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建造盛唐》第319章 揭開科舉的遮羞布
李義府雙手高舉,身軀都不住顫抖,這可是天大的恩惠。

「謝皇上聖恩!」

這五個字,李義府幾乎是哭喊出來的,先是拜相,後又將科舉重任託付。

這提拔寵溺之恩情,無以言表。

科舉因受到門閥世家的抵製,影響力並不大,受益者多為少數無人脈的寒門庶族。

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貢舉的地位不高。

天下門閥世家的數量哪裏比得上浩瀚的寒門庶族?

為了謀求一個位置,他們會為此爭破腦袋。

而知貢舉卻是科舉的主宰,掌控者科舉的一切,所有學子的排名,除了三甲因李元璦的出現,交由李治親自裁決以外,餘下的一切皆由其一言而決。

這可是天大的肥差。

即可以獲得門生,亦能得到大筆錢財。

寒門庶族可不是窮苦百姓,他們或許不是累世公卿,專攻一經,門生、故吏遍天下,卻也多為地方小地主小豪紳。地位或許不高,家財卻十分豐盛。他們沒有大門大戶的複雜,為了扶持自己的子孫往往願意傾盡一切財富。

李義府貪財貪權,在這方面特別敏感,已經意識到這個知貢舉能夠給他帶來什麼好處了。

周邊來給李義府祝賀的官吏也動起了心思,舉薦入仕的名額都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珍貴非常。科舉入仕最簡單直接,這誰家沒有幾個需要扶持的親戚朋友?羨慕之餘,對於李義府巴結更甚。

這李義府授命知貢舉的消息傳開後,本來就車水馬龍的街道更多了絡繹不絕的士林學子,他們或是在相府外等候渺小的會晤機會,或是通過各種手段將自己的文章詩作投遞上門。

大安宮!

狄仁傑在一旁研著磨,李元璦在案前奮筆疾書,細寫記憶中明清科舉的規範章程。

狄仁傑歪著頭瞧著,眼中全是敬服之意,但還是忍不住說道:「殿下將章程寫的如此細緻,會不會過猶不及?」

「不會!」

李元璦將筆架在筆架上,轉了轉有些酸痛的手腕,說道:「我便是想藉此機會,將科舉推廣出去,要改變你們心中以為的常識!」

都說科舉創在隋朝,成型在唐朝,革新在宋朝,盛行在明清。

但在李元璦來看唐朝的科舉還差一點點味道。

就拿晚唐詩人杜牧來說。

眾所周知,杜牧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與李白杜甫齊名,但相比兩位將技能樹都點在詩歌上的前輩,他兼顧了非凡的政治才華。

關於他的崛起,也有一則典故。

杜牧的文采身受太學博士吳武陵的喜愛,當時朝廷任命禮部侍郎崔郾為主考官。

崔郾在前往洛陽監考之前,京中的朋友為他踐行。

吳武陵也在此列,他將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交給了崔郾。

崔郾拜讀之下驚為天人,登時表示杜牧之才,即便獲得狀元,亦不為過。只可惜,狀元已經事先許人了,便將第五名給杜牧。

在最後閱卷的時候,別的考官覺得杜牧人品有問題,不拘小節,喜歡煙花風月,好出入娛樂場所不夠資格。

崔郾卻道:「已經答應將第五授予杜牧,即便其是市井之徒,亦不做改變。」

然後杜牧果然以第五名的成績獲取了進士及第,從而踏入官場。

有此可見,即便是晚唐時期,科舉的名額都是可以內定的。

這崔郾還在去洛陽監考的路上,已經將狀元、榜眼、探花包括杜牧在內的五位第一等的進士及第給定下了。

而且對於這種內定的情況,沒有一人覺得不合適,都覺得理所當然,應該就是這樣。

聽起來有些滑稽,實際上這就是這個時期科舉的常識。

科舉要經過宋朝的變革,才能算得上公允。不然誰是狀元,誰是榜眼、探花都是知貢舉一言而決的。

饒是如此,這樣的科舉已經給門閥士族帶來極大的影響。

李元璦此刻要做的就是給這個時候的科舉,畫上點睛一筆。

他對狄仁傑強調道:「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意義上的公允。」

在封建社會永遠別說什麼公正,那是說給傻子聽的。

但只要做到一定的公允,那麼李元璦相信廣大的寒門庶族就會如瘋如狂的蜂擁而至,抓住這一點點的機會。

寒門庶族只要敢向世族大家生出逆反心思,世族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地位,會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

門閥士族之所以難以對付,除了他們自身培育人才的方式以及掌握的人脈以外,還有與寒門庶族盲目的跟風吹捧分不開。

五姓女不就是這樣吹捧起來的?

李元璦看著手中的文稿,想著正在籌備科舉的李義府,打趣的問向狄仁傑:「對於現在的李相,仁傑,你怎麼看?」

狄仁傑有些莫名,他總覺得自己的這位上司,對自己會不自覺的問自己怎麼看,怎麼看,好像別有風趣,可又不知趣在何處,老老實實的答道:「應該是身處巔峰的最後瘋狂吧!」

李元璦眯眼笑道:「形容的恰到好處。」

怎麼可能不瘋狂?

科舉的名次可以內定,以李義府這靠譜的品行,哪有不貪的道理?怎麼可能不將之利用起來,成為壯大自己的力量。

一個科舉,在這種公認的模式之下,李義府大方的將進士及第、進士出身都以各種方式內定了,甚至連考題都賣了出去。

本來是小打小鬧的鬧劇,五姓世家的摻合,將這場鬧劇擴大化了。

諸多寒門庶族暗暗不滿,五姓世家佔據了極大的仕官資源,現在又來跟他們搶奪科舉入仕的機會?

真的不給他們活路?

當然這種負面的情緒都壓抑者……

直到科舉開考前夕,在李元璦的受益下,侍禦史婁師德在廟堂上向李義府宣戰。

「臣婁師德彈劾李義府,李相。李義府得陛下恩澤,負責科舉事宜,本因忠貞為國選材,已報皇恩。哪知李義府將科舉視為兒戲,對於成績名額尚未考卻先行授受,以此來收斂錢財,招募黨羽,甚至於連答卷都明碼標價……這與賣官賣爵何意?李義府亂我朝綱,禍害天下,清陛下明鑒!」

科舉名額因制度上存在的不足,內定是默認的,人人都這麼乾。

但默認並不意味著是對的,是正確的。

只是一種常態,沒人去說他。

現在婁師德打破了這個常態,揭開了這個遮羞布。。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