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李碧華散文精選》難道帝後不上洗手間?
紫禁城,雖已到過多遍。以為很熟?不,每回都得溫習地圖。這明清兩代的皇宮,建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保存至今日,多少恩怨愛恨秘辛,盡在72萬平方米,980座宮殿,8707間樓房宮室之中。

以一告示:「此處漸近天廷地靜心可聞風雷聲」開始。

由京城之外進入皇宮,要經過正陽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入宮後過金水橋進「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它的左右是武英殿和文華殿。

「後三宮」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宮室。

再後是禦花園。左右兩側則排列著東六宮、西六宮。……還有數不盡的名號。不說了。

為什麼在深秋初冬,跑紫禁城一趟?

除了辦事之外,還希望度個美食假期,吃的時候,什麼也不作。每天偷半日閑。吃好繼續幹活。

此外,忽有興緻(或神推鬼擁)順便給一個小說《乾清宮的女鬼們》拍照插圖——本來這是短篇,當我輯錄成書時,它不見了,分別在三處地方遍尋不獲。不知如何,它竟夾纏在一堆數據和紫禁城圖片中。有腳跑進去似的,所以才靈機一觸,實地拍攝,玩玩。(但我們也遇到兩樁玄妙的怪事,意外收穫。也不說了。)

為什麼一直寫的是「紫禁城」?因為故事發生在明朝。明亡後清沿用之,一直到清也亡了,才稱「故宮」。

——其實我比較喜歡「紫禁城」的名字,包含了尊貴(「紫微正中」)、森嚴(「禁地」)、廣大而困囿(「自設城池」)。

但要我在紫禁城中呆三天,肯定憋死。

在國內散策經驗,若他們回答問路時說:「一直往前走,左拐,就到了。」或是:「不遠,在東面,才走十五分鐘。」……時,一定非常非常非常遠,不管怎麼走也走不到。大家對「距離」和「體力」的標準不一樣。

找珍妃井,人說:

「就在東北角。珍寶館後面。」

好輕鬆。

但你得買票(十元)、買一雙鞋套(兩元)、過皇極門、寧壽門、皇極殿、寧壽宮、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一小時後,找到井(道具加佈景),又累又急幾乎沒跳井。(有人說想就地解決。)

以下是正題:——

紫禁城的廁所不大方便。

那麼大的一座禁宮,開放款待來賓參觀了,才興建些現代化公共廁所。都是偏角建築物改造或另建的,也得費神找。人們遊逛老半天,總有些時間是花在追尋「方便」之上。

問一位在故宮某一個小院子中上班(即天天依時依候坐在同一位子上看管殘舊的建築物冷眼瞅著遊客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的職工)的師傅(他們都尊稱李師傅張師傅)。他乾這工作二十年了。我好奇:

「從前紫禁城有沒有廁所?」

「沒有。」

「什麼?皇宮上下住那麼多人,皇帝後妃太監宮女,還有護衛,怎麼大小便?」

找不到廁所?誠切膚之痛。

原來宮中真的不設廁所,「也沒有糞坑、糞池、茅廁、化妝室、衛生間、洗手間……」他說。

因為宮中根本沒有下水道設備,大小便沖不掉。人多勢眾,「物質豐厚」,耽擱一久,恐怕臭氣衝天,也滋生蚊蠅病菌。

宮中沒廁所,人們大小便如何解決?都使用形狀、材料、等級、吸臭劑不同的便器。

光緒珍妃型男美女固然有生理需要,慈禧李蓮英亦會拉肚子。

皇帝後妃的便器有金製、銀製、木製、錫製、瓷製,叫「宮房」。他們方便後,由太監宮女利用宮中燒盡的木炭灰覆蓋消臭,吸收水分(咦?活性炭原理?),處理後運送出宮外。

據說慈禧的「如意桶」更加講究。她的便器以檀香木雕製而成(聯想起莫言的小說《檀香刑》——以檀香木橛子下的慘烈酷刑。與本文無關。隻與「檀香」及「肛門」有關而已),外飾壁虎浮雕,爪子著地,頭後仰,中腰鼓鼓的(存納汙物用)。橢圓形,蓋子可開合。她的糞便處理不放炭灰,改置香木細末,蓬鬆且帶幽香,汙物一入,即被包住下沉。這種處理方法獨具匠心,所以其「官房」用黃雲龍套包裹著,由專職傳送的太監頂在頭上恭敬地送到慈禧寢宮,之後再頂在頭上恭敬地撤走,也不致太過噁心。(但我想:「宮中規矩大。要拉要撒怎可憋著等?」)一旦她老人家腸胃不妥,等不及「程序」且排泄又未命中,奴才還得挑起來診斷病況呢。

至於底下人,便器叫「便盆」,放便盆的地方叫「凈房」,沒那麼奢華——但仍是由位置比他們低一級的人侍候處理。一層一層往下頤氣指使,享用權勢。俗雲:「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小丈夫不可一日無錢」。但在宮中,卻是「大便不可一日無權,小便不可一日無錢」。

一個沒有廁所的地方,只要有君臣尊卑貴賤主奴之分,大小便也可成為傳奇。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