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周作人文集之民俗風物》秋蟲的鳴聲
蟲類的嘴是不會發聲的,但是我們平常總說它是在叫,古來有以蟲鳴秋這句話,這些蟲就稱之為秋蟲。小時候在鄉下知道得最多,績*(左績之左右祭)婆婆官名絡緯,蛐蛐在《詩經》上稱蟋蟀,或稱促織,此外有油唧呤、叫咕咕、蛐蛐兒、金鈴子、油蛉和竹蛉,都是相當的會叫的,但是在北京卻不大聽見,現在夜中人靜的時候,在窗外低吟的也只是*(上紮下蟲)*一種罷了。

因了秋蟲的鳴聲引起來的感想,第一就是秋天來了,彷彿是一種警告。蟋蟀雖是鬥蟲,可是它獨自深夜微吟時實在很有點悲哀,所以對於聽的人多發生類似的感覺,鄉下的小孩們解釋它的歌詞是「漿漿洗洗,紐絆依依」,依字讀去聲,意思是說裝上去,這與促織的意味相合,不過不是織布做新衣,只是修補舊衣預備禦寒罷了。陸元格在《毛詩草木蟲魚疏》中有促織鳴懶婦驚之諺,可見此種傳說在三國吳時早已有了,大抵在民歌兒歌中警遊情的意思很是常見,要講句舊話,可以說是正與《國風》相通的吧。鄉下有關於蟬鳴的兒歌雲:知了喳喳叫,石板兩頭翹,懶惰女客困旰覺。這裡說的是三伏天氣,石板都曬得「喬」(微彎)了,但是在城鄉裡,除懶惰的男女客以外,沒有人睡午覺的,這歌即以為刺,至於單舉出女客來,那或者由於作者或加工者是男性的緣故吧。

(1951年9月作,選自《知堂集外文·亦報隨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