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鬼雨仙蹤》第336章 金泥石印
封禪台,一個金光閃閃的高台,四四方方,周遭雲霧繚繞,將刺目的金光包繞在內,若非走至近前,倒也不易發覺。

距離高台還有三丈,公孫起就覺得身前有一股無形的壓力,逼得他不能往前走。

「兄弟小心啊!我看這檯子很古怪!」

英台也站住身形道:「大哥說得是!越往前越有壓力,尤其是高台之上,連我也站不住。要想勉強發力,丹田中就覺得很沉重。我猜可能是心法不合的緣故吧,梁兄可以去試試。」

山伯睜大眼睛瞄了兩眼,沉聲道:「讓我試試,你們就站在這裡,別再往前走了!」

「梁兄小心!」英台一面說,一面騰身而起,從空中靠近高台,生怕山伯會出什麼意外。

山伯收斂心神,誠心正意,將一股浩然正氣充滿胸中,然後一步步走向封禪台。

漸漸接近高台,他覺得一切如常,於是提步上了台階。

那台看似不高,卻有九九八十一級。

自踏上高台第一步起,山伯就覺得足下有一股溫熱的暖流順著小腿冒上來,彷彿有蛇蟲在爬,瞬間竄上胸腹,與胸中的浩然正氣糾結在一起,一圈圈不停的旋轉。

他心神安定,足下不停,很快走了二三十步。

眼前黑霧漸漸散去,白霧朦朧圍上來,耳邊風聲呼呼,彷彿走在深谷山澗,時有虎豹龍吟之聲,聞之令人顫慄。

胸中浩然正氣依舊旋轉個不停。每當他登上一級台階,都要迅速旋轉一圈。

等到登上五十級,眼前白霧漸漸變淡了,胸中的浩然正氣卻有上升蒸騰之勢,漸漸化成一股白霧,從頭頂蒸蒸而上,高達五尺。清晰可見。

英台在空中緊張的瞧著,見此情景,心中略有些安慰:「梁兄又有奇遇,他的功力又長進了!看來眼前一關對他來說問題不大。」

大約過了盞茶功夫,山伯才緩緩登上高台。

這時候,他頭頂的白氣已經長高到丈許,顏色也變得微微有些淡黃,彷彿受了封禪台地金光映射,因而改變了顏色。

山伯站在台上,抬頭看去。只見台中央有一個碩大的石龜,足有七八尺長,白玉築成,背上印滿了金黃色的符。

仔細一瞧,那些符紋理都不是很清晰,似乎年代久遠。漸漸淡化了。

而那封禪台的金光似乎就是從那些符中發散出來的!符千奇百怪。很難看得明白。

山伯心中驚奇,不知不覺圍著石龜走了一圈,漸漸接近石龜的頭部,忽然發現石龜張著大口,嘴裡含著一個淡綠色的玉盒。「這是什麼?」他不敢亂動,雙眼盯著玉盒沉吟起來。

過了好大一陣,他才小心伸出手臂,將玉盒抓在手裡,輕輕移動。將其取了下來。

他將玉盒放在台上,凝神默禱,提氣緩緩打開。

定睛一瞧,發現裡面是一個拳頭大地水晶石印,出此之外還散落著一些金粉。

他將水晶石印提在手裡,仔細去看印跡,卻發現上面模糊不定。似乎有水銀在流動。一會兒現出一副圖畫,時而似山川地理。時而如飛雲瀑布。

他心中一動:「瞧著像符?莫非石龜上的印紋就是用這個印上去的?」

恰在此時,春秋筆包含滄桑的聲音忽然在耳邊響起:「這是一件寶貝,名字叫金泥石印。《白虎通》雲:或曰封者,金泥銀繩,封之印璽也。太史公言:飛英騰實,金泥石記。」

山伯目光閃動,問道:「喔,為啥說是寶貝兒呢?」

春秋筆緩緩道:「上自三皇五帝,下至秦皇漢武,封禪之時都要沐浴更衣,齋戒數日,來到封禪台上,對天禱告,對地祈福,手持石印刻錄禱文,將石龜一周蓋滿了印符才算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帝王的心血凝聚在石印裡。久而久之,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讚美、期盼、渴求凝結在裡面,因而石印蘊含了數不清的靈力和功德……」

