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萬曆新明》第三百三十三章 星隕(七)
魏朝回宮後不長時間,傳旨欽差到達張府。皇帝冊封張居正為「荊國公」,雖然聖旨上說「國公郡望「荊州」,故以籍貫名之」,但明眼人都知道:荊國公乃故宋王安石之封號,皇帝獎掖張居正變法之功顯明。

張居正當然不能全禮,張敬修代父接旨,叩謝天恩,隨即百官來賀——闔府上下忙乎張居正生辰一天。

當夜,京師宵禁。欽天監的陰陽師記錄:西南方有流星大如雞蛋,青白有光,起參宿,東南行至翼宿,乃散。

與之同時,油盡燈枯的荊國公掙扎著度過了最後一個生日,與萬曆十三年四月初五凌晨二時四十分,歿於家中。

四月五日卯時,宮門開,皇帝擺駕虎坊橋,親自弔唁他的老師、朋友和總理大臣。隨著皇帝一起來的還有一道旨意,追封張居正為中興郡王,位列一等郡王銜。

荊州地區在元代天歷二年後被改稱「中興路」,明太祖稱吳王后方改回舊名荊州,因此這「中興」郡王的封號還是依照以「郡望」封爵的禮法,同時又是一個巧妙的雙關:皇帝以郡王名號蓋棺論定了張居正的功業。

旨意一下,張敬修即得以嫡長子身份,承襲二等郡王。張府隨即改換門庭,將以郡王之禮發送薨逝的中興郡王:時人都以為皇帝給予張居正的已經超過其所付出的,猜測其乃皇帝師保,並與皇帝亦師亦友,才能得此隆遇。

皇帝返宮後,又下旨輟朝三日,舉哀於長安門,三日內京師不得鼓樂、殺牲,禁嫁娶,並敕令百官赴宅弔唁。也就是說,百官去中興王府弔唁不是看感情親疏,而是皇帝下達的任務。如果哪個京官武將膽敢不去,就算違旨,就算你病了下不了床,用擔架抬著也得去磕個頭。

所謂物極必反,如此超規格禮遇,當然會引起一些人的腹誹與不滿,例如耿定向就一肚子意見。他回家後跟兒子耿若愚抱怨「其人振作有為之功,與威福自擅之罪,俱不能相掩,何以得此隆遇!」

自從梁夢龍入閣,梁欣在家裏說話聲音大了不少。此際見丈夫滿臉不忿卻不敢相駁,忍不住道:「《追封中興郡王旨》中說,「其時,政已馳矣。朕以沖齡繼位,臣縱於下,將嬉於邊,士囂於庠。紀綱萬事,群墮於冥昧之中。而瓦解土崩之禍,將隱中於晏安無事之日。自非有雷霆之力不足以集上下渙散之孰,非有整齊嚴厲之法不足以其積久疲頑之習。郡王知其然也,慨然出其身以任之」,有什麼當不得?」

未等耿定向駁斥,梁欣又道:「昨日我回去看爺爺,他說詔旨中「郡王毀譽俱所不計,一切福國利民之事,挺然為之」一條,是皇上最看重的。」

耿定向聽兒媳轉述皇帝的評價,氣焰低了低,嘴裏咕噥兩聲,皺著眉頭連聲嘆氣,當天晚飯都沒吃好。

令耿定向等腹誹眾沒有想到的是,張居正死後哀榮還在後面,甚至與追封王爵相比都不遑多讓:四月七日,皇帝再次下旨,張居正將不歸葬於荊州,而在正在施工的皇帝陵寢旁擇一處吉壤安葬——此乃陪侍皇陵之超級恩遇。

自宋代以後,帝王家陵寢已無漢唐時代功臣陪侍皇陵的先例,詔旨一出,天下震驚。耿定向直接臥病,耿如愚侍疾的時候勸解他道:「父親不必上火了,聽梁欣說,明天還有隆遇。」

四月八日,皇帝下旨政事堂,令張四維暫代總理大臣職,政事堂第一件事就是敲定張居正的謚號。王國光等人對張居正謚「文正」無異議,沒想到張四維直接將「正」字用筆劃去,微笑道:「吾以為,單謚「文」更能稱旨。」

