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從冷宮起步的嫡皇孫》第142章 蜀山5俠
「大唐:從冷宮起步的嫡皇孫()」

翌日,清晨。

城門剛一打開,程伯明和李業成就騎著戰馬離開長安,在幾名千牛衛的護衛下,策馬直奔洛陽。

等他們從洛陽回來,馬蹄鐵就會在大唐軍隊中快速普及。

隨著馬蹄鐵的快速普及,騎兵將會引來一個新時代,戰爭形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上午巳時,將作監。

以將作監大匠閻立德為首的一群人,眾星捧月般將李醫迎進了大殿,每個人都滿眼期待。

客套一番後,李醫從懷裡掏出一個厚厚的信封,鄭重其事地遞給了閻立德。

「閻大匠,這裡有馬蹄鐵的設計圖紙,以及相關技術資料、安裝方法等」

「此外還有工兵鏟、新式犁鏵等物品的設計圖紙,製造工藝,淬火方法等等」

「這些資料都非常珍貴,說價值連城也毫不為過,絕不能泄露」

閻立德伸手接過信封,肅容說道:

「公子儘管放心,將作監絕不會泄露秘密,誰要敢泄密,老夫會讓他好看」

話音未落,其餘人連忙拱手附和。

「諸位都是大唐臣民,這點我相信」

李醫點頭說道,隨即又掏出一個薄點的信封。

「這裡是一種更先進的鍊鋼方法,還有如何製造焦炭、如何改造風箱和煉鐵爐等一整套技術資料!」

「相比第一個信封裡的資料,這些技術資料更加珍貴,保密級別更高」

「您昨天看到的工兵鏟,其所用鋼材就是通過這種新式鍊鋼法煉製出來的」

聽到這話,閻立德的雙眼頓時變得更亮了,如同兩盞探照燈。

昨天那把工兵鏟,給他留下的印象實在太深刻了,簡直可以說是神兵利器。

用來鍛造那把工兵鏟的鋼材,更讓他垂涎三尺。

同時他又滿頭霧水,不明白那種帶著精美花紋的鋼材從何而來,以前別說沒見過,連聽都沒聽過啊!

此時聽說,煉製那種鋼材的方法就在這信封內,他能不為之欣喜若狂嗎?

身為將作監大匠,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種新鍊鋼技術意味著什麼?

他躬身接過這個信封,激動的雙手都在微微顫抖。

「公子放心,誰要敢泄露這種新鍊鋼方法,老夫就算豁出這條老命,也要取他項上人頭!」

「嘶!」

將作監其餘幾人都倒吸一口冷氣,暗自膽寒不已。

李醫微笑著點了點頭。

「我手下的鐵匠稍後會趕來將作監,給大家介紹這種新鍊鋼方法、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新技術」

「這些事情我就不參與了,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幹」

「好的,公子,老夫會安排好這些事情」

閻立德點頭應道,滿眼讚賞之意。

真是隻狡猾的小狐狸,懂得進退之道,而且時刻頭腦清醒,太難得了!

稍頓一下,李醫繼續接著說道:

「今天我來將作監,還有另外一件事,就是繼續改造農具」

「咱們要趕在春耕開始前,打造出更好的農具,提高生產效率,減輕百姓負擔!」

聽到這話,現場眾人都點了點頭。

雖然李醫年齡很小,這裡卻沒有任何人敢小瞧,反而非常尊敬他,視他為千古難得一遇的神童。

自從他加入將作監,給大家帶來了多少震撼、給大家的思想帶來了多少次巨大衝擊,多得都快數不過來了。

接著又聊了一會,李醫就離開正殿,跟隨閻立本去了偏殿。

很快,半個多小時就已過去。

將作監偏殿內,李醫正跟閻立本等人在一起,研究一架耕犁。

除了這架傳統的耕犁,地上還放著很多零件,有犁盤、犁鏟、犁轅、犁床等,擺滿了一地。

將這些物件組裝起來,又是一個全新的直轅犁。

其中那個犁鏟,也就是犁鏵,正是李醫發明的新式犁鏵,帶有犁鏡。

眼前這架直轅犁,李醫他們已研究了不少時間,也做了一些小改進,比如犁鏟的改造。

僅僅這一個改變,就將耕地效率提高了不少,也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人力和畜力。

對於這個結果,閻立本他們都很滿意,且沾沾自喜,恨不能立刻去向閆立德邀功!

