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荒蕪英雄路》黃土與金子
也許有一些學科是特殊的:它們對19世紀實證主義哲學指導下的研究是封閉的,

因為它們缺乏或者乾脆沒有那堆故紙。還有一些是傾斜的:參與的雙方裡,一方細

密周備連篇累牘,另一方卻死不發一語。之後還有啞學科:沉默是你研究對象的原

則,你可以猜可以看,可以相面和評頭品足,但它滴水不漏別有洞天,你永遠不可

能靠近它的內容和本質。前些年知識界人士呼喚過「真善美」;但你得不到那個真

實,它自己也——這是重要所在——完全否認自己還擁有什麼真實。取繁作簡,可

以舉一些例子:中亞突厥語研究是大難門,也因此有大專家。專家們都以克勞森

(SirGerardClauson)的《前十三世紀突厥語詞源學詞典》為據發揮學問。但是

每個熟請維語或哈語的外來人或每一個在北京蘭州讀過大學的維、哈小夥子都清楚:

詞典從來沒有寫準過他們的母語。他們要挑幾個常用詞給你解釋,但又卡了殼,因

為解釋時發現漢語沒有相應的辭彙。這些語言在平時聽不到,但只要情景、山形、

牲畜口齒、顛簸感受、毛皮擺在眼前、閹馬套牛圈羊、婚禮喪葬那個時辰正好到來、

抱養義子初胎歸母部落血脈成為當時緊要的大事——總之,要在合於突厥文化的特

殊條件時,才突然活了,才突然顯示含義,刪砍辭典。第二個例子是清季陝西起義、

雲南大理起義、大小金川起義、以及甘肅金積堡起義等等反叛。清朝廷各製一部

《方略》,盡收一切奏摺上諭軍情敵報,鴻篇巨製。而戰時燒紅數省而敗時悄無一

息的老百姓留下什麼史料了呢?已經任人宰殺又何必管人家議論!第三個例子是宗

教研究。有誰知道五鬥米道、太平道的神學內容?或者白蓮教、襖教、太平天國諸

教的教旨幹辦?它們可以在入世時轟轟烈烈震動海內,但誰能體會和把握它們在出

世的深夜寂靜裡是怎樣進行更關鍵的實踐呢?他們的概念比那旋律般輕靈的突厥語

更無法捕捉,你的學院學會式科學在他們語重色厲的迷信面前土崩瓦解。縱使費盡

九牛二虎之力求人翻譯了他們的經典,他們在那裏面寫的也都是囈語般的虛構故事。

研究現在不僅是困難而是正在被嘲笑。學科的研究還可能嗎?××和所謂××學研

究之間,究竟算是什麼關係呢?然而我們又處於今天:19世紀式的文縐縐還在努力

擴張地盤,而20世紀末各門新潮的方法論卻似乎已經面臨末日,學科發展的不節製

導致了印刷垃圾正危害人類,在論文專著堆成的黃土高原之下,真正科學的金脈已

經被深深埋葬了。

在這種時候,若想挑幾本優秀的人文社會科學著作,並企圖用來鼓舞真正的科

學、鼓舞正確的方法論的話,我能說的有一本:馬通先生著《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

宦制度史略》。

※※※※※

中國回族和伊斯蘭教研究的可能性僅僅在於一點,那就是人民活著。上述種種

學科的困難,有可能因人民數百年如一日的堅守伊瑪尼(信仰)和古典幹辦,在某

種條件下被突破。但應該強調的是中國回族伊斯蘭教研究的難度(幾乎可稱為不可

能性):首先作為一個前提應當提醒注意的是,中國回族是在分散於東方文化中心

——漢文明的汪洋大海之中的情況下堅持他們的神性世界的。因此,和猶太人相似,

中國回族信仰的伊斯蘭教極具宗教的本義性、沉默性以及神秘性。

其次,宗教的人是一些努力在「聖」的空間中求存活的人;他們的生活體驗和

心路歷程對於不擁有宗教感情的人、對於活在失去神聖的空間裡的人來說,是難以

理解和缺乏真實的。學者們容易對古怪的儀式、食生活和性生活的禁忌、每日5番

的舉禮感到隔閡,至少在心理中不以為然——但其實他們已經遠離了聖禮的範疇。

他們更對崇拜的意義感到迷惑,蔑視對木石環境尤其是空冥的虔誠膜拜——因而他

們又與任何聖的顯現以及聖的存在無緣,他們已經成為淺薄的俗世代言人,只能對