此言一出,儘管政事堂內多是「張黨」,但個個面面相覷,說不出話來。

畢竟,「文」字單謚在謚法中乃文臣最高謚號,從周代謚法誕生以來,歷史上只有兩人得此:王安石與韓愈。

自宋代王安石以降,文臣最高謚號為「文正」——所謂「生封太傅,死得文正」者也。單謚「文」絕對超過了張居正的功業,至少張居正在哲學和文學上的成就,比之王安石與韓愈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隨即眾人就發現張四維這人的噁心之處。張四維的提議必然能獲得皇帝歡心,但卻毫無風骨——鬱悶的是,大家一肚子意見還提不出來,無論是誰今天要說個「不」字,讓此際陷入悲痛中的皇帝記恨上都是輕的,中興郡王一家能咬死他。

政事堂閣員中,潘晟是變法派,對張居正謚「文」還是「文正」不是特別在意;王國光比張四維還沒有風骨;梁夢龍粘上毛比猴都精,絕對講不出反對意見;羅萬化還在往回走的路上呢。:

只有申時行、許國兩人,還算有些風骨,算是政事堂僅存的正氣,但這兩人那嘴像是上了岸的魚兒一般,張吧好幾下,卻發不出聲音來,只在心裏暗罵張四維雞賊。

張四維正式領銜政事堂的第一次會議,就將其執政風格展露無遺:一切以稱旨為先。將「文正」中的「正」字劃掉算是給政事堂的副相們一個下馬威——有種的你們反對一下試試看。

事實證明,儘管副相們都認為「名實」為施政之要,但到了悠關自家前途命運的抉擇的時候,身體比靈魂要誠實的多。於是政事堂達成一致意見:中興郡王單謚「文」,張四維具本急奏。

因為是皇帝掛心的頭等大事,侍從室一刻都沒耽擱,急送養心殿。朱翊鈞覽奏後,潸然淚下——原時空的張居正,得謚「文忠」四天后即被彈劾,清算之後家破人亡,不僅險些被鞭屍,謚號也被剝奪。

「千古第一能臣」不完全是朱翊鈞對張居正的認知,而是來自於後世這些人的評價:梁啟超說張居正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常凱申說,王安石以後最大的政治家,就是明朝的張居正。

後世中國的哲學家、思想家熊十力這樣評價張居正:「漢以後二千餘年人物,真有公誠之心,剛大之氣,而其前識遠見,灼然於國覆種奴之禍,已深伏於舉世昏偷,苟安無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不布,卒能扶危定傾,克成本原者,余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

可惜,這個支撐一個穿越者展布大計,全心全意除舊布新,興革天下以救國救時的那個總理大臣已經離開了自己。年僅六十一歲。

在老先生在時,朱翊鈞可以隨意揮灑他的創意、奮勇前行而敢於蔑視一切荊棘,——他知道一位負不世出之才,擁有絕人之識,並對自己忠誠不二的頂尖人傑在輔佐自己,他能勸阻自己的冒進、激勵自己的鬥志、原諒自己的自私,擔負起最沉重的政務。只因為,這個偉丈夫欲盡破世人悠悠之習,而措天下於至治!

在這一瞬間,朱翊鈞明白,自己剛穿越來的時候,儘管擁有成年人的靈魂,但在張居正的陪伴下,又重新「長大」了一次。

如今,將自己覆於羽翼之下的老先生已經離去,朱翊鈞從今天起,就要獨立的面對一切苦難與荊棘——歷史早已偏轉到了完全未知的方向,朱翊鈞將成為一個沒有可靠大副的船長,在怒海中搏擊狂風與巨浪!

老先生,朕已經重新長大。

世間,已無張居正。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