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四公子》侯方域(2)
《壯悔堂文集》卷八《南省試策一》,有徐鄰唐按語:

「是科為己卯,朝宗舉第三人。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如以此策入彀,吾輩且得罪。』本房廖公國遴力爭曰:『果得罪,本房願獨任之。』正考遲回良久曰:『吾輩得罪,不過降級罰薪而已。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朝宗遂落。今讀其策,豈讓劉蕢,千載一轍,良可嘆也。」

正主考的意思是,取中侯方域,則磨勘試卷,侯方域將獲重罪,是故斥落正所以保全。這個說法,可以成立。因為侯方域這篇策論中,對崇禎有極深刻的批評,試摘數段如下:

「所貴於甘德者,能臨天下之謂也。虞書曰:『臨下以簡。』而後世任數之主,乃欲於其察察以窮之。過矣!夫天下之情偽,蓋嘗不可以勝防;而人主恆任其獨智,鈎距探索其間,其偶得之也,則必喜於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轉而疑人。秉自用之術,而積疑人之心,天下豈復有可信者哉?」

這開頭的一段,便是指崇禎察察為明之故,而非虛空鑒衡,驟作月旦,是有實例為根據的。

崇禎二年十二月,清太宗兵逼北京,寧遠巡撫袁崇煥率師赴援。其先,俘獲太監二人,清太宗付與漢軍旗人高鴻中、鮑承先監收。高、鮑二人遵密計行事,據《清太宗實錄》所載如此:

「坐近二人,故作耳語雲:『今月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立就矣!』時楊太監者,佯臥竊聽,悉記其言……縱楊太監歸。楊太監將高鴻中、鮑承先之言,詳奏明帝,遂袁崇煥下獄。」

這完全是《三國演義》中「蔣乾盜書」故事的翻版。事實上,清太祖時曾將《三國演義》譯為滿文,作為兵書。清太宗確為有心用此反間計,而居然奏效。孟心史先生對崇禎「竟墮此等下劣詭道,自壞萬裡長城」,深致感嘆。後入讀史,尚有餘憾,則在當時的侯方域,自更痛心疾首,所以在策論中痛切陳詞如此。倘或中式,闈墨發刻,天下皆知,則謗訕君上,必有巨禍。是故「保全」之說,亦不可全視為遁詞。

榜發下第,侯方域回家鄉,與賈開宗等組織文社,名為「雪苑社」,社友共六人。《李姬傳》所謂「雪苑侯生」之雪苑,出處在此。

崇禎十四年,侯恂出獄而侯執蒲病故。這年李自成破南陽,圍開封,侯方域奉父避難金陵。下一年歸德淪陷,開封被圍益急。其時在河南的官兵,以左良玉的實力比較雄厚,但跋扈不聽節製,特起侯恂以兵部侍郎總管援汴官軍,結果很不理想。侯方域《寧南侯傳》:

「以司徒公代丁啟睿督師,良玉大喜踴躍,遣其將金聲桓率兵五千迎司徒公。司徒公既受命,而朝廷中變,乃命拒河援汴,無赴良玉軍。良玉欲率其軍三十萬,覲司徒公於北河;司徒公知糧無所出……卒不得與良玉軍會。未幾,有媒孽之者,司徒公遂得罪。」

這段文章寫得支離不明,所謂「朝廷中變」系指何事?左良玉擁兵三十萬,侯恂可曾督促攻賊?皆無交代。此由於侯方域為親者諱,隱略了一大段事實:其時侯恂尚未受代,開封前線,仍由丁啟睿督師。官兵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諸軍,雲屯於開封以南的朱仙鎮,與賊壘相望。《明史紀事本末》載:

「啟睿督諸軍進戰。良玉曰:『賊鋒方銳,未可擊也。』啟睿曰:『汴圍已急,豈能持久?必擊之!』諸將鹹懼,請詰朝戰,良玉以其兵南走襄陽,諸軍相次而走,督師營亂。」

明史《左良玉傳》所記大致相同,而更為詳晰:

