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天下末年》第五百五十六章 殘破舊都
河南郡,漢都洛陽所在。

鼎盛之際,全郡人口高達二十餘萬戶,口逾百萬。神都煌煌,縣邑昌榮,官馳密佈,諸水群繞。

自函谷出,入京畿,沿途皆耕田密佈,溝渠縱橫,凡地方數百裡,村落如若繁星。

而現在,楊懿走在谷城通往洛陽的官道上,看著灰濛濛的大地,入眼所及,儘是狼藉。耕田荒廢,村鎮無人,溝渠為雜物所填,官馳為叢草所遮。

谷城、河南二縣,城內戶口,十不存一。城桓殘破,民不足二千,荒僻至斯。

自大王起兵入京畿,至今不過四五年間,整個河南郡就成這麼一副爛地。

嗨~

越看越是心遭,對於巡查縣邑之事,也不由憂心忡忡。

相比起楊懿來,射堅早就傻眼了,這谷城和河南二縣,殘破如斯,其餘縣邑又能好到哪去?

而且,聽說現在河南郡的居民,皆是魏軍前歲自潁川、陳留擄掠至此。心中所怨,積蓄日久,不好撫平啊!

前一刻自己還只是右扶風的從事,轉眼間現在就成了河南尹,要治理這塊早就打爛的中國之中。

罷了,再困難還能有關中大飢時苦難?

大王厚恩於己,越而拔之,豈能輕負。

抵至洛陽,情況終於是好上不少,讓楊懿、射堅、龐淯的心情也添了三分喜意。城外二十裡,便見已經收割的耕田,看來城內人口約莫不少。

到了城外五裡處,一行人便遇到了魏軍裝扮的兵馬,想來應是樊稠、張濟之兵。

果不其然,軍吏恭敬詢問兩句後,立即護送著眾人,回到城外軍營。

早早得到消息的樊稠、張濟二人,已在營門恭候,見眾人到來,當即一陣寒暄。

隨即諸人入中軍,聚宴稍歇。

各自落座後,楊懿當仁不讓的坐落於上首之位。

自漢朝廢禦史大夫後,便以禦史中丞掌握禦史台。但周國依漢初王國製,重設禦史大夫,其下便是禦史中丞,於後為侍禦史。

論起石俸,楊懿比不得樊稠、張濟的軍將俸祿高。論地位,也一樣沒有平西將軍及平北將軍尊崇。

但,職權甚重。

奉大王命,持節巡察地方。

再加上禦史中丞本就有彈劾、親奏的權利,樊稠和張濟兩員降將,也沒在意這點小事。眼下剛剛歸降大周,還是要先處好關係。

幾人落座後,閑談兩句,也將話題引上正道。

「二位將軍,漢軍既退,那整編兵馬之事,也要準備一下了。夏衛尉暫率第六軍,即將抵達函谷。驟時,一應諸事二位將軍可盡於衛尉言及。」

楊懿道出一句,想要扯開自身於軍方的牽連。甚至,從一開始,自己就打算跟樊稠、張濟碰面。要不是其帳下兵卒作邀,自己就直入洛陽城了。

楊懿以為樊稠和張濟,是擔心其等在周國的位置,才請自己前來探聽一番,故而作此言。

但樊稠並非如此作想啊,周王的任命已經送到軍中了,怎麼可能會食言。

「楊禦史,稠相邀非為軍隊整編之事,而是洛陽有變,這才請來禦史商議!」

樊稠話音落下,楊懿便皺起眉頭,坐在樊稠對面的射堅與龐淯,也都是面色生變。

「樊將軍,可否詳盡道來?」

楊懿疑惑問道,樊稠立即回道:「禦史不知,某與張兄,初據洛陽時,僅萬餘人馬。時安邑生變,故招募壯勇一萬餘人,以為助力。先前徐將軍命某等率眾攻箕關,吾二人豈會不儘力。當即便攜精銳及壯勇一萬五千餘北上。」

