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曹昂大帝》第324章 閱兵(2)
曹昂轉過身來,群臣立刻跪下來,恭聽聖旨。

「自古以來,國之大事,唯戎與祀,昔日周宣王在這洛水之濱,會同諸侯檢閱六軍,軍威之盛,天下所折服。」

「今日,朕當效仿周宣王,於此洛水之濱觀兵演武,揚我大魏國威,而後再祀五帝,卿等皆國之柱石,請隨朕臨觀兵威!」

曹昂看著恭敬的群臣說道。

頓時,軍樂響起。

軍樂改編自《詩經》中的《小雅·瞻彼洛矣》。

這是一首歌頌大周天子檢閱軍隊的小詩。全詩三章,每章六句。

第一章點明閱兵地點及環境,寫了軍服之惹眼。

第二章,重點描寫了天子佩劍,劍鞘上下都飾有美玉,可謂富麗堂皇。

第三章,總寫前二章,既寫福祿聚於天子一身,又寫軍隊的誓言。

各章都以「泱泱」洛水起興,以水勢的浩蕩寬廣,表現了周王的氣度宏大,也暗示了周朝國力的強大。

詩經通篇,所有涉及的戰爭,全部是諸夏對外族的戰爭。

它所稱頌的君子,全是保家衛國,開疆拓土,擊敗夷狄的英雄。

它歌頌的淑女,全是仰慕君子,謹守華夷之別的女性。

全篇上下,毫無掩飾的告訴所有人:只有中國的戰爭,才是正義的。

夷狄諸蠻的反抗和抵抗,全部都是錯誤的,不正確的,不得人心的,是上天所不允許的。

中原王朝的天子,是代表上天的正義之師,討伐任何反抗的非正義組織。

「洛陽周邊各縣郡兵,已經準備完畢,請陛下檢閱!」

這時,負責今日閱兵安排的兵部尚書曹真,來請曹昂親自巡視兵馬,等巡視完畢之後,就是觀看兵馬操練的情況。

閱兵所用的車馬,曹真也已經為曹昂等人準備好了。

曹昂率先登上為閱兵而特別打造的禦攆。

坐上攆車,曹昂對車轅下待命的馬內監吩咐道:「派人去臨淄,傳詔將臨淄王曹植召來洛陽!」

「諾!」

馬內監應道。

像今日這樣的壯舉,怎麼能夠少的了稱頌王師威武正義,紀律嚴明,的詩歌留存於世?

以供後人瞻仰大魏的風采!除了曹植以外,沒有人的文采能夠比得上曹植。

像曹植這麼有才華的人,就應該讓他在文壇上大放異彩!要是將他的才華埋沒,那就太過可惜了。

說句實話,除了今日的閱兵需要詩歌來讚美,以後大軍出征,凱旋而歸時,也需要歌功頌德。

征討不臣,毀滅夷狄的文字、神廟、制度,使之臣服諸夏,這是上古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都稱頌的事情,詩經所讚美的偉業。

何以春秋以後,類似讚美和歌頌王師的文章詩賦就少之又少了?

甚至宋明兩代淪落到被夷狄吊打,為野蠻毀滅的悲慘境地。

那些喊著師法三代,效法聖王的文人,怎麼就只知道窩裏鬥?

一點也沒有先輩開疆擴土的精神,儒家為何最終沒落到這種地步?

變得有奶就是娘,換個主子隨便跪,這要是讓孔子知道了,還不得氣的從墳裡爬出來,把後世的不孝子全都帶走。

他們的聖賢書到底是怎麼讀的?怎麼越讀越沒有氣節!

對於懂得審時奪度的文人,曹昂也是無可奈何!

曹昂決定了,在這個事情,不能犯後世的錯誤,要糾正現在文壇不是稱頌山水,就是讚美園林這股不正之風。

曹魏的文壇只能歌頌君子殺敵,保家衛國,泡夷狄妹子,教化四夷,為野蠻帶去文明之光!

思慮之間,群臣已經各自就位。

驃騎將軍曹洪,親執戈矛,騎馬拱衛在曹昂的戰車左側。

領軍將軍曹休,手執弓矢,騎馬拱衛在曹昂戰車右側。

兵部尚書曹真,騎著戰馬位於先導。

其餘諸臣,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列侯外戚,也各以次序,護衛左右。

能夠護持天子閱兵,這是為人臣子的無上光榮。

左將軍張郃,策馬來到曹昂禦攆旁,抱拳道:「陛下,如今六師已備,群臣就緒,敢請陛下下令!」

曹昂站在戰車上,拔劍出鞘,劍指前方,道:「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朕今日觀兵,乃為曉瑜天下:王師,堂堂正正,奉天應命,唯受朕遣,隻誅不臣,隻討不義,隻伐無道!」

「若臣服於朕,謹守道義,躬行中國之治,四夷諸國,王師秋毫無犯!」

這麼說就等於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硬是要裝逼!

臣與不臣,有道無道,還不是要看曹昂的臉色,蠻夷說話管什麼用?

難道蠻夷說自己有道,有什麼用,還不是誰的實力強,就要聽誰的?

就像後世米帝一樣,你不民煮,你就肯定不民煮,民煮了有時還說不定,還有什麼黑幕。

只要你民煮了,就算是阿沙、三哥等,也能成為自由世界可靠的盟友,以及忠實的夥伴。

但這門面功夫還是很重要的,道義問題也很重要。

軍隊,必須知道自己為何而戰,才能有戰鬥力。

當然,封建社會的軍隊,還需要足夠的激勵和獎賞。

沒有足夠的激勵和獎賞,誰願意去拚命。

就比如秦朝的兵馬,大家都知道,自己是為家人老小,妻子兒女,個人的前途未來而戰,那自然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可當秦朝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後,就失去了繼續戰鬥的目標。

以及繼續晉陞的途徑,沒有了敵人,就沒有了軍功,未來還怎麼晉陞。

哪怕秦始皇這樣的一代雄主,在面對這個問題時,也不的不為秦帝國,樹立兩個新的征服目標。

向北和向南擴張,就成為了秦帝國的首要目標。

但問題是,這兩個新目標,打贏了,也沒有多少油水,對方還是難啃的骨頭。

沒有多少人願意繼續拚命,於是,秦始皇死後,秦帝國轟然倒塌,也是在預料之中的事情。

等秦帝國滅亡後,劉邦建立漢朝,吸取了秦帝國滅亡的教訓,改變了策略。

才沒有使漢王朝,走上秦帝國的老路,導致二世而亡的局面。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