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王者降臨》第一百五十二章 上黨相聚
李利倒是沒說謊,剛才他真的是看到了這幅畫面,然後觸景生情,這白居易的詩就脫口而出。真不是他故意要裝那啥,做為一個傳統文化的熱愛者,詩詞歌賦自然都得會一點。不是有句老話說了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話雖然誇張了點,但讓胸中多點墨水,那卻是再真實不過。

韋誕聽了,便一臉佩服的道:「惠民兄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我不及也。」

座中數人又互望一眼,心中皆是訝然暗嘆。李利崛起於行伍,在李傕進入長安、控制朝政以前,他們從未聽說過這號人物。哪怕是像李傕這樣的角色,放在以前,他們也是不會拿正眼看一下的。

後來,李傕等人執掌朝政大權,李利橫空出世,出任河東太守。讓長安城中好多人差點驚掉了眼珠子。據小道消息,李利之所以能夠不滿二十而得到這一方大員的職位,主要是因為他是李傕培養的接班人。另外,根據官場中人的分析,李傕集團,也真的是無人可用了。為了控制地方,竟然派了個毛頭小子出來。

誰曾想,李利一到河東,就展露不同。如同一顆蒙塵已久的明珠,經過擦拭之後,終於綻放出了它原有的光彩。從李利到河東開始免除口賦開始,很多士大夫就已經在暗中關注他了。大家看著李利逐漸從一個滿手血腥的武夫,搖身一變就成了德澤河東的能吏。這種轉變,讓很多人驚訝,也讓很多人高興。

涼州集團,從董卓入京開始,就漸漸壞了名聲。對於不遵守政治規矩、破壞官場規則的人,是沒有人會喜歡的。所以這才有了諸侯反董。上樑不正下樑歪。有了董卓這個無法無天的先例在前,李傕等人後來反攻長安,反倒沒有那麼驚世駭俗了。經歷了董卓那麼一搞,朝廷官員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反而大大增強了,反正是一丘之貉,這些涼州武夫能有什麼好人不曾?

天子與百官或許對涼州李傕等幾個為首的恨之入骨,但對李利這個小子輩,惡感卻沒有那麼強烈。董卓、李傕等人胡來,這事也怪不到普通兵卒的身上啊。軍隊做為一個暴力機構,就像是一把殺人的利刃,誰有本事能握在手裏,那自然就會聽誰的。這一點,士大夫們還是想得通的。李利充其量就比普通小兵強那麼一星半點,再怎麼痛恨涼州集團武夫亂國,有了為首幾個大佬在上面拉滿仇恨,這分擔到李利身上,無形之中就減弱了許多。要是李利和李傕沒有叔侄這層親戚關係,估計他現在與士林的關係還要密切一些。

鍾繇和荀攸這二人,是智計過人的聰明人。在李利表現出他的突出能力之後,他們倆個自然不會因為李利是涼州出身、是李傕之侄,就會對李利的示好拒之於門外。董卓和皇甫嵩天生死對頭,一有機會誰都想弄死誰,然而皇甫嵩之子皇甫堅壽卻又與董卓交情好得不行;張邈與曹操自小訂交,通家之好,在兗州說反就反了,毫不猶豫的給了老曹同學背後一刀。官場之上,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私誼和公事,很多時候還是分得很清楚的。當然,李利有個能夠增加好感度的金手指也是關鍵。這個技能看似雞肋,但真的是好用得不得了的神技。

鍾繇和荀攸與李利交好,衛覬也跟了李利不少時日。雖然知道李利之父是個落魄又未曾出仕的讀書人,但卻從未想過,李利竟然能夠出口成章。剛才這四句詩,寥寥數字,就描繪出了一幅朋友之間品酒賞雪的畫卷出來。生動活潑,言短味長,灑脫之極。在坐諸人都是世代書香,自然清楚,這四句詩,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夠吟得出的。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李利這個帶兵縱橫一方的鐵血太守,還能夠有如此儒雅的一面。真是令人意想不到啊。

張昶的父親張奐既是殺人無數的名將,又是著作等身的學者。張奐一生,少年讀書,中年打仗,晚年著述,是個實打實的儒將。張奐是張昶兄弟倆的偶像,可惜張芝和張昶沉醉於書法一道,最終還是不能跟他們的父親張奐一樣出將入相了。這對於張昶來說,卻是一個深藏在心底的遺憾。在張昶看來,李利能文能武,未來只怕也是如父親一般的人物。於是這會看著李利,就覺得格外的順眼。至於李利是涼州出身的,那又如何?他父親張奐就是大名鼎鼎的涼州三明之一,一生功業幾乎全在涼州。

於是張昶也開口贊道:「惠民兄大才,隻觸景生情,便能信手拈來,不加雕琢,成此妙章。我亦甘拜下風。」

李利被韋誕和張昶一誇,就連連苦笑。忙站了起來,擺手不已。他自己最清楚,肚子裏是裝了點文章詩句。但對於儒家典籍,卻是稀裡糊塗。漢朝可不講什麼詩詞歌賦,這些是士大夫們自娛自樂的小道。真正重視的,還是儒家六經。皓首窮經,尋章問句,這才是做學問的態度。在座的有一個算一個,包括韋誕在內,全都可以吊打李利。他怎麼可以因為這白居易的詩句而自得?受之有愧啊。

李利開口說道:「詩文不過小道爾,六經章句才是正道。惜乎家父早逝,我不得登門入室,一窺先賢真義。實在憾甚。後又因動亂頻繁而入軍中保此軀身一直到如今。方今天下擾亂,四海不寧,我志欲匡扶漢室,重整河山。未來戎馬倥傯,卻不知道要到何日才能空閑下來,安安靜靜的讀書了。」言罷,就是一聲嘆息。

匡扶漢室,重整河山。這是李利第一次當眾說出來他的理想。當年他對賈詡說的是自己不想死,要保命。對叔父李傕說的是要帶三尺劍縱橫天下。對荀攸、鍾繇也談論過,但這些都是私下說的。

眾人聽到李利述說其志,胸中不禁也是熱血翻騰。每個人都會有理想,有志向。荀攸、鍾繇和韋康的可能是上佐君王,下安黎庶。張昶的可能是深研書法,超過其兄。韋誕年少,心性未定。但不管怎麼樣,他們這些人,都是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好起來,自己所處的環境能夠好起來。

而對於那些有著遠大志向的人,在座的他們或許成不了那樣的人,但卻不妨礙他們對那些人的敬佩。。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