「賊營西,官軍營北。良玉見賊勢盛,一夕拔營遁,眾軍望見皆潰。自成戒士卒,待良玉兵過,從後擊之。官軍幸追者緩,疾馳八十裡。賊已於其前穿塹,深廣各二尋,環繞百裡;自成親率眾遮於後,良玉兵大亂,下馬渡溝,僵仆溪谷中,趾其顛而過。賊從而蹂之,軍大敗。」

結果是「棄馬騾萬匹,器械無算,良玉走襄陽」。其時侯恂在黃河北岸,崇禎命侯恂「拒河圖賊」。命左良玉「以兵來會」,即由襄陽北上,仍回開封前線,而左良玉「畏自成遷延不至」。於是九月間,李自成決河灌城,中州佳麗,盡付波臣,大堤弦管,與濁潮相嗚咽了!

於此可知,《寧南侯傳》所謂「流賊憚之,呼為左爺爺」,有無其事,實成疑問。史實俱在,左良玉不能不負開封失陷的主要責任。而侯恂復起,對左良玉一無作用可言。侯方域所記,實皆粉飾之詞。據明史《左良玉傳》:「帝怒恂罷其官,不能罪良玉也。」則左良玉所報答於舉主者,實所不堪。獨怪侯方域猶為之曲曲回護,此中是何道理,很難索解。

左良玉自兵敗後,即在長江上遊劫鹽船為活。崇禎十六年移兵九江,揚言缺糧,要就食金陵。一時人心惶惶,計無所出。南京兵部尚書熊明遇,便托侯方域以他父親的名義,致函左良玉,勸阻南下。而阮大鋮乘機報復,大放空氣,說左良玉進兵,有侯方域作內應,打算借刀殺人!幸虧楊文驄報信,方得及時躲避。侯方域《癸未生金陵日與阮光祿書》敘其經過如下:

「昨夜方寢,而楊令君文驄叩門過仆雲:『左將軍兵且來,都人洶洶。阮光祿揚言於清議堂,雲子與有舊,且應之於內。子盍行乎?』仆乃知執事不獨見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滅而後快也……仆今已遭亂無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據年譜記,侯方域「避於宜興」,是逃在陳貞慧家。甲申之變,復回金陵。這年秋天,陳貞慧被捕,是由侯方域「倉皇出兼金」,托錢禧多方賄托,終以練國事的出大力,陳貞慧得以出獄。此為侯方域在《贈陳郎序》中所自道。

《贈陳郎序》又記:

「乙酉春正月,有王禦史者,阮大鋮意,上奏責浙直督府捕余。余時居定生舍,既就逮,定生為經紀其家事;瀕行,送之舟中而握余手曰:『子此行如不測,故鄉又未定,此壘將安歸乎?吾家世與子之祖若父,暨子之身,無不同者,今豈可不同休戚哉?盍以君幼女,妻我季子!』妻遂與陳夫人置杯酒,定約去。是時余女方三歲,陳郎方二歲爾!」

此為陳、侯於患難中締姻的經過。其後兩不相負,風義可佩。

其宜興被逮以前,侯方域曾一度避在揚州史可法的大營。事跡可稱者,只有替史可法擬復多爾袞書一事。多爾袞致史可法書,則出於李雯的手筆——李雯字舒章,青浦人,在明朝是秀才。入清為內閣中書舍人。在當時,此一職位相當於內閣學士,一時詔誥書檄,多出其手。龔芝麓譽之為「國士無滿,名滿江左」。筆下原自不弱,以故代多爾袞所擬原書,縱不能勝於侯方域代史可法所擬的復書,至少亦是旗鼓相當。

自乙酉五月以後,侯方域奉父家居。其兄方夏於順治三年成為滿清第一科的進士,而侯方域已決心做明朝的遺民,無奈事與願違。在多爾袞攝政期間,漢人在朝者,已形成南北之爭。北則馮銓,南則陳名夏,等於前明閹與東林之爭的延續。於是甘心終老於岩壑者亦不得安寧了。最顯著的例子,是吳梅村的復出。

