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王者降臨》第二百五十三章 河東問策
賈詡道:「蜀道艱難,大軍難行,此其一也。劉范有漢中張魯為屏障,兩人互為依託,一內一外,依山據險,想要略定益州,短短時日豈能功成?」

李利默然,這話也沒錯,歷史上劉備打劉璋,還是劉璋主動把劉備給請了進去,引狼入室了,到最後成都都還沒打起來,劉璋就主動投降了。不然的話,劉皇叔想要得到益州,又哪裏有那麼容易。後來的劉阿鬥,就憑著益州天險,做了四十餘年的太平帝王。到最後純粹是國力實在是耗不過已經統一北方的曹魏了,才被滅國的。現在他這邊比起益州來,並沒有形成碾壓式的優勢。賈詡有此推斷,也屬正常。

只聽得賈詡又道:「劉焉在位,小節有虧,大德不失。雖劉表指責劉焉有反意,然無實據。而劉范等雖然冒犯惠民,然既赦其罪,再算前帳,也無法服眾。無大義名份,朝廷豈能對一方牧臣貿然下手?若果如此,關東諸侯,必人心激蕩,因兔死狐悲而同仇敵愾也。此其二也。」

賈詡就只差沒有直說雖然董卓死了,但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諸侯,可是從來沒有承認過以董卓舊部李傕等為主掌控的長安朝廷的。天子是天子,朝廷是朝廷,這是兩碼事。

你自己這邊朝廷的正統合法性都沒有得到天下一致的認同,就別想著到處去搞事了。真要對益州動武,保管關東那邊就會立馬跳出來。

李利想了想,覺得賈詡說的很有道理。不過還沒完,又見賈詡豎起第三根指頭,笑道:「惠民,最關鍵的一點是,你可能說動朝廷向益州出兵?」

這最後一點,卻是直接說到了李利的痛處。長安這邊,看似一體,實則內裡山頭無數。韓遂、馬騰、段煨、張楊、張濟、李傕……至於這些大佬下面,依附的小軍閥更是不計其數。這也是關東諸侯壓根就不把關中當一回事的原因。在他們看來,關涼無數勢力,盤根錯節、一團亂麻的,剪不斷,理還亂,又有什麼好操心的?當年朝廷由董卓一個人說了算的時候,關東諸侯都能一起把董卓給趕到長安去。現在長安這裏分裂成這麼多的山頭,怕個甚?

所以這也是袁紹等諸侯,一心想著在關東搶地盤,而從來沒有想過去關中與李傕等人相鬥的主要原因。

現在長安諸侯都想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安心心享福就好。對天下局勢也不怎麼上心。隻想著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李利急著打益州,他們又怎麼會同意?就算是迫於李傕的面子同意了,他們也不會出兵的。可是就憑李利一個人的力量,能打得下益州?劉范、張魯把各谷口關隘守死了,就是拚消耗也要把李利給耗死在那裏。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做來幹什麼?

當然,賈詡也不否定收復益州的好處:「益州沃野千裡,士民殷富,又有山川之險,昔年高皇帝便以此為王業之基。故劉焉才自請往牧益州,欲效高皇帝當年故事。嘿嘿,可惜了。惠民想取益州,不是不可,時機未到也。」

經過賈詡深入淺出的一番分析,李利隻好放棄了打益州主意的這個想法。不過他還是不甘心:「劉范為益州牧,我實不欲見也。」

賈詡扯著鬍鬚,嘿嘿一笑,道:「此事易耳。」

李利頓時眼睛就是一亮,便道:「還請文和相助。」

賈詡笑道:「惠民且等消息便是。」

又在河東盤桓幾日,與賈詡商談了河東、並州以及關東諸事,對很多事情都交流了一番意見,李利這才又繼續踏上行程。抵達上黨的時候,朝廷的邸報又及時送來了。

朝廷已經下旨,任命劉焉第三子劉瑁為益州牧,劉焉長子劉范則襲父爵為陽城侯。這分化劉氏兄弟的陰險手段,一看就是賈詡的手筆。李利看得又驚又喜,看完之後,這才撫掌而嘆道:「文和真絕世智士也。」

卻原來,賈詡向朝廷上表,先是表示了自己對劉焉逝世的哀悼。然後話題一轉,說益州現在沒有長官,恐生變故,朝廷宜當早作決定。只是聽聞劉使君有四子,長子范,次子誕曾於長安發動兵變,以謀大逆。這樣的人,無君無父,目無綱紀,雖然朝廷已經赦免了他們的罪行,但他們德行有虧,豈能替朝廷牧守一方?連朝廷都敢反叛,如何指望他們會愛民如子?如何指望他們將來能夠聽從朝廷命令,不絕朝貢?

而四子璋,以奉車都尉出使益州,卻滯留不還。不管是什麼原因,如此怠職之人,亦不可荷牧伯之重。唯有三子瑁,既孝且賢,仁慈無雙,可為益州新主……

千百年來,嫡長製已經深入人心。上至王公,下至百姓,莫不奉為圭臬。袁紹因為是庶長子過繼給伯父了,成為他伯父的嫡子,但袁術可是不服氣得很,袁術就是瞧不起袁紹的出身,所以和這個兄長一直不和。然後加上後來的種種政治矛盾,這才徹底翻了臉。

劉焉的四個兒子,都是嫡室所出。就不存在什麼嫡庶之爭了。但不是還有話麽,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無長立賢。劉范、劉誕和劉璋在品行上都有問題,被賈詡抓住不放。而賈詡所找出的理由,也讓所有人都無法反駁。是啊,在長安城,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都敢起兵造反,雖然造的是李傕的反,可李傕也確實是代表朝廷啊。那在益州,有了一州之地,那還不得翻了天啊?

有心想為劉范、劉誕分辨幾句的人,都覺得無話可說了。要是跳出來一說,搞不好賈詡又會說他們同情逆黨,搞不好是當初的漏網之魚了。

而劉璋也是,就算是你父親劉焉留你不回長安了,你來封信解釋解釋總行吧?去了就沒消息了,要不是有其他人傳信回來,搞不好朝廷都以為你死了。

賈詡巧就巧在他隻反對劉范、劉誕和劉璋,但卻不反對劉焉的後人繼續擔任益州牧,在這種情況下,朝廷裏面,同情劉焉、劉范一派的人,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益州還是給你劉焉家的子孫,但人選卻得朝廷來定。這就是賈詡的主意。而最噁心人的是,到了奏章最後,賈詡又把他剛才否定掉的嫡長子拿出來說事。說劉范雖然德行有虧,但朝廷已經赦免了他的罪行,而他又是劉焉嫡長子,所以理所應當襲承劉焉陽城侯的爵位……

這話同樣是堵得眾人無話可說。經此一遭,賈詡陰險的印象,卻是在一眾大臣心裏烙實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