「沁水一戰,壯勇臨陣叛亂,致使吾等大敗而歸。回到洛陽時,

城內原河南尹司馬防、洛陽潘勖,卻是聚斂了近兩萬人馬。若非漢軍殘暴,燒殺劫掠,氣勢如虹。那司馬防和潘勖無統兵只能,怕是吾二人連洛陽城都進不去。」

「如今,漢軍一退,這二賊立即驅逐吾等,據有洛陽,擁兵自重,實乃小賊!禦史入內為國朝正禮,肅之儀錶。出外則巡視四方,監察宵小,秉忠正而達天聽。似司馬防、潘勖私募兵馬,聚斂佔城,仇拒王師,大逆不道啊!還請禦史,明察是非,典正時令!」

樊稠說了半天,也讓楊懿明白了這其中不少關節。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樊稠、張濟、司馬防、潘芝皆是魏王卓所命地方。外敵臨至,尚能攜手共抗。外敵一去,便內鬥不清。

這裏面,少不得被樊稠夾雜了私貨,想要趁此之際,借己之手,除掉這兩個政敵。

「嗯~」

楊懿輕點著頭,作贊同之態,而後言道:「懿身負王恩,肅察地方,乃本職也。然,懿雖奉王命,有先斬後奏之權。可仍需據理以明,使宵小甘服受縛,方能明令典刑,不違綱常。」

略頓一下,又繼續說道:「樊將軍放心,懿必循律明察。」

說完這最後一句,樊稠方才聞前言而略有失望的面色,立馬就揚起了笑意,執禮言道:「楊禦史忠耿持證,實乃吾大周之福啊!」

楊懿會意的點了下頭,回言說道:「樊將軍過譽了,懿份內之事。明律如此,焉可違之。對了,樊將軍若有閑暇,也要多多習閱大周律令,以免觸之啊!」

「楊禦史提醒的是,本將定會常閱!」

一場聚宴,賓主盡歡,相愉而歸。

樊稠和張濟一回到帳內,很快又聚首密議。

張濟年歲不小,已是五十有二,看著帶著熏醉之意的樊稠,不禁搖頭說道:「賢弟,這楊懿出自弘農楊氏。吾等私利,扯其入內,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樊稠咧嘴笑了一下,回道:「張兄放心,弟僅是為了惡之司馬防和潘勖。這些時日,沒少受兩小兒的氣。趁此機會,自當出之!」

「嘿!罷了罷了,且看那楊禦史如何處理吧。」

樊稠提到此事,張濟也是心生怨氣,也不再勸言樊稠。反而又拍了下其肩膀,語重心長的言道:「日後,若有失事,盡可尋濟。濟不才,但只要汝別犯下謀逆這等大罪,總能保汝安平!」

「嘶~張兄,汝真與周王相識?」

樊稠歪著腦袋,盯著張濟。早前便聽聞說張兄從子張綉,與周王乃是少時密友。現在聽其所言……

「嗨,現在都是周朝臣子了,為兄也不相瞞。當年祖厲被胡人所掠,濟帶著綉兒便逃到了漢陽。得周孝文王看重,才有機會從軍入伍。」

張濟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從軍初始,身無一物,修綉兒便留在漢陽,與周王自少相識。濟得大王看重,升到校尉,執掌兵馬。那時,綉兒也長大了,奔來相隨。」

「只可惜,吾叔侄兩人,奮之數年。至今為止,仍為幫得上周王什麼忙,心甚愧之啊!」

最後,張濟不禁感慨了一句,周王這等天命所注之人,果非己等凡者能及。

樊稠倒是看的開,大咧咧的呼了一句:「舊事權且不提,以前在大魏,汝吾兄弟不過區區校尉。現在身為大周軍將,建功立業的機會肯定少不了。再加上有汝這層關係,誰敢強搶咱兄弟的功勞。」

「不錯,此言甚是。關內侯,還是比不上列侯啊!」

張濟亦是相附一句。

兩個中老年人,半醒半醉之間,豪言壯語,脫口而出。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