山伯淡然笑問:「封禪,封禪到底有什麼意義?」

春秋筆慢悠悠的道:「所謂封禪,包括封和禪。

登封報天,降禪除地」。大意是說,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梁父丘築方壇以報地之功。老百姓想要好收成,那就要天地和諧,在天講風調雨順,在地講土地肥沃。土地肥沃也就是靈氣豐足,這方金泥石印說它是難得的寶貝,就因為它能溝通地氣,甚至能將周圍數千裡地靈氣聚集在一起,封閉在一個很小的區域裡。譬如現在,石龜的頭部正對著下面的山谷,因而谷內靈氣十分豐富,正是修行練氣的極佳處所,冥界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甚至比起閻王居住地九幽城還勝一籌。」

山伯覺得好笑:「那閻王怎麼不搬這裡住?」

春秋筆輕哼道:「他倒是想啊!可這封禪台乃是三皇五帝親手鑄就地。三皇五帝你知道嗎?那幾位在人間受人景仰,在天界也是君王,貴為五老帝君,不是閻王能惹得起的。再說這封禪台,可以說除了人間帝王,肩負千萬百姓重託,齋戒沐浴之後,才能上台一拜,短暫逗留之外,再就是掌握了五老心法的人,也能上台久住。「什麼五老心法?我可不會,怎麼上來了呢?」

「三皇五帝是中華文明的始祖,儒家心法就是從他們那裡來的。」

「啊,怎麼會?」

「有何奇怪之處?先秦古儒是一群司職祭祀的文書,天天跟在五帝身邊,自然能學到五老的心法。非止是祭祀禱告,就算呼風喚雨也不為過。」

山伯聞言心中歡喜:「這麼說,我學的也是五老心法了?真沒想到,這門功夫還能跟聖人掛上勾,前景向來也不會差的,對嗎?」

「是,可惜你會地很少。五老心法博大精深,流傳至今殘缺不堪。你所掌握的,在當世之中已經算多的了,但還要繼續努力。這方金泥石印不妨帶走。」

山伯有些吃驚:「這……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怎能拿走呢?拿走之後怎麼讓後代的帝王封禪?豈不讓普天黎民失望?」

春秋筆道:「堯舜已遠,王道不存。自從天龍降世,化生妖孽以來,懂得五老心法的人越來越少,也沒人明白如何溝通天地。如此寶物,空對邪魔覬覦,留在這裡,只會變成皇帝、權貴愚民的借口!」

山伯還是猶豫不決:「那要是五老帝君怪罪怎麼辦?就算要收起來也該他們去收啊!」

「三皇五帝非比等閑,都是通情達理之人,豈會跟你這後生晚輩過不去。只要你行事端正,不仗著金泥石印為惡,就不怕他們降罪。再者說,等你通達玄理,弘揚儒學,使堯舜之道重臨中土之後,也可以將石印放回來。」

聽了這話,山伯心道:「我師傅鄭玄研究了一輩子都沒弄明白,我自己又怎能輕易明白呢?再說就算我明白了,又怎能讓儒家大道重降中原?這壓根就不是一個人地事!必須找一批志同道合地人一起努力才有希望。」

想到這裡,他將金泥石印收入囊中,口裡說道:「就依您說的辦。若有機會,就將其還給五老帝君。」

石印剛剛收起,就聽身前「哢哢」輕響,低頭看時,只見那巨大地石龜忽然向旁邊移出三尺,底下現出一個深深的洞穴!