吳梅村在當年是江南士林的魁首,無論馮銓要拖人落水,還是陳名夏要引名士以自重,第一個看中的目標,都必然是吳梅村。而吳與另外一陳——猶如復社兩張一般——當時朝中南派的首腦為兩陳,江蘇溧陽的陳名夏以外,浙江海寧的陳之遴是吳梅村的兒女親家。兩陳交薦,吳梅村在公私方面所受的壓力甚重,終於不得不在順治十年秋天,就征進京。「我本淮南舊雞犬,不隨仙去落人間」而被迫做了清朝的國子監祭酒。

在吳梅村復出之說甚囂塵上時,侯方域曾致書規勸,論其「不可出者有三,而當世之不必其出者有二」。吳梅村復書,慷慨自矢,表示「必不負良友」而終於復出。事實上侯方域亦有被迫應試之事,《年譜》載:

「順治八年辛卯,公三十四歲。當事欲案治公,以及於司徒公者,有司趨應省試。方解。」又賈開宗所撰《本傳》:

「方域豪邁多大略,少本有濟世志……己卯舉南省第三人,以策語觸語黜。辛卯舉豫省第一人,有忌之者,復斥不錄。既不見用,乃放意聲伎。」

年譜與本傳所記,於侯方域的心跡,大相徑庭,一則被迫,一則有用世之志,而以後者為較可信。

賈開宗為侯方域雪苑社友,侯方域稱之為「賈三兄」,撰傳評文,交非泛泛,必不致厚誣侯方域的出處心跡。但作傳記事,求信求雅,與子孫為先人作年譜,理當為親者諱的情況不同。

今按:辛卯(順治八年)侯方域應河南鄉試,闈中所作策論五道!具載《壯悔堂文集》第八卷。其時順治甫行親政而尚未成年,故試策首以《勤於讀書》為諫,計陳三事:《開經筵》、《親儒臣》、《讀漢書(文)》。第二策議禮,以為「人主居五帝三王之位,繼五帝三王之道。治五帝三王之民,而欲廢五帝三王之禮,是欲強天下以自為便利也,天下豈從之哉?」第三策論治道,應特重州縣官;第四策論不可輕議治河;第五策論明賞罰,申明大法小廉之義。這五篇煌煌大文,確實下過功夫,既非一味頌聖,虛與委蛇,更未故違功令,意在被擯。如說並無用世之志,或者對滿清仍持反感,實在用不著這樣大賣氣力。

如上持論,或不免過苛。衡諸侯方域後來的行跡,未始不以此舉為悔,下一年治《壯悔堂》,又治《四憶堂》,皆曾作記。《四憶堂記》末段謂:

「或曰:『然則子既以悔名其集,而以憶名其詩者,何也』?苟憶於昔,不必其悔;苟悔於今,不必其昔之憶。」曰:「詩三百篇,昔人發憤之所作也。余自念才弱,不能憤,聊以憶焉雲爾。抑聞之,極則必復。憶之,憶之,所以悔也。」

侯方域的有《壯悔堂文集》,及《四憶堂詩集》,上記表面論時,實則論出處。「或曰」雲之,即為質問:你要做清朝的官,就不必再念明朝;既念明朝,就不該「赴試獵官。」而侯方域對此質問,並沒有明確的解釋,只是自陳悔恨,「憶之、憶之、所以悔也!」說得再明白都沒有。最可玩味的是,人間「四憶」是哪四憶?侯方域的答覆是自己都弄不清楚。他的說法是,詩歌「情迫氣結,縱其所至,不循阡陌,即胸中時一念及,非不歷歷,及欲舉而告之人,固已纏綿沉痛,十且亂其七八矣」!詩以寫情,原有陶詩所謂「欲辨已忘言」的一種境界。但侯方域的四憶,胸中歷歷,只是不願告人而已。所可斷言者,此四憶中,必有陳貞慧與吳次尾的《留都防亂揭》及李香君的《桃花扇》在內。

