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時代之巔》第1298章 跟牛津合作
國營和市場的矛盾是全世界都面臨的很難解決的問題。

國營的社會職能是滿足國家需求、實現國家利益,可這樣的職能未必符合普通人的需求和利益,就會造成雙方的矛盾。

在科技領域,指的就是從學術科研到市場的技術轉化。

陸器在美國工作這麼多年,這次又是剛剛從倫敦附近的三所高校考察回來,對此深有感觸。

美國有700多家聯邦科研機構,比如美國衛生系統的國立衛生研究院、標準與技術局下屬的美國標準與技術研究院、gogo實驗室等等,這些都是國企性質。

只要是國企,就必然帶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資金上的浪費。

對比之下,差距就特別明顯。

美國最頂級的那批高校都是私立的,他們的經費都是來自學費、捐贈、服務……有著明確的市場導向。

市場需要什麼技術,未來的技術方向是什麼,他們就重點攻關那個領域的課題。科研轉化率非常高,矽谷就是背靠著斯坦福、南加州、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等幾所大學的技術支持發展起來的。

可是公立大學和很多國營的科技研究機構就很扯淡了,政府驅動型的科研成果一大堆,卻很難轉化成實際應用,有投入沒產出。

這花的都是納稅人的錢,給白宮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過去二十多年的幾任總統先後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法案,來推動聯邦科研機構的市場化。

效果一般般。

最典型的就是nasa,明明自家的航天技術天下第一,達到了人類的最高水平。可他們很多事想做都做不了,只能把項目外包出去。

如果自己做,那花錢就太多了!

只能外包給民營的公司來做,比如波音、洛馬、spacex。

美國如此,英國就更是這樣了。

比美國還嚴重。

因為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也都是公立的,主要的資金來源就是英國政府。為了解決這個現狀,英國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包括在商務部內設立技術管理部門,允許國家實驗室與企業、大學共同合作與研發,績效考核制度,將技術轉移作為實驗室、科學家、工程師工作的考核指標,設立獎勵制度與分配制度等等。

最重要的就是對科研團隊的獎勵和分配。

其中就以劍橋的enterprise和牛津的最為知名,這是兩家銷售公司,是專門賣技術賣專利的。

科研團隊們把科研成果做出來之後,可以委託給銷售公司,由專業的銷售跟市場對接,完成技術轉讓。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科研人做科研,銷售人做銷售。

梁靜聽後,

就當即斷言:「這套模式比國內好。」

陸器長年在國外,對國內的環境不太了解,「這是主流吧?」

梁靜道:「國內都是教授團隊直接跟市場對接,自己去聯繫企業。那些有市場資源的教授就特別吃香,因為他們更能市場轉化。一些技術實力很強卻缺乏資源的年輕人因為做不到市場轉化,就拿不到項目資金,拿不到項目資金就更做不出項目來吸引關注了,形成惡性循環。」

陸器皺起眉頭,很難理解,「科學家的專長是做科研,讓他們做市場……」

「你這話說的,你不也是科學家嘛。」

周不器笑哈哈,開了句玩笑。

陸器和沈向陽一樣,都是世界最頂級的人工智能科學家。

陸器搖搖頭,「我也不擅長做市場,我做的是企業管理,讓懂市場人來做市場。在科研上,我也隻提供大體方向,連架構都不做了。」

周不器擺擺手,有點武斷地說:「國情不同,國內這邊流行的是『許名不許利,許利不許名』。像醫生、教師、科學家這種崗位,因為利益給的不夠,所以名望就特別高。美名之下,就會把一些崗位神聖化,比如醫生、老師、科學家。尤其是科學家,都恨不得敬如神明了,好像他們什麼都懂似的,既然能當官也能辦企業,既然管學校也能做市場,既然做戰略也能做銷售。」

梁靜這段時間跟清華有密切往來,尤其是那些科研教授們,幾乎天天都要泡在一起,所以她很了解這個現狀,「老闆說的這個……是個大概念,細節其實很簡單。」

「哦?什麼原因?」

「信任。」

「信任?」

「對,就是,嗯……」梁靜猶豫了一下,有點無奈,「就是科研團隊不放心把科研成果授權給第三方公司來銷售,只能自己去賣。」

陸器微微一愣,「為什麼?」

梁靜狐疑地看他一眼。

他以前不是在復旦大學當教授嗎?怎麼會不知道?

周不器輕咳一聲,幫他解釋,「他在國內時,國內還沒有推出允許高校裡的科研成果向民營企業進行轉讓的政策。」

這時,他已經明白梁靜的意思了。

是啊,信任!

誰能保證第三方的銷售公司會一心一意地為科學家的利益著想?

比如清華一個科研團隊開發出了一個人工智能演演算法,很先進。紫微星要出資500萬元買下。去聯繫第三方的銷售公司,這裏就有貓膩了。

第三方公司的負責人,可以通過親戚朋友註冊一個中介公司,然後由中介公司與第三方公司對接,以100萬元的價格買下這個人工智能演演算法。

然後,中介公司再以500萬元的價格與紫微星完成技術轉讓。

通過這波操作,一小部分人就可以通過中介公司賺到400萬元的差價了。真正歸屬到第三方公司的收入只有100萬元,拿出一部分當作運營資金,剩下的錢再按照比例分成給校方和科研團隊……這就嚴重侵害了科研團隊的利益。

果然,梁靜隨後的說法就證實了周不器的猜想,隨後她還說:「工程院的副院長嚴守陽不就是嘛,他以前是大學教授,後來被開除了。」

周不器隱約記得是有一位叫嚴守陽的博士,是今年8月份才入職的,可具體情況並不清楚,「他怎麼了?」

梁靜嘆了口氣,「他今年才31歲,博士畢業一年就是副教授了。開發了一個通訊方面的技術。他年輕嘛,也沒有業內人脈,就委託給學院的院長幫忙市場銷售。被中興以30萬元的價格買走了,他分到了10萬塊錢,挺高興的。後來才打聽到,中興的採購價是226萬。後來扯皮打官司,打了半年,輸了官司,工作也沒了。」

周不器沒覺得奇怪,「缺乏法律意識被坑了,這太正常了。學校沒搞第三方銷售公司,就說明對監督體系沒信心,他還相信這種人情往來。吃一塹長一智吧。」

「算了,不說這個。」沈向陽結束了這個話題,看向陸器,「你在倫敦轉了一圈,覺得哪家合適?」

倫敦、劍橋、牛津三所大學,彼此都是死敵。

就像紫微星跟清華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再想跑北大合作成立研究機構,那就太難了。倫敦科技三高校裡,只能選一家。

陸器道:「我覺得牛津可以,牛津轉讓出的技術成果,以及創立出的技術衍生公司是全歐洲最多的。」

周不器問:「分成呢?」

「這個應該跟國內差不多吧?」陸器眨眨眼,「都是三三三分成,科研團隊分34%,學校分33%,資金方分33%。」

梁靜笑道:「國內的基本上也是這樣。」

資金方分33%,如果是學校出資,收益分成就屬於學校;如果是政府財政出資,收益屬於學校;如果是國家的什麼科研基金出資,收益屬於學校或者科研基金;如果是企業出資,收益就屬於企業了。

就比如紫微星跟清華合作,成立的紫微星-清華集成電路研究中心,總共的啟動資金是15億元。其中,紫微星出資5億元,清華校方出資5億元,政府出資5億元。

三方是按照1:1:1的比例來分享技術產權。

如果技術轉讓賺到錢了,紫微星分到34%,清華分到66%。不過也有例外的附加條款,如果是紫微星要使用研究成果,可以有免費的暫時使用權。

7017k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