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開局暴打唐太宗?》第四百六十六章 惡名也鎮不住貪官!
李默說到這裏,頓時間不由讓尉遲恭嗤之以鼻:「燕王說笑了,六百萬就是六百萬,怎麼可能會花成五百萬,又怎麼可能會花成八百萬乃至一千萬!」

面對燕王的這筆糊塗帳,尉遲恭此刻頓時間反唇相譏,燕王的武力毋庸置疑,政治手段倒也不錯,但是好像不太會數數啊!

對於尉遲恭的突然打岔,李默此刻卻不由一頭黑線:「我說尉遲恭,你不知道的話就閉嘴,沒人把你當啞巴!」

「你!」

尉遲恭頓時氣結,但依舊還是強自反駁道:「不管怎麼樣,我尉遲恭也不認為六百萬能花成五百萬,六百萬還能花成八百萬!」

李默此刻卻是懶得理尉遲恭,看著李世民和杜如晦頗為鄭重的說道:「三道之地,旱災蝗災嚴重至此,這不光光是天災,恐怕還有人禍在其中!」

「此去三道賑災,你若去,必定多生變故,所以本王不可不去,不能不去!」

李默頓時間沉聲說道,這些事情,到底怎麼回事,大家心知肚明就好,李默並不想多說什麼

他的出發點,一是系統任務,二是為國為民,必須要把這兩點站住,才能夠完成他今天的目的!

李世民和杜如晦此刻卻是難得的沒有反駁,尉遲恭雖然想說話,但是卻被秦瓊拉住,微,微搖頭,

對於李世民和杜如晦來說,李默的這個解釋倒勉強算是一個理由,

畢竟燕王實在是沒有道理,摻和到此次三道賑災這潭泥水當中,甚至從某方面來說,燕王的突然入局,對秦王府來說反倒是一件好事兒!

畢竟這給了秦王府更大的緩衝時間和戰略縱深,哪怕是李默賑災失敗,一時之間三道百姓的民怨也發不到秦王這邊來,李世民還有時間再進行收拾,

但如果一開始就是李世民賑災,這三道災情如果能夠振下來的話倒還好,但如果一旦振濟不下來的話,民怨的反撲加上秦王以前的名聲,頓時之間便可能會讓李世民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畢竟有句話怎麼說來著,一個好人做了一件壞事便是萬惡不赦之人,但一個壞人如果突然間做了一件好事,那麼可能便是浪子回頭的開始!

但事實上,一件壞事抵消九十九件好事帶來的影響,一件好事抵消九十九件壞事帶來的影響,這豈不是顯得很可笑嗎?

「我麾下人手不足,六百萬兩不是一個小數字,若是真的按照以往辦法去賑災的話,恐怕這六百萬用到災民身上的能有一半就已經算是不錯了!」

李默毫不避諱的說道,這點倒沒什麼可解釋的,自古以來天下大災,對於百姓來說是受苦受難的開始,

但是對於那些當官者來說,卻是他們中飽私囊,大撈油水的大好機會!

下,可以剋扣當地的賦稅糧餉!

中,可以向那些豪商富戶強捐納稅

上,還能夠向朝廷要賑災銀,而且都是正正堂堂的明目,誰敢質疑?

但是若換作往常,哪裏有這麼多巧立名目的時機?

「燕王所說固然不錯,但此次由燕王出京,以燕王殿下的威名,想必足可震懾那些宵小之輩!」

杜如晦並沒有反駁,反而是順著李默的話說下去,連帶著把李默現如今的威名也誇了一番,

李默現如今名氣的確不小,對李默自己而言是威名,但是對於其他許多當官的來說,李默的威名便是惡名了,

可以想像,三道之地,但凡對此次賑災銀有半點想法的人,如果知道此次三道賑災總官是燕王李默,恐怕還真的會收起那些小心思!

畢竟這位燕王殿下現如今的嫉惡如仇,還有不按規矩辦事兒,恐怕大唐還真沒有不知道的!

面對杜如晦的誇讚,李默倒是不可否置,但是卻也沒有過多樂觀:

「本王雖然略有幾分名聲,能夠震懾住一些宵小之輩,也許此次六百萬賑災銀落在百姓頭上的,能夠有五百萬,但是此次災情嚴重,賑災銀數目巨大,總會有那些膽大包天之人,置朝廷法度於不顧,視黎民百姓於無物,屆時就算本王查出來,恐怕那被貪官所延誤之百姓早已經化成累累白骨,本王又於心何忍!」

李默頓時間長嘆一聲,他的名聲的確能夠鎮住一些人,但是想要把所有人通通都給震住是絕對不可能的!

自古以來,清官如同鳳毛麟角,貪官猶如黃河淤泥數不勝數。

要想憑藉李默現如今的惡名,便能夠鎮住大唐各地的貪官,那是絕對不現實的,甚至就算是李默的名聲在惡十倍,同樣恐怕也無濟於事!

明太祖洪武大帝朱元璋對貪官汙吏的處罰程度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嚴厲了吧?

動輒株連九族,洪武四大案殺了多少人,但凡官員貪汙過六十兩,剝皮充草,種種刑法可謂數不勝數,

洪武年間被這位明太祖朱元璋所誅殺掉的貪官汙吏就有數萬人之多,反腐倡廉的力度可謂空前之大,但是這攔住了天下官員貪汙的心思嗎?

不非但沒有,反而還讓許多官員變得越發的狡猾,送禮行賄的明目變得越來越五花八門,到最後,甚至就連朱元璋一手成立的錦衣衛也不可避免的落進這個大漩渦當中,不可自拔!

想要杜絕貪官汙吏,絕對不是憑藉一個人的惡名,也絕對不是憑一些嚴厲的手段便能夠將其製止的,這其中牽扯的問題很大很多,

甚至即便是在一千四百年之後的藍星世界上,此類事件也是層出不絕,無法制止,因為人心中的慾望是無止境的!

孔子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固然不錯,但是卻難以抵擋俗世中萬丈紅塵,難以抵擋人世間七情六慾!

李默說到這裏,李世民和杜如晦也沉默不語,這件事情,別說是燕王,就算是秦王府去賑災,恐怕也是同樣的效果,

甚至就算是李世民也清晰地知道,他麾下這些文武當中,固然是效忠於他,但是也絕對不可能沒有半點私心,哪怕是像房玄齡這種人,也知道和光同塵這四個字,

像魏徵這般的錚臣,千年難尋,而且就算你找得到第一個,還能夠找得到第二個嗎?如果沒有像燕王秦王這種有魄力擔當的人背後給撐著,魏徵又能如何?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