正在驚異之間,就見一人頭頂紫氣從洞裡冒出來,口裡長吟:「茅焦出來了!嬴政,你封不住我!金泥石印在哪裡?讓我砸碎了它!」

封禪台,一個金光閃閃的高台,四四方方,周遭雲霧繚繞,將刺目的金光包繞在內,若非走至近前,倒也不易發覺。

距離高台還有三丈,公孫起就覺得身前有一股無形的壓力,逼得他不能往前走。

「兄弟小心啊!我看這檯子很古怪!」

英台也站住身形道:「大哥說得是!越往前越有壓力,尤其是高台之上,連我也站不住。要想勉強發力,丹田中就覺得很沉重。我猜可能是心法不合的緣故吧,梁兄可以去試試。」

山伯睜大眼睛瞄了兩眼,沉聲道:「讓我試試,你們就站在這裡,別再往前走了!」

「梁兄小心!」英台一面說,一面騰身而起,從空中靠近高台,生怕山伯會出什麼意外。

山伯收斂心神,誠心正意,將一股浩然正氣充滿胸中,然後一步步走向封禪台。

漸漸接近高台,他覺得一切如常,於是提步上了台階。

那台看似不高,卻有九九八十一級。

自踏上高台第一步起,山伯就覺得足下有一股溫熱的暖流順著小腿冒上來,彷彿有蛇蟲在爬,瞬間竄上胸腹,與胸中的浩然正氣糾結在一起,一圈圈不停的旋轉。

他心神安定,足下不停,很快走了二三十步。

眼前黑霧漸漸散去,白霧朦朧圍上來,耳邊風聲呼呼,彷彿走在深谷山澗,時有虎豹龍吟之聲,聞之令人顫慄。

胸中浩然正氣依舊旋轉個不停。每當他登上一級台階,都要迅速旋轉一圈。

等到登上五十級,眼前白霧漸漸變淡了,胸中的浩然正氣卻有上升蒸騰之勢,漸漸化成一股白霧,從頭頂蒸蒸而上,高達五尺。清晰可見。

英台在空中緊張的瞧著,見此情景,心中略有些安慰:「梁兄又有奇遇,他的功力又長進了!看來眼前一關對他來說問題不大。」

大約過了盞茶功夫,山伯才緩緩登上高台。

這時候,他頭頂的白氣已經長高到丈許,顏色也變得微微有些淡黃,彷彿受了封禪台地金光映射,因而改變了顏色。

山伯站在台上,抬頭看去。只見台中央有一個碩大的石龜,足有七八尺長,白玉築成,背上印滿了金黃色的符。

仔細一瞧,那些符紋理都不是很清晰,似乎年代久遠。漸漸淡化了。

而那封禪台的金光似乎就是從那些符中發散出來的!符千奇百怪。很難看得明白。

山伯心中驚奇,不知不覺圍著石龜走了一圈,漸漸接近石龜的頭部,忽然發現石龜張著大口,嘴裡含著一個淡綠色的玉盒。「這是什麼?」他不敢亂動,雙眼盯著玉盒沉吟起來。

過了好大一陣,他才小心伸出手臂,將玉盒抓在手裡,輕輕移動。將其取了下來。

他將玉盒放在台上,凝神默禱,提氣緩緩打開。

定睛一瞧,發現裡面是一個拳頭大地水晶石印,出此之外還散落著一些金粉。

他將水晶石印提在手裡,仔細去看印跡,卻發現上面模糊不定。似乎有水銀在流動。一會兒現出一副圖畫,時而似山川地理。時而如飛雲瀑布。

他心中一動:「瞧著像符?莫非石龜上的印紋就是用這個印上去的?」

恰在此時,春秋筆包含滄桑的聲音忽然在耳邊響起:「這是一件寶貝,名字叫金泥石印。《白虎通》雲:或曰封者,金泥銀繩,封之印璽也。太史公言:飛英騰實,金泥石記。」

山伯目光閃動,問道:「喔,為啥說是寶貝兒呢?」

春秋筆緩緩道:「上自三皇五帝,下至秦皇漢武,封禪之時都要沐浴更衣,齋戒數日,來到封禪台上,對天禱告,對地祈福,手持石印刻錄禱文,將石龜一周蓋滿了印符才算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帝王的心血凝聚在石印裡。久而久之,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讚美、期盼、渴求凝結在裡面,因而石印蘊含了數不清的靈力和功德……」

