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王者降臨》第七十二章 關中風雲(三)
李利所的,極有可能發生。現在李傕和郭汜翻臉在即,兩邊這一開打,不知道要打到什麼時候。但到了戰爭停止的時候,涼州集團的實力大損,那是一個必然的事實。

函谷關外,關東諸將沒有立即打過來,一是自己忙著搶地盤;二是也有些畏懼抱團的涼州勢力。但要是涼州軍都開始自相殘殺,實力大損了,他們難道還會坐得住嗎?

更不用說,近在咫尺的還有馬騰和韓遂在虎視眈眈了。

想了一夜,沒想出個頭緒的張綉,早上一大早起來,就頂著兩個黑眼圈,去見張濟。張濟見了張綉,不禁驚道:「文錦為何精神如此不濟?」

張綉就拿出李利的信來,然後把自己所思所慮向張濟一說。張濟聽完之後,又接過李利的信,拿在手裏仔細的看了起來。

看完之後,張濟不禁一聲冷笑:「李利這小子,倒是挺會蠱惑人心。嘿,他叔父危在旦夕,他不擔憂,卻來打我的鬼主意。」

想了想,張濟就對張綉道:「李利雖然心懷鬼胎,但他所言也不無道理。涼州諸將,不能自相攻伐,否則,外敵來攻,我等危矣。我自當前往長安,和解諸將。」

歷史上,李傕與楊奉交戰的時候,張濟就乾過勸和的活。到了張濟的位置,起碼的大局觀還是有的。之前是沒人提醒,現在看了李利的信,張濟也覺得李利不是在危言聳聽。

關東諸將與他們涼州一系,天生對立。如果關中大亂,關東諸將難道就不想著收復關中,迎回天子?

而且馬騰和韓遂這兩個老狐狸,怎麼可能甘心一直待在涼州那個鬼地方,關中有變,他們不帶著兵馬來插一腳,那就來了鬼。說一千道一萬,張濟還是不想涼州集團的實力受到損失的。因為他也是涼州集團的一員。背靠大樹好乘涼,李傕和郭汜要是兩敗俱傷了,朝廷換了馬騰和韓遂上台,自己的日子還會有現在這般瀟灑自在?

想到這裏,張濟就決定李傕和郭汜真打起來了,自己就帶兵去和解。

這會,李傕得到李利的提醒,半信半疑,於是派了大量人手去打探情報。果然得知郭汜和樊稠這會已經在調動兵馬,四處串聯了。李傕不禁大怒,他心想,老子心存仁義,忍住了無數次,放了你們一馬。現在你們竟然還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真是不知死活了。於是李利也就開始暗暗準備起來。準備尋機打郭汜、樊稠一個措手不及。

兩家一動,長安城的氣氛頓時就是無比緊張。劉范和種劭等人卻是又驚又喜。想不到一條謠言,有這麼大的效果。真是太好了。

於是劉范又前去見馬騰,以堅其心。馬騰兵馬就在郿縣,離長安並不遠。他得知李傕、郭汜動手在即,當下便向劉范保證,自己一定會出兵。劉范得了馬騰保證,喜滋滋的回長安去了。

馬騰看著劉范的背影,不禁一聲冷笑。想讓我出兵,慢慢等吧。李傕和郭汜不打個你死我活,我是斷然不會出兵的。

各方勢力,都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而正欲遠行,離開長安這是非之地的荀攸,卻住進了鍾繇府邸。

荀攸出獄之後,在家中調養身體,沒多久,尚書台的尚書又舉薦荀攸出仕。這麼個人材,朝廷也不會錯失,於是公府皆辟荀攸。荀攸一一推辭不就。但他都以身體不好而辭官了,所以也隻好一直在家裏做做樣子閉門不出。不然你前腳拒絕出仕,後腳又活蹦亂跳的出來瞎逛,這讓朝廷顏面何存?

今年荀攸看看自己宅得差不多了,於是就想回老家看看。方欲行,忽然這邊又是風雲突變,大戰將起。荀攸想著這仗一打起來,自己想回去這路只怕就不好走了,於是就想等一等再說。

考慮到在長安城中,自己是個無職無權的人,恐亂兵加害,於是就搬到了好友鍾繇家裏去住下了。兩人不但是知交,還是鄉黨。所以荀攸那是一點也不客氣。

在長安盯住荀攸的人,見荀攸去了鍾繇府,於是就給李利發了封信,然後又繼續潛伏下來。李利這會也顧不上荀攸了,只要他在關中沒跑了就行。李利這會正在河東大募兵,多招些人來當臨時工,真打起來了,精銳上前線,這些臨時工就做做後勤工作,運輸糧草、守衛城池、甚至充當背景牆都可以。

別到時真有敵人打到河東來了,自己這邊卻只能四處救火,疲於奔命。

初平四年(西元193年)夏五月,因為袁術自號徐州伯。氣得半死的陶謙與臣下商議,治中從事王朗及別駕趙昱就出了個主意:「求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遠在西京,宜遣使奉貢。」陶謙從之,乃遣趙昱奉章至長安,朝覲天子。天子大悅,遂詔拜謙徐州牧,加安東將軍,封溧陽侯。又以趙昱為廣陵太守,王朗為會稽太守。得到朝廷任命的陶謙,底氣十足,腰桿為之又是一硬。不再把袁術這個徐州伯放在眼裏。

然而樂極生悲,沒過多久,陶謙接報,說是兗州牧曹操父親前太尉曹嵩等一行,從徐州去往兗州途中不幸遇害,一家老少全部死了個精光。陶謙聞言,頓時眼前就是一黑,差點得了腦溢血。他為了表示善意,主動派兵護送曹嵩一行。現在曹嵩一家都死了,好了,這下是黃泥巴掉褲襠,不是屎也是屎了。

醒了過來的陶謙,渾身顫抖著交待左右:「快,快去信孟德,解釋清楚。此事非老夫所為啊。」

至於曹操會不會聽陶謙的解釋,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與此同時,涼州郭汜、樊稠聯合李蒙、王方等將,一道起兵,攻打李傕。他們的理由是李傕不敬天子,無人臣禮。

這個理由,讓李傕聽了,又好氣又好笑。不知道說什麼是好。不過沒辦法,不是郭汜等人不想找個好點的理由,但想來想去,實在是找不到啊。隻好勉強湊合了。

李傕旋即起兵,他的理由就合理多了:「無詔命而擅興刀兵,叛逆也。」

李傕、郭汜大戰,比歷史上提前了二年爆發了。朝廷第一時間下了詔書,讓兩家各自罷兵,兩家哪裏肯聽。這一次,不分個你死我活,那是絕不罷休的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