下逃脫。

安祿山逃入師州(今內蒙古赤峰東北),為了洗脫戰敗之責,就歸罪於突厥左賢王哥解和河東兵馬使魚承仙,立殺二人收其兵馬,哪成想又被契丹人圍在了山谷中。

平盧兵馬使史思明逃入山谷躲藏近二十天,才收羅散卒七百餘人。直到平盧守將史定方引精兵二千前來相救,契丹兵這才退去,安祿山這才得以倖免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