山伯淡然笑問:「封禪,封禪到底有什麼意義?」

春秋筆慢悠悠的道:「所謂封禪,包括封和禪。

登封報天,降禪除地」。大意是說,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梁父丘築方壇以報地之功。老百姓想要好收成,那就要天地和諧,在天講風調雨順,在地講土地肥沃。土地肥沃也就是靈氣豐足,這方金泥石印說它是難得的寶貝,就因為它能溝通地氣,甚至能將周圍數千裡地靈氣聚集在一起,封閉在一個很小的區域裡。譬如現在,石龜的頭部正對著下面的山谷,因而谷內靈氣十分豐富,正是修行練氣的極佳處所,冥界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甚至比起閻王居住地九幽城還勝一籌。」

山伯覺得好笑:「那閻王怎麼不搬這裡住?」

春秋筆輕哼道:「他倒是想啊!可這封禪台乃是三皇五帝親手鑄就地。三皇五帝你知道嗎?那幾位在人間受人景仰,在天界也是君王,貴為五老帝君,不是閻王能惹得起的。再說這封禪台,可以說除了人間帝王,肩負千萬百姓重託,齋戒沐浴之後,才能上台一拜,短暫逗留之外,再就是掌握了五老心法的人,也能上台久住。「什麼五老心法?我可不會,怎麼上來了呢?」

「三皇五帝是中華文明的始祖,儒家心法就是從他們那裡來的。」

「啊,怎麼會?」

「有何奇怪之處?先秦古儒是一群司職祭祀的文書,天天跟在五帝身邊,自然能學到五老的心法。非止是祭祀禱告,就算呼風喚雨也不為過。」

山伯聞言心中歡喜:「這麼說,我學的也是五老心法了?真沒想到,這門功夫還能跟聖人掛上勾,前景向來也不會差的,對嗎?」

「是,可惜你會地很少。五老心法博大精深,流傳至今殘缺不堪。你所掌握的,在當世之中已經算多的了,但還要繼續努力。這方金泥石印不妨帶走。」

山伯有些吃驚:「這……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怎能拿走呢?拿走之後怎麼讓後代的帝王封禪?豈不讓普天黎民失望?」

春秋筆道:「堯舜已遠,王道不存。自從天龍降世,化生妖孽以來,懂得五老心法的人越來越少,也沒人明白如何溝通天地。如此寶物,空對邪魔覬覦,留在這裡,只會變成皇帝、權貴愚民的借口!」

山伯還是猶豫不決:「那要是五老帝君怪罪怎麼辦?就算要收起來也該他們去收啊!」

「三皇五帝非比等閑,都是通情達理之人,豈會跟你這後生晚輩過不去。只要你行事端正,不仗著金泥石印為惡,就不怕他們降罪。再者說,等你通達玄理,弘揚儒學,使堯舜之道重臨中土之後,也可以將石印放回來。」

聽了這話,山伯心道:「我師傅鄭玄研究了一輩子都沒弄明白,我自己又怎能輕易明白呢?再說就算我明白了,又怎能讓儒家大道重降中原?這壓根就不是一個人地事!必須找一批志同道合地人一起努力才有希望。」

想到這裡,他將金泥石印收入囊中,口裡說道:「就依您說的辦。若有機會,就將其還給五老帝君。」

石印剛剛收起,就聽身前「哢哢」輕響,低頭看時,只見那巨大地石龜忽然向旁邊移出三尺,底下現出一個深深的洞穴!

