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第五百五十一章 ??孤王的人設不能塌
李承乾和羌人親兵一起用晚膳,雖然吃的很簡單,但排場卻不小,所有隨行的大臣都跟著李承乾,一起去羌人親兵的營裡用膳。

用膳後李承乾就直接把這些大臣帶回中軍大帳議事。

這些人都知道,到了這個時候他們都沒有回頭路了,必須要把李承乾送上皇位,做什麼事都一心一意的以李承乾為中心。

君不見,連李世績這樣的人,都親自給李承乾駕車了,其他人更是直接把李承乾當皇帝來看待。

回到中軍大帳裡,李承乾直接道:「到了現在,長孫無忌還沒有調兵的跡象,看來長孫無忌沒有準備,在長安城以外跟孤王大戰一場。」

「這是因為到現在長孫無忌也沒有一個可以讓天下認可的由頭與太子殿下開戰。」褚遂良面帶笑容地道。

其他大臣也都微笑著頷首,這是他們最高興的地方。李承乾不擔造反的名聲,他們自然也都是忠臣良將。

正在眾人高興時,許敬宗站起來,朝李承乾躬身一禮,神情鄭重的道:「太子殿下,臣以為,已經是時候,揭露朝廷奸佞,包藏禍心,隱瞞陛下病情,阻止太子殿下回長安的事了。此乃秦趙高之奸謀也,太子殿下應該傳令天下,使億兆黎民鹹知奸佞的嘴臉。」

李承乾一聽,也確實是這麼回事,不管李世民本心怎麼想的,但是他確實以身體不好為由,躲在后宮幾個月了。

這個時候朝廷最應該做的就是召李承乾回長安,可是李承乾一路上卻幾次接到不準他回長安的詔書。

這種情況要說朝廷沒有奸臣,誰也不會相信的,畢竟,當年趙高李斯就是這麼乾的。

李承乾看看其他大臣,見群臣對此沒有疑意,就點點頭道:「如此就由許愛卿,起草令諭,傳書天下。」

許敬宗十分高興,地行禮退下。

李承乾看著群臣,神色嚴肅地道:「這些日子,長孫無忌還倒行逆施,下了許多禍國害民的政令。」

群臣見李承乾停下,不由疑惑,什麼政令?