這種深刻的神聖理想主義濫發議論了。

學科講求的學術,在回族伊斯蘭研究的題目下嚴重偏離了人民渴望的理解,它

使穆斯林人民更深地陷在黃土高原之下,更屏絕了開放,倔強地隻給世間以背影。

但是,理解宗教型人類的狀況及其精神,意味著人性和人道的成熟和進步。學

者們明白:中國回族伊斯蘭教本身與激烈嚴酷的農民起義難分難解,人民在擁有宗

教理想同時更擁有光榮的革命史。他們雖沒有為人民的宗教精神感動,但卻被人民

的戰鬥精神感動了。缺乏對這兩種精神的洞徹的悟性,並不妨礙他們表示尊重。

於是問題又回到命題開始:學科的尊重肅敬遇到了堅固的沉默。沉默是宗教的

第一層屬性和外殼。黃土高原窮鄉僻壤的農民們在深夜和清晨進行著自我磨鍊,他

們沿崎嶇山徑挑來清凈的水,再唯恐玷汙地把井蓋鎖上;他們跪在泥屋炕上,面對

黃土崖壁遍遍誦禱;他們長途跋涉,奔向一些誰也不知曉的荒野地點;他們避開黃

泥屋裏用枯葉和牛糞燃起的溫暖,鑿一孔孤窯於無人絕地,獨身坐靜,忍受寒苦,

節減腹食;他們用古典調的波斯-阿拉伯語開始動情地吟誦,配以調節有法的呼吸。

在高潮降臨時他們獲得了無上的愉悅,他們激動得老淚縱橫。後他們回到村莊,日

復一日地苦苦思索著當時的感覺。沒有人具備與他們對話的水平,因為他們沉醉的

是一切哲學最深奧最古老的概念。神秘在其徹底的本質中是最樸素的。學科所以感

到神秘的過分和無稽,是因為科學已經在學院和印刷垃圾中異化了。

真正的回族研究和宗教學研究,只有在模糊感受到這一切之後,才發現自己面

臨著巨大的困難。具備上述心路歷程、精神狀態和世界觀點的回族,是不屑於與俗

界對話的。他們蔑視與清政府製造的一堆堆故紙爭論,他們拒絕拿出自己內部的史

料。他們甚至淡漠看待自己的苦難和流血,認為這只是聖與俗概念的一些演繹。

※※※※※

馬通《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迎著這種困難邁出了一大步。作者花

費了30餘年時間以求鑿穿堅壁。卷首開列了一個長長的訪問名單,那些姓名響亮得

唯知情人才會震驚。資料全部來於民間搜集,並且寫法隻用資料敘述,很少文人之

「論」,因此這部書至少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該書向世間第一次披露了中國回族

的豐富內涵,一冊牽動全軀,西北史、西北民族關係史、中西關係史、回民起義史、

西北軍閥研究、教派衍化、神學、神秘主義(蘇菲主義)神學及哲學、漢文明與外

來文化如心理研究、甚至中古波斯-阿拉伯語言形態——都可以藉此獲得新鮮空氣。

本書第四章寫到靈明堂門宦的創始,在對教史的敘述中,可以讀到苦難社會中

的人怎樣趨向宗教,再走入異端,甚至向瘋癡的神秘主義迷醉的過程,這是一個舊

中國人民精神史的深刻生動的例子,也是出此的蘇菲主義哲學的一個新鮮活潑的例

子。同章第二節對北莊門宦的描述更重要;通過對北莊等派別的溯本清源,中亞研

究界一下子肅正了對新疆西南部葉城-莎車文化結的認識。北莊門宦教統源於南疆,

而北莊又是—個政治權勢很大的教團,這使更沉默(根本不通行漢語文)的秘境南

疆突然隱現了一下其深沉面目。不僅如此,由於北莊信眾主要是操東鄉語(蒙古語

族一支)但一直自認回族的少數民族,因此在這裏可以非常罕見地看見宗教維繫形

式的存在。宗教(包括教派)概念高於民族概念;這種重要現象不見於新疆和蒙古,

是一種遠遠未被認識的特殊共同體。同樣,穆夫提等數個門宦直接受傳於大名鼎鼎

的南疆政治風雲人物阿帕克·和卓(喀什香妃墓的建築即是他的陵寢),更對世界

蘇菲主義發源的探討提供了視野。

值得一提的是西道堂教派。

西道堂是清鹹同年間出現於甘南的一個新集體制宗教公社。不同於全國回族,

此地尊崇回儒劉智,以孔孟之儒學哲理詮釋《古蘭》。共同居住,共同分配,公有

教育,共同佔有生產資料。道堂擁有土地、山林、商號、馬幫、作坊甚至護商護社