正在驚異之間,就見一人頭頂紫氣從洞裡冒出來,口裡長吟:「茅焦出來了!嬴政,你封不住我!金泥石印在哪裡?讓我砸碎了它!」

封禪台,一個金光閃閃的高台,四四方方,周遭雲霧繚繞,將刺目的金光包繞在內,若非走至近前,倒也不易發覺。

距離高台還有三丈,公孫起就覺得身前有一股無形的壓力,逼得他不能往前走。

「兄弟小心啊!我看這檯子很古怪!」

英台也站住身形道:「大哥說得是!越往前越有壓力,尤其是高台之上,連我也站不住。要想勉強發力,丹田中就覺得很沉重。我猜可能是心法不合的緣故吧,梁兄可以去試試。」

山伯睜大眼睛瞄了兩眼,沉聲道:「讓我試試,你們就站在這裡,別再往前走了!」

「梁兄小心!」英台一面說,一面騰身而起,從空中靠近高台,生怕山伯會出什麼意外。

山伯收斂心神,誠心正意,將一股浩然正氣充滿胸中,然後一步步走向封禪台。

漸漸接近高台,他覺得一切如常,於是提步上了台階。

那台看似不高,卻有九九八十一級。

自踏上高台第一步起,山伯就覺得足下有一股溫熱的暖流順著小腿冒上來,彷彿有蛇蟲在爬,瞬間竄上胸腹,與胸中的浩然正氣糾結在一起,一圈圈不停的旋轉。

他心神安定,足下不停,很快走了二三十步。

眼前黑霧漸漸散去,白霧朦朧圍上來,耳邊風聲呼呼,彷彿走在深谷山澗,時有虎豹龍吟之聲,聞之令人顫慄。

胸中浩然正氣依舊旋轉個不停。每當他登上一級台階,都要迅速旋轉一圈。

等到登上五十級,眼前白霧漸漸變淡了,胸中的浩然正氣卻有上升蒸騰之勢,漸漸化成一股白霧,從頭頂蒸蒸而上,高達五尺。清晰可見。

英台在空中緊張的瞧著,見此情景,心中略有些安慰:「梁兄又有奇遇,他的功力又長進了!看來眼前一關對他來說問題不大。」

大約過了盞茶功夫,山伯才緩緩登上高台。

這時候,他頭頂的白氣已經長高到丈許,顏色也變得微微有些淡黃,彷彿受了封禪台地金光映射,因而改變了顏色。

山伯站在台上,抬頭看去。只見台中央有一個碩大的石龜,足有七八尺長,白玉築成,背上印滿了金黃色的符。

仔細一瞧,那些符紋理都不是很清晰,似乎年代久遠。漸漸淡化了。

而那封禪台的金光似乎就是從那些符中發散出來的!符千奇百怪。很難看得明白。

山伯心中驚奇,不知不覺圍著石龜走了一圈,漸漸接近石龜的頭部,忽然發現石龜張著大口,嘴裡含著一個淡綠色的玉盒。「這是什麼?」他不敢亂動,雙眼盯著玉盒沉吟起來。

過了好大一陣,他才小心伸出手臂,將玉盒抓在手裡,輕輕移動。將其取了下來。

他將玉盒放在台上,凝神默禱,提氣緩緩打開。

定睛一瞧,發現裡面是一個拳頭大地水晶石印,出此之外還散落著一些金粉。

他將水晶石印提在手裡,仔細去看印跡,卻發現上面模糊不定。似乎有水銀在流動。一會兒現出一副圖畫,時而似山川地理。時而如飛雲瀑布。

他心中一動:「瞧著像符?莫非石龜上的印紋就是用這個印上去的?」

恰在此時,春秋筆包含滄桑的聲音忽然在耳邊響起:「這是一件寶貝,名字叫金泥石印。《白虎通》雲:或曰封者,金泥銀繩,封之印璽也。太史公言:飛英騰實,金泥石記。」

山伯目光閃動,問道:「喔,為啥說是寶貝兒呢?」

春秋筆緩緩道:「上自三皇五帝,下至秦皇漢武,封禪之時都要沐浴更衣,齋戒數日,來到封禪台上,對天禱告,對地祈福,手持石印刻錄禱文,將石龜一周蓋滿了印符才算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有帝王的心血凝聚在石印裡。久而久之,普天之下黎民百姓的讚美、期盼、渴求凝結在裡面,因而石印蘊含了數不清的靈力和功德……」

