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本煉炁士》第217章 有徒若此 夫復何求
「迂腐!你是他修行的師兄,我當他中醫的老師,兩者豈能混為一談?再說,只是讓他掛個名號,又不要他正式拜師,你這就覺得吃虧了?」

陶余中嘴上這樣說,心裏其實還是希望收周慶為徒弟的。

他帶的學生不少,但能將基礎知識掌握得這麼全面的,還真找不出幾個來,而且這還不是周慶的主要職業,寸貝禮說他「天賦出眾」,確實不是自吹自擂。

對於追求長生的道士來說,醫術只是他們的附帶技能。陶余中知道寸貝禮的來歷,甚至還認識寸貝禮的師父李逸雲,所以他很清楚,周慶的這些中醫知識,應該確實只是他「順便」學習的。

一個是副業,一個是主業,陶余中把周慶和他帶的學生一比較,頓時就顯出兩者之間的差距來。

「不拜師還差不多。」寸貝禮理所當然地說道,「他要學醫難道我不能教他?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的醫術並不比你差。」

「我知道你們修行人確實有些玄而又玄的特殊手段,但那不是普通人能夠學得會的,小周就算學會了,也無法傳給後人。中醫要想傳承下去,靠你們那種方法是根本不可行的。」

陶余中把話題扯到中醫的傳承上來,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想讓周慶繼承他的衣缽,把他的醫術傳承下去。

寸貝禮當然明白他的心思,於是開始和他展開辯論:「陶師兄,你行醫這麼多年,看來對中醫的理解還是不夠深刻。」

「中醫的理論基礎是什麼?陰陽五行,藏象五氣,五運六氣,這些哪樣不是玄而又玄?中醫和玄門術法、風水佔卜一樣,不可能有科學依據——最起碼短時間內不可能找出科學依據來。」

「那麼,本身就是不科學的東西,而你們卻想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傳承,你不覺得這本身就是一種悖論?」

陶余中無言以對。

確實,中醫的理論基礎陰陽五行學說、氣一元論、經脈學說、乾支甲子等等,都是形而上——西方稱之為哲學,中國稱之為玄學,用「科學」根本無法解釋。

而中醫院校的教科書,一半以上的學習內容是西醫基礎,對於中醫經典的學習反而少得可憐,因為西醫才是現代科學能夠解釋的東西。

寸貝禮見他沒有反駁,又繼續打擊他道:「準確地說,你的醫術,其實已經背離了真正的中醫!」

「不可能!」陶余中對寸貝禮質疑他的醫術大為不滿,「我的醫術傳承自老師,你這樣說,意思是老師也不是真正的中醫?」

寸貝禮道:「咱們今天就事論事,你別扯上老師,如果你覺得我說得不對,完全可以據理反駁。」

「中醫的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就應該抓住以本氣為中心的辯證,但現在的五臟辯證體系卻是抓住疾病邪氣來辯證,只看局部不看整體,辯病論識,這和西醫的治療思路有什麼區別?治標不治本,可以說,這本身就是一個誤區!」

「現在很多人不相信中醫,或者覺得中醫療效慢,辯證思路都錯了,效果怎麼會好?」

陶余中聽得大驚失色!

因為,不光他學的是五臟辯證體系,現在的教科書教的也是這種體系,執業醫生考試考的仍然是這種邪氣辯證體系!

「你這是離經叛道!」

「何謂經?何謂道?」寸貝禮看著陶余中氣急敗壞的樣子,卻是毫不在意地笑道,「而《黃帝內經》著於五千年前,五臟辯證體系卻隻起於明清,兩者相差了數千年,後人理解錯誤,走了歪路,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有像《溫病條辯》、《傷寒論》等嚴格抓住本氣來辯證的典籍,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醫!」

「這樣說你可能還不相信,我舉個實例,當年的小柴胡湯事件,用的就是五臟邪氣辯證,所以病者長期服用小柴胡湯,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但如果用陰陽本氣辯證來分析,慢性肝炎肝陰不足,陰虛而生內熱,這是典型的陰證。」

「用治少陽病證的小柴胡湯來治陰證,能不出問題嗎?」

此時,陶余中陷入了沉思。

從跟隨老師學醫開始,他就學習的是五臟辯證體系,現在行醫授徒,用的也是這種辯證體系,雖然效果不算很好,但他卻認為是自己本身學藝不精,從來沒有懷疑過是辯證體系的問題。

他下意識地想反駁寸貝禮的話,但張了張口卻發現不知道應該從何說起。

而寸貝禮卻坐在那兒侃侃而談,根本不顧及陶余中的感受。

「再說現在主流的另外一個辯證體系——六經辯證,六經辯證聲稱肇始於張仲景的《傷寒論》,但實際上,這是對《傷寒論》中『三陰三陽辯證』的誤解。」

「六經辯證僅僅是以足六經的經脈癥候和循行特點為基礎,將傷寒病症加以歸類,試圖解釋病症的發生、傳變和轉歸的機理。」

「而《傷寒論》中所述各種病候更多,其中大部分的臟腑病症無法用六經辯證來闡明機理,只能用臟腑理論和陰陽常說來進行解釋。」

「所以說,六經辯證完全是對後人的誤導!」

陶余中已經被寸貝禮侃暈了頭,他不由得問道:「五臟辯證思路不對,六經辯證又不全面,那你說,什麼才是中醫真正的辯證體系?」

寸貝禮理所當然地道:「當然是陰陽辯證!世間之疾千變萬化,但總歸脫離不了陰陽兩類,陰平陽秘,病從何起?」

「混沌生一炁,一炁化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八卦又生萬物,其中變化太過玄妙,各人理解領悟不同,側重點也就不同,所以才有了那麼多辯證體系,但追根溯源,調和陰陽才是根本!」

「陶師兄,這其中的玄妙,不是修行人很難理解。有句話叫『十道九醫』,不是說道士都喜歡學醫,而是他們修行有成之後,對陰陽之道和天人之道的理解更為透徹,辯證更為精準,學中醫自然是探囊取物。」

「所謂醫者近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真正參透了陰陽學說的大醫,那他離得道也不遠了。」

寸貝禮一番話不但將陶余中說暈了頭,也讓周慶覺得受益不淺。

一氣觀的一炁樁站到最後,就要「形神相合」,而陰神和肉身不正是「陰」和「陽」?

一炁可以化兩儀,而兩儀又何嘗不能合一炁?。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