的武裝。教民婚娶由共同體解決。兒童一律讀書,尚有男女分校,擇優送至大學的

遠見。道堂教主馬啟西一如各教派先驅,最後以慘遭軍閥殺害謝世。道堂民眾也一

如回族大眾,幾經患難,掙扎於絕望邊緣。但是西道堂依然發展著,實踐著孔孟大

同思想和伊斯蘭早期穆斯林公社思想。

西道堂的事跡沉默不為人知。30年代記者范長江在其《中國的西北角》中曾盛

譽西道堂,但止於新聞報道而已。馬通先生此書第一次介紹了西道堂教派的詳情,

使世界發現:居然在中國荒羌的山區確實成功了和存在過—個烏托邦。這對於哲學

和人類進步的意義是極為重大的,後世只要有人類對公社理想的追求,西道堂的歷

史就會繼續給他們以啟示。

※※※※※

當然此書還使人聯想。比如,我知道職業的新疆、蒙古、西藏研究者會有一種

異鄉人的苦惱。他們枉有熱情但進入不了嚮往的「內部」。而一些生長於斯的同行

又似乎欠缺學者的火候。再如一位小說家或詩人更常常產生「內部」對自己自尊心

的傷害,他們決定採取主觀主義徑自製作,但悄藏著對秘密的嫉妒和遺憾。在科學

方法論的討論達到這一步時,是否要求研究者必須具備與研究對象之間的血緣呢?

海外漢學家們正流行娶一位中國老婆;非同族類是否就永遠難入虎穴不得虎子呢?

《中國伊斯蘭教派與門宦制度史略》無疑具備著一定程度的這種內部性質。初

讀它時會有三種新鮮感。30年勞作獲得的資料性使得它有些工具書的味道。後來會

感到某種深沉;書中含而不露的敘述中隱約可見成熟的情感。這當然是極寶貴的,

本文開頭已經提出過資料與立場的對立、粉飾與沉默的對立、俗世與聖界的對立。

面對血泊中走來絕境中繁衍的中國回族農民,缺乏這種情感即是缺乏研究的起碼基

礎。如果說馬克思主義的人文社會科學有什麼光輝的話,人民性即階級的人道立場

就是它成為科學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一份選擇,更重要的是一份沉重的詩情,而不

在於與內部之間的血緣糾葛。這種研究者主體擁有的內驅力有無和分量,直接關係

著科學成果的有無和分量。

但是,必須強調這裏涉及的是關於宗教的科學,這科學踏入的土地是——聖的

空間。

雖然不該求全,但也應該指出馬通著作對於大西北酷烈的黃土山地仍然缺乏質

的分析;而對宗教型人類來說,空間並不平等。對於各教派門宦的非合理體驗(神

威、恐懼、近主、感覺)以及其產生的歷史根源缺乏更多重視。回回自華化以來又

在清季被逼入社會最底層和赤貧絕地,因為精神生活於神聖之中民族才苟存至今。

這需要同等水平的理解,理解者必須深入聖域才能摸索科學的解釋。這一切又是與

歷史密切關聯的;史家必須真正掙脫以往歷史偏見的束縛,才能敘述歷史中真實的、

活著的梗脈。

在人文社會科學諸分野裡,也許沒有另一個逼迫學科如此尖銳選擇的領域了。

但是我想這是不對的,大多數學科其實都面臨著這種問題:是添枝加葉努力在自己

的世界裏也營造一本權威的SirG.Clauson大辭典呢,還是破開黃土的厚重,向不

理睬學科和論文健康活潑地存在的那個世界尋求?一切科學都有神秘區,都有潛藏

的聖域。19世紀實證式的、「四人幫」唯政治淪的、現代時髦新思潮的方法在它們

面前都是淺薄的;正確的方法存在於研究對象擁有的方式中。

※※※※※

馬通先生此書由寧夏人民出版社推出時,銷量不大,讀者卻捧為指南。這種著

作的社會命運正應如此,它暗合著它關注的一方世界的境遇。這個時期是一個學科

職銜和論文泛濫的時期。這個時期也是科學和堪稱藝術的科學起步的時期。在印刷

垃圾正在堆著黃土高原的時候,真正的思想已經默默向著神秘的金礦跋涉。馬通著

作至少會引起中國伊斯蘭教研究和回族研究的注意,在它的帶動下會有一些人急追

上來,陸續提出科學的真知灼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