李承乾也沒有讓群臣久等,直接道:「丘神績,你與諸位愛卿說說。」

站在角落裏的丘神績聞言,走出來一步,把近期長孫無忌下的一些政令都講了出來,其中重點講的就是,廢除李承乾當年定下的「佃租最高四成」的政令。

群臣聽了丘神績的話,都對長孫無忌如此收買人心感到憤怒。

雖然這些人起初也對李承乾這一條政令有意見,可是這條政令施行幾年來,關中百姓確實越過越好,而且很多人家都積攢了一些糧食、銀錢,也有能力買些農具,去開墾荒地。

現在,長孫無忌為了對付李承乾,竟然破壞這樣利國利民的大政。

劉仁軌臉色慎重地道:「太子殿下,現在關中各地豪紳都把佃租補收到貞觀十七年了,這是讓太子殿下左右為難。」

杜荷不以為意道:「左右為難?這是給太子殿下回長安城後撥亂反正的機會。」

劉仁軌見杜荷沒有明白他的意思,正要說話,就聽李世績道:「長孫國舅正是要利用這一點,這些收了佃租的豪紳為了不被太子殿下清算,只能跟著他一條道走到黑。」

群臣聽了這話,不覺都皺起眉頭。

雖然李承乾一直是走平民路線,但是這些人心裏還是更看重豪紳,聽說長孫無忌用佃租收買了各地豪紳,都覺得為難。

李承乾看著這些人心裏有些失望,但更多的是燃起了他好勝的鬥志,他要讓這些人看清楚,誰能把握大勢。

「丘神績。」李承乾沉聲喝道。

「臣在。」丘神績躬下身道。

李承乾沒有看丘神績,聲音冰冷的問道:「這華陰縣有沒有,因為收佃租,逼的人家破人亡的豪紳?」

「有。」丘神績言簡意賅。

先懲處,華陰縣強收佃租的豪紳,是李承乾走在吃晚膳的路上就想好的。

「太子殿下三思啊!」杜正倫知道李承乾要做什麼,連忙起身勸說。

「太子殿下,就算是要撥亂反正,也等您回到長安城後再下令,命各地官員辦理。」褚遂良亦起身勸說。

「太子殿下,這可能正是長孫無忌想要看到的。」劉仁軌道。

還有幾個大臣,站起身也要勸說。

當年李承乾強行定下「關中佃租只收四成」,是有條件的。那時候,李承乾安排前一年受災的百姓在龍首原上開墾荒地,朝廷出錢,出糧,出農具。

當年,關中各地都出現了佃農嚴重流失的情況,各地豪紳迫於這樣的壓力才,勉強同意降佃租的。

並不全是因為李承乾的威風和朝廷的旨意。

現在經過幾年休養生息,關中各地佃農充足,豪紳們不再怕地租出不去,就是沒有長孫無忌廢除李承乾的政令,豪紳們自己私下裏也會提高佃租的。

現在,李承乾還沒有回到長安就要與整個關中豪紳為敵,不正是成全了長孫無忌嗎?

李承乾緩緩起身,看著眾人沉聲問道:「孤王曾在東宮批註四書,諸位可曾讀過?」

群臣不知道,李承乾為什麼突然問這個問題,相互看看沒有吭聲。

這些大臣大都看了李承乾當年批的四書,但是因為他們在看李承乾批的四書之前,三觀都已經形成了,雖然驚異於李承乾學問深厚,但是也不過是把他當成一家之言。

見沒有人說話,李承乾的臉色更加嚴肅,心裏彷彿燃著一股火,緩緩站起來,莊重地向群臣朗頌道:「……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禮記中庸》篇?」杜正倫不解地看著李承乾。

「太子殿下以為,當以至誠示天下?」郝處俊有些激動地道。

李承乾背頌的這一段是出自「四書《中庸》」,關於誠信的章節。

意思是人首先要對自己誠實,不自欺。其次要對外人誠信,不要表裏不一。

對外也要「誠」要做到「至誠不息」。

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做到以誠待之。這樣你就會形成一個「人設」,人設形成了,天下人都會認識你。

《中庸》是戰國時的文章,到了今天依舊有借鑒意義,現在經常有很多「不誠」的人設崩塌,甚至美利堅合眾國也被他們的前總統弄的「國設崩塌」。

李承乾此時背這一段,就是提醒在場的人,不要想著奇謀妙計,合縱連橫那套東西,玩不好,是要承受人設崩塌的後果的。

「唉。」褚遂良嘆口氣,放棄勸諫。

……

……

其他大臣也慢慢悟出了李承乾的意思,放棄強行辯論。

但是,他們依舊看著李承乾,想知道他到底打算怎麼做?

「孤王向來示天下以誠,既然是孤王當年定下的政令,又是有益於天下的,就該堅持到底。只有如此,天下人才能相信孤王。若是孤王對此不聞不問,天下人以為孤王為了皇位,向關中豪紳低頭,日後孤王何以取信天下?

既不能取信天下人,還將被關中豪紳視作軟弱,他們敢於更大膽地投靠長孫無忌。」

李承乾說到這裏,目光威嚴地掃一眼群臣。

「太子殿下英明。」李世績第一個站出來支持。

「不知太子殿下打算如何處理華陰縣的豪紳?」杜正倫隱蔽的看一眼李世績,向李承乾問道。

其他人也都看著李承乾,他們等著李承乾說出具體策略,然後再決定是不是跟著喊「英明」。

李承乾看一眼群臣知道他們還不放心,便直接道:「傳孤王旨意,連夜抓捕華陰縣強行補收佃租的「土豪劣紳」凡有害死人命的,明日一早,在城門口斬首。

然後,傳首關中,使關中百姓知道,孤王已回長安,凡有冤屈者可來長安告狀,孤王為他們主持公道。華陰縣令不能主持公道,就地免官,交部查處。」

這是李承乾早就想好的策略,這樣,既讓人看出他處理此事決心,使佃農敢於站出來。同時,召這些佃農去長安城告狀,還能增加自己的力量。

李承乾說罷,群臣半天沒有吭聲。

他們實在不知道,李承乾這麼做將對當前的形式,產生什麼影響。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