但是,李醫卻不滿意這個結果。

他繞著這架完好的直轅犁和零部件轉了幾圈,隨即陷入了沉思。

三五分鐘後,他才清醒過來。

「這架耕犁我看著始終有些彆扭,感覺設計不是很合理、也不美觀,更重要是不利於發力」

「而且架子太大,再加上固定的犁盤,不利於在小塊田地裡使用」

閻立本他們都愣了一下,隨即點了點頭。

這些問題顯而易見,不容否認。

但怎麼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卻毫無頭緒。

這種耕犁已使用了幾百年,期間做了無數次改進,才發展到現在的模樣。

再想做任何一點改動,使其變得更有效率,都非常困難!

往犁鏟上加犁鏡,已經是革命性的改造了,足以載入史冊!

就這,醫公子居然還不滿足,還要繼續改造!

不知道他還有什麼天才的想法,來改造這種耕犁?

想到這裡,幾位農學家和木匠都看向了李醫。

而此時的李醫,卻再次陷入了沉默。

不過這次沉默的時間很短。

緊接著,他就提出了修改意見。

「如果把這種直轅和長轅改為曲轅、短轅,是不是就能讓耕犁變得更小巧、也更輕一點?」

「而且曲轅更利於人或牲畜發力,流線型的外形也更加美觀」

「事實上,曲轅犁在《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不知為何沒有普及!」

「再就是犁盤,現在的犁盤固定在直轅上,拉著耕犁的牲畜轉彎和調頭都很費勁」

「是不是可以想辦法讓犁盤自由轉動?這樣一來,耕犁調頭和轉彎就會變得很靈活!」

隨著他這番話,閻立本他們的雙眼頓時變得越來越亮,也越來越興奮了。

沒等他話音落下,一位四十多歲的木匠就接茬說道:

「公子說的沒錯,如果將耕犁從直轅改成曲轅,的確能讓犁架變得更小、更美觀!」

「而且犁盤自由轉動,則會讓耕犁變得更加靈活,非常值得嘗試一下!」

另外兩位木匠也點頭附和,閻立本和三位農學家也點了點頭。

李醫看了看這些傢夥,隨即微笑著點頭說道:

「既然這樣,那咱們就動手吧,製造一架曲轅犁出來,看看是不是更好用」

「曲轅犁的設計圖由我來畫,製造則由你們負責,大家通力合作,看能不能打造出更好的耕犁!」

「如果僥倖成功了,這架全新的曲轅犁必定會青史留名,大家也都一樣!」

話音未落,閻立本他們的眼珠子瞬間就紅了!

青史留名啊,想想就能讓人瘋狂!

……

下午,躬耕之地。

所謂躬耕之地,是皇宮內的一片田地,只有一畝大小。

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片田地,是為了表現皇帝躬耕的親民姿態。

每年春耕開始,皇帝都會帶領后宮嬪妃、以及眾多皇子皇孫及公主們,在這裡耕作一番,展示皇家躬耕親民的形象。

當然,這些都只是作秀,是為了展示皇帝對農耕的重視。

此時,兩頭健壯的公牛正拉著兩架耕犁在這裡耕地。

這兩架耕犁並不相同,一架是傳統的直轅犁,另一架是剛剛製作出來的曲轅犁。

從外形上看,直轅犁傻大笨粗,曲轅犁則靈巧輕便,區別非常明顯。

兩架耕犁的耕地效率也大不相同。

拉著直轅犁的那頭公牛顯得非常吃力,耕地速度很慢,操控者同樣很吃力。

而拉著曲轅犁的公牛,相對輕鬆許多,掌控者也很省力。

其耕地效率比直轅犁高一倍以上,優勢很大!