山伯淡然笑問:「封禪,封禪到底有什麼意義?」

春秋筆慢悠悠的道:「所謂封禪,包括封和禪。

登封報天,降禪除地」。大意是說,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梁父丘築方壇以報地之功。老百姓想要好收成,那就要天地和諧,在天講風調雨順,在地講土地肥沃。土地肥沃也就是靈氣豐足,這方金泥石印說它是難得的寶貝,就因為它能溝通地氣,甚至能將周圍數千裡地靈氣聚集在一起,封閉在一個很小的區域裡。譬如現在,石龜的頭部正對著下面的山谷,因而谷內靈氣十分豐富,正是修行練氣的極佳處所,冥界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甚至比起閻王居住地九幽城還勝一籌。」

山伯覺得好笑:「那閻王怎麼不搬這裡住?」

春秋筆輕哼道:「他倒是想啊!可這封禪台乃是三皇五帝親手鑄就地。三皇五帝你知道嗎?那幾位在人間受人景仰,在天界也是君王,貴為五老帝君,不是閻王能惹得起的。再說這封禪台,可以說除了人間帝王,肩負千萬百姓重託,齋戒沐浴之後,才能上台一拜,短暫逗留之外,再就是掌握了五老心法的人,也能上台久住。「什麼五老心法?我可不會,怎麼上來了呢?」

「三皇五帝是中華文明的始祖,儒家心法就是從他們那裡來的。」

「啊,怎麼會?」

「有何奇怪之處?先秦古儒是一群司職祭祀的文書,天天跟在五帝身邊,自然能學到五老的心法。非止是祭祀禱告,就算呼風喚雨也不為過。」

山伯聞言心中歡喜:「這麼說,我學的也是五老心法了?真沒想到,這門功夫還能跟聖人掛上勾,前景向來也不會差的,對嗎?」

「是,可惜你會地很少。五老心法博大精深,流傳至今殘缺不堪。你所掌握的,在當世之中已經算多的了,但還要繼續努力。這方金泥石印不妨帶走。」

山伯有些吃驚:「這……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怎能拿走呢?拿走之後怎麼讓後代的帝王封禪?豈不讓普天黎民失望?」

春秋筆道:「堯舜已遠,王道不存。自從天龍降世,化生妖孽以來,懂得五老心法的人越來越少,也沒人明白如何溝通天地。如此寶物,空對邪魔覬覦,留在這裡,只會變成皇帝、權貴愚民的借口!」

山伯還是猶豫不決:「那要是五老帝君怪罪怎麼辦?就算要收起來也該他們去收啊!」

「三皇五帝非比等閑,都是通情達理之人,豈會跟你這後生晚輩過不去。只要你行事端正,不仗著金泥石印為惡,就不怕他們降罪。再者說,等你通達玄理,弘揚儒學,使堯舜之道重臨中土之後,也可以將石印放回來。」

聽了這話,山伯心道:「我師傅鄭玄研究了一輩子都沒弄明白,我自己又怎能輕易明白呢?再說就算我明白了,又怎能讓儒家大道重降中原?這壓根就不是一個人地事!必須找一批志同道合地人一起努力才有希望。」

想到這裡,他將金泥石印收入囊中,口裡說道:「就依您說的辦。若有機會,就將其還給五老帝君。」

石印剛剛收起,就聽身前「哢哢」輕響,低頭看時,只見那巨大地石龜忽然向旁邊移出三尺,底下現出一個深深的洞穴!

正在驚異之間,就見一人頭頂紫氣從洞裡冒出來,口裡長吟:「茅焦出來了!嬴政,你封不住我!金泥石印在哪裡?讓我砸碎了它!」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