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天下末年》第一千零八十章 明武6年
明武六年。

歲旦後的第一個朝會,就在長安未央宮的宣德殿內進行。

大周君臣對去年的軍事行動以及署政執行,作了一場總結大會。總之,在陛下的英明領導之下,國朝各地安定穩固,盜賊消跡,百姓安居樂業。對外,大軍亦是完成戰略計劃,大敗楚軍,揚吾國威。

而後,群臣之間,互為和洽的談論一番時政,定下國朝今歲內部發展的大體計劃。同時,抽調各地物資、甲械,匯聚長安,以應對趙國南下中原一事。再對明年展望一番,鼓鼓諸官員的心氣,朝會也就結束。

但在回到宣室後,高誠便又召來了閻相、鍾繇、張松、楊懿、閻忠、秦怡、楊彪等諸寺主要人員。

朝會對於一個國家而言不可缺少,因為無論是什麼決策,都需要眾多的官吏去完成。可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真正的決策層,依舊是少數一部分人。

所以,有些事情,註定不能在朝會上來說道。

人多口雜,派系各執己見,很容易就把事給拖了下來。

「閻相,先說說褒斜那邊的狀況吧,進展到哪一步了?去歲出動了十幾萬大軍出關作戰,國朝都差點沒喘過這一口氣來。褒斜究竟還需要多久?」

高誠端坐在上首,看著下面各自落座的十幾位重臣,目光注視在閻相的身上。

新年後的第一個朝會,大家肯定都是報喜不報憂,圖個吉利,但這不代表大周就過的非常舒坦。

去歲出兵十幾萬兵馬,還是兵出三路,調動的民夫就高達二十多萬。就這,還是大戰前積蓄了不少糧草呢,否則動用的民夫更多。長安周遭,都虧了些收成,更別說下面的郡縣了。

再加上褒斜道工程的巨大消耗,以及安置軍隊擄回來的百姓,大周差點沒給一口氣嗆死。

鬼知道義兄還整了這麼一出,長安這邊剛收到他的信,第一批的難民就都快抵達弘農了。本來就忙上忙下的百官,倉促之間還得做難民的安置工作。

這麼多事一起懟過來,誰也頂不住啊!

好在,近二十萬的關中百姓,安置的差不多了。戰事也將告停一大段落,朝廷也就可以專心注意的將手頭上的事一件件搞定。

「褒斜那邊主要道路的修建,即將完工。根據張成那邊的彙報,最多到三月份,便能完成褒斜道主要道路的擴建。而漢中太守那邊,則可能要晚上一個月,才能把郡內馳道,與褒斜連接。」

閻相回答說道。

高誠大鬆了一口氣,說道:「嗯,告訴漢中太守,不必心急,切記顧及民心。褒斜工程,是一件大工程,但時至今日,諸郡皆無百姓暴動的情況的發生。說明,各地縣邑撫慰工作做的不錯。事到末了,朕可不想聽到壞消息。」

「陛下放心,老臣這邊一直在盯著。下面的郡縣官長,也不敢搞出什麼事來。」

「嗯~硐道修建到哪一步了?估摸著還需要多久時間?」

高誠又繼續問道。

閻相沉默了片刻,暗嘆一聲,回道:「陛下,硐道的修建進度太慢了。按照張成和馬均的預估,起碼還需要三年時間來修建硐道。不過,建設兵團的人,只需要留下三五萬即可。地方有限,人多了扎在一起,作用也不大。」

「三年嗎?也好,少了十幾萬人呆在褒斜道裡,糧食輸運的難度就大大減少了。這樣,讓張成帶建設兵團十萬人,先行一步進入涼州,幫助涼州布政司完成關東百姓的安置工程。褒斜那邊留下十萬人繼續修建,主道完成後,看看留下多少人繼續修建硐道,其餘人都去涼州和主力匯合,

大力建設涼州基設。」

高誠一邊思考著,一邊說道著。

旁邊的鐘繇皺起了眉頭,執禮言道:「陛下,建設兵團若是進入涼州,只怕涼州容不下這麼多人啊。涼州這些年狀況好轉了不少,但也養不起十幾萬張口啊。」

「元常說的沒錯。先前給巨光一口氣丟過去十六萬關東百姓,巨光可是給臣連連回書,大倒苦水。若是再過去十幾萬建設兵團的人,涼州現在養活不起。要是過個一年,關東百姓安居下來,墾耕田野後,或許還行。但,現在很難辦得到。」