從侯方域的遺作中去考察,有種種證據顯示,辛卯鄉試一舉,痛悔失足,內心之抑鬱自恨,較之吳梅村有過之無不及。而形之於文字吟詠者,則再三自道本心清白,若深恐人不信,致吳梅村書,勸其不可復出,固為變相的表示他決無意於做新貴!而最可玩味者,則為《致方密之書》,此書見《壯悔堂文集》「遺稿」。侯方域於順治九年治壯悔堂,編定文集。越二年下世,此兩年中所作,由其同窗任元祥編為《遺稿》,附文集後,任序明言:「此侯子壯悔堂集成之後所作」,亦即辛卯鄉試以後所作。

按:方以智曾隨永曆入廣西,而於順治七年清兵陷廣西平樂村時逃禪。《南疆繹史》雲:「及大兵入,知其為粵臣,物色得之,令曰:『易服則生,否則死;袍帽在左,白刃在右,惟自擇。』乃辭左而受右,帥起為之解縛。謝之,聽為僧,遂披緇去。」侯方域致方密之書,雖以其出家之事為發端,「大喜故人相見之有期」,而作書當在一兩年,借衣喻意,其文如此:

仆與密之交遊之情、患難之緒,每一觸及,輒數日營營於懷。及至命筆,則益茫然,無從可道。猶憶庚辰,密之從長安寄仆漿絲之衣,仆常服之;其後相失,無處得密之音問,乃遂朝夕服之無敵。垢膩所積,色黯而絲駁,亦未嘗稍解而汗濯之。以為吾非密之故也。

乙酉,丙戌後,裝與今時不合,始不敢服;而薰而置諸上座,飲食寢息,恆對之欷。病妻以告仆曰:「是衣也,子之所愛;吾為子稍一裁剪而更之,以就時裝,即可服矣。」仆急止曰:「衣可更也,是衣也。密之所惠,不可更也。吾他日幸而得見吾密之,將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焉。」蓋仆之所以珍重故人者如此。密之或他日念仆,而以僧服相遇,仆有方外室三楹,中種閩蘭粵竹,上懸鄭思肖畫無根梅一軸,至今大有生氣;並所藏陶元亮四宋以後詩篇,當共評玩之。

此文主旨,即在表明不忘舊,不願遷就「時裝」。所謂「時裝」者,是清朝的服飾,而方以智所贈的絲衣,為明朝的服裝。「吾他日幸而得見吾密之,將出其完好如初者以相示」,極道不負初心。末以鄭所南,陶淵明自許,無異自誓畢生做遺民。文章作得很好,委婉盡致,含蓄甚深,但字裏行間,不免有闢謠的意味。

侯方域的心事與吳梅村相同,論出處形跡,侯不如吳之顯。但為新朝謀畫及頌揚的文字,已傳播於天壤之間而無所逃,百計思辯,終有著不得力處。其內心的痛悔,實過於吳。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底,以三十七歲的壯年,遽爾下世,說他抑鬱以終,或者賁恨以歿,皆無不可。嘉慶十九年,其裔孫資燦重刻《壯悔堂文集》,刪落《豫省試策》及順治九年所擬《擬上遺官致祭先師孔子闕裡群臣謝表》等文,是深知乃祖心事而特為親者諱。筆者今發三百載之覆,直抉侯公子當日心事,實所不忍,但《壯悔堂記》自言:「壯果能悔,其尚愈諸;猶但恐余之不能悔也!夫知過而能內自訟,君子許之。」則表白其痛悔,正所以彰賢者,或為泉下精靈所默許。

侯方域歿後,吳梅村過河南,有《懷古兼吊侯朝宗》七律一首:

「河洛風塵萬裡昏,百年心事向夷門。氣傾市俠收奇用,策動宮娥報舊恩;多見攝衣稱上客,幾人刎頸送王孫?死生總負侯贏諾,欲滴椒漿淚滿樽。」全用信陵君與侯嬴的故事,而「死生總負侯贏諾」一句,自註:「朝宗歸德人,貽當約終隱不出;余為世所逼,有負夙諾,故及之。」有此一詩一注,勝於侯方域自辯清白者千萬言。其實,吳梅村如欲自剖,何嘗不可以侯方域孟浪赴試一事,借題發揮?而寧願屈己以尊人,古人風義蓋如此!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