「那從關中調糧也可以啊,關中各郡的馳道都已經修建完畢,涼州雖然人少,但也完成了關中至冀城的馳道,糧秣運轉速度很快。」

「不妥,建設兵團可是要長久在涼州呆下去,以修建道路、水利、河渠。即便有馳道便利,也要耗費不少民力。而且,趙國還不知道會什麼時候南下呢。到時候關中還得負責大軍作戰所需糧秣,民夫都湊不夠了。」

「那就用老辦法,屯田!涼州的地雖然荒了很長時間,但那是沒有足夠的人開墾。讓建設兵團一邊修建水利、道路,一邊屯田。最多也就是明年秋收過後,涼州應該就有能力來滿足建設兵團的吃喝了。」

「屯田的法子不錯。反正涼州荒僻了這麼久,快點慢點也差不了多少。」

「那行,那就讓建設兵團邊屯邊修。關中這邊也出點力,幫助涼州布政司解決一部分糧秣壓力。」

在經過一番出謀劃策後,最終由高誠拍板釘釘。隨後,高誠又與閻相說道:「對了,告訴巨光,涼州苦了十幾年了。朕把老家交給他,可要好好做。有什麼困難,就跟朝廷說,涼州對於吾大周而言,重要無比。」

「臣明白。」

閻象應聲道。

高誠點了點頭,正如自己所言,涼州對於周國的重要性的確非常大。其一,他是自己起家的地方,全國都非常看重。在大周當官,關中和涼州就是很多人打破腦袋想要鑽進去的地方。其二,趙軍南下後,如不出意外,大周就要全力以赴的去爭奪中原了。到時候,朝廷絕對不能被西鮮卑牽製住。

涼州防線,就是為了預防於此。

遷民,只是第一步,發展是第二步,後面還有很多計劃,都需要來一點點的佈置。

想到這裏,高誠微微搖了下頭,此事定下來了,先不考慮,還有其他的事要安排呢。

「禦史府和廷尉寺準備的怎麼樣了?不出意外的話,最遲十月末,科舉射策完畢之後,就要準備府寺下縣的工作了。」

看到高誠目光轉過來,楊懿當即稽禮道:「陛下,禦史府好說,官吏準備沒太大的要求。各郡、縣的主官,臣與蔡師都議定了一份名冊。吏員目前也挑選了六百多人,待到科舉過後,再選用一些年輕才幹,足以保證台寺下縣的初步完成。」

「廷尉這邊呢!」

楊懿說完,高誠就看向了閻忠。

隨著禦史大夫蔡邕的年紀越來越大,楊懿這位禦史中丞,也基本上挑起了禦史府的大梁。而且,不論是蔡邕還是自己,都對楊懿的才能有著非常高的讚揚。

而閻忠,則就是實實在在的老臣了,還是出身涼州的名士。

「陛下,廷尉這邊吏員倒是好說,實在不行可以將縣獄的人編進來,也能暫時用著。但是這地方主官,臣實在是沒辦法啊。上林學宮、太學,臣天天跑,可季謀那邊也沒辦法短時間教出這麼多學生。」

「唉~」

高誠暗嘆了一聲,這倒也怪不得閻忠。雖說他能力一般般,但名望不低,管理廷尉寺這麼多年,也沒出過什麼岔子。關鍵還是人才不足啊,當年對法家學派,有些疏忽了。不然,再不濟也不置於出現現在的局面。

「法衍那邊暫時有多少可用之人?」

「回陛下,臣與季謀談過不少次。以他對自己學生的了解,三個廷尉司的主官倒是足夠了。二十四位廷尉署主官,也有十六人能夠勝任,其餘人就只能充任縣邑上的廷尉平。縱是如此,縣邑這邊起碼還差了近二百人。」

「兩百人?」

高誠眉頭一緊,言道:「這樣,從廷尉寺裡抽調些良才,先把郡上主官湊齊。吏員這邊,愛卿與閻相稍後商量一下,地方的獄吏關係複雜,可以用但不可以全都用,這其中的比例把握好。至於縣邑主官,實在不行也先讓地方的人擔著。只要把架子搭起來,朝廷有的是時間來替換官吏。」

「臣遵命。」

「嗯,趁著這斷時間,諸位愛卿都好好準備。尤其是調查司、禦史府,都要動起來。台寺下縣一事,絕不允許出現差池。」

「臣等謹遵陛下命!」

——————————————

次日,高誠又召見嚴顏、賈詡、徐榮、蘇則四人,在靜室密議。

相比起昨日召見文官,軍方奉命覲見的人更少。但他們四人,足以代表整個軍方勢力了。

嚴顏作為周國大將軍,又是益州人士,既代表著在京將領、守備軍將領,又代表著益州將領。而賈詡,則是代表了整個總參寺人員。蘇則不多說,代表的自是元老一系的將領。而徐榮,則代表著原魏國一系的將領。

倒不是自己想分的那麼明白,而是在自己稱帝之後,軍方人員就紛紛開始尋找自己的派系。這種情況的出現,亦是必然,自己根本無法阻止。不過好在天下還沒一統,益州派系的將領也在逐漸融入其中。

靜室內放置著一張巨大的沙盤,比起去年,上面又多了不少小零件。未來每一年,這張沙盤之上,就會多出些許物什,直到全天下的一山一水,一城一邑,都納入其中為止。

「嚴卿,各部的調動,都差不多完成了吧。」

「回陛下,自河洛歸來的大軍,都已經抵達指定位置。第二騎兵軍也進入河東,第十軍也已進駐藍田。」

高誠點了點頭,言道:「嗯好,調查司那邊可否查出來趙軍到底什麼時候南下?」

「陛下,趙國君臣也還未定下來,奉孝也沒辦法確定趙軍具體南下的時間。不過,最大的可能便是今歲春耕過後,或是秋收過後這兩個節點。」

賈詡說道。

旁邊的徐榮,也開口言道:「最大的可能應該還是秋收之後。去歲趙國北退鮮卑、遼國,南取洛陽,來回調動的兵馬不下二十萬,民夫徵調更多。雖說冀州富庶,但應該會等待幾個月,在秋收後再南下。如此,成算也更大一些。」

「還有一種可能,趁著春耕完畢,徵召民夫聚集糧秣,在秋收前南下,然後就食中原!」

蘇則亦言道。

賈詡眼前一亮,看了眼蘇則,後禮向高誠,說道:「征西之言,不是沒有可能。國朝大軍以王師自居,故而自改製之後,便再無就食於敵的行為。但趙國就未必了.....」

「怎麼樣?」

高誠也是揚著嘴角,看向嚴顏和徐榮,笑言道:「若是朕,也當以此法行之。大戰一開,趙軍鋒銳正盛。曹操即便是有萬千謀劃,也會選擇避其鋒芒。如此,趙兵就食於中原,必能大大緩解後方糧秣輸運的壓力。」

「就食於敵,確實是良策。不過,袁紹會如此不顧及中原百姓的民心?」

「文良,再怎麼顧及民心,也要先打下來再說。地盤還未到自己手上,何必替別人考慮民心?」

「.......」

「若依文師之言,趙兵在秋收前南下,那就是**月份,正值盛夏。吾等現在也得開始準備糧秣以及冬衣了,免得到了時候有所缺乏。」

「嚴卿放心,這事朕已經叮囑閻相了。現在,朕隻問一句,兵力夠不夠國朝完成戰略目的。現在吾軍的駐防,並沒有刻意隱瞞,趙國想必也能發現不少端倪,免得到時候出了差池,皆無所得。」

「陛下,臣還是那句話。要是徵兵的話,那就一口氣擴大五個軍的兵力,來保證此戰的必勝。戰後,或可轉為守備軍,駐守地方。」

賈詡一語驚人。

但高誠已經習慣了,自打年前將戰略計劃商定的差不多的時候,這老傢夥就一口氣要五個軍的編制。

那可是八萬人啊!

多了八萬軍隊,後方需要的民夫,起碼得增加十五六萬。一來一去,那就二十五萬左右的勞動力用來作戰。

再加上原定計劃內出動的十個軍,以及所需要的五十萬民夫。

為了這場仗,國朝要動用百萬兵民!

到時候,不只是褒斜道的修建要停,其餘地方服徭役的人,也都要加入到後方民夫中,給前線大軍運糧。

基本上,整個國家的人,都在為這次戰爭服務了。

而自己,也將寶全壓在上面了。

這個賭博,太冒險了。

「不行!最多兩個軍,再多民夫夠不夠用不說,糧草肯定不夠!」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