就這,還是在操控者不熟悉曲轅犁、耕作斷斷續續的情況下取得的結果。

如果操控者熟練掌握使用曲轅犁耕地的技巧,耕作效率肯定還會更高。

在這片躬耕之地四周,早已圍滿看熱鬧的人。

其中包括李世民、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以及民部尚書等人,還有眾多民部官員。

看著不斷犁開泥土的那架曲轅犁,所有人都異常激動。

尤其李世民和民部尚書,更是激動的面孔通紅。

而一手創造出曲轅犁的李醫,則在現場進行解說,向大家介紹這種新式耕犁。

「皇爺爺,曲轅犁的優點在於小巧靈便、富有機動性,便於深耕,利於調頭和轉彎」

「由於增加了犁評和犁建,以及犁鏡,使得曲轅犁的耕作效率更高,便於進行精耕細作,……」

隨著李醫的介紹,李世民他們對曲轅犁的了解在迅速加深。

興之所至,李世民和民部尚書還親自下場,相繼扶著曲轅犁耕作了一會。

一番親身體驗之後,讓他們對曲轅犁更是讚不絕口。

李醫自然收穫了如潮的稱讚,每個人都不吝溢美之詞。

沒一會功夫,曲轅犁就已演示完畢。

接下來,被李醫改造過的耬車、以及鐵鍬等新式農具,一一登場亮相,被悉數展示了一遍。

耗費了大半個時辰,所有新農具方才展示完畢。

身處現場的每一個人,都深受震撼,也激動不已。

李世民更是激動的面孔通紅。

身為大唐皇帝,他當然知道這些新農具意味著什麼、又能帶來什麼。

它們意味著更高的農業生產效率、意味著農業大發展、糧食總產量迅速提高、人口快速增長等等,好處無數。

而發明和改造這些新農具的,又是自己的嫡長孫。

這件事一經傳出,必定能大大加強自己的統治、提高自己和皇室的威望、讓李家的江山固若金湯。

想到這裡,李世民一把就將李醫攬入了懷中。

「好小子,這些可是造福蒼生的偉大發明,做的太好了」

「皇爺爺得好好感謝你小子、全天下所有人都應該感謝你這小傢夥」

話音未落,旁邊的長孫無忌也讚賞地點頭說道:

「醫兒,曲轅犁的發明實在太重要了,絕對能讓你小子名留青史」

說著,他就伸手輕輕拍了拍李醫的肩膀。

要是擱在以往,他或許會拍李醫的腦袋,以示疼愛和讚賞。

但自從春節過後,他卻再也不拍李醫的腦袋了,而是改拍肩膀和手臂等位置。

非但是他,宮裡的韋貴妃和楊妃她們、宮外的李靖和程咬金等人,以及眾多勛貴長輩等等。

所有人對待李醫的態度,都發生了微妙的改變,言語間都多了幾分尊重、甚至是小心。

現在還敢拍李醫腦袋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李世民,另一個就是兕子。

就連走得很近的新興公主,也不再拍他的腦袋了,更別說其他皇子皇孫和公主們。

僅僅幾個月,他在所有人心目中的地位已發生巨大改變,變得極具分量!

李承乾被廢造成的巨大影響,已被他用一個個匪夷所思的奇跡,硬生生地給消除了!

在所有人心目中、尤其在天下百姓心中。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醫公子,根本沒人再提他是李承乾的兒子這回事,人們好像都忘了這一點!

被李世民狠狠誇讚一番之後,李醫方才得以脫身。

緊接著,他就躬身說道:

「春耕在即,孫兒懇請皇爺爺將這些新農具迅速推行天下,讓百姓在春耕時能用到這些新農具」

「孫兒的大唐百貨搞了個以舊換新活動,鼓勵百姓用舊農具來換更好的新農具,加快新農具的普及」

李世民看了他幾眼,然後微笑著點頭說道:

「這種事情不用你小子操心,皇爺爺回頭就命人將這些新農具的圖紙快馬送往各地,以最快速度推廣這些新農具」

「你小子弄的這個以舊換新活動是怎麼回事,說來聽聽,是怎麼個章程?」

「好的,皇爺爺」

李醫點頭應了一聲,隨即開始介紹以舊換新活動。

聽著介紹,大家的眼睛都為之一亮。

等他介紹完畢,民部尚書迫不及待地說道:

「陛下,醫公子提出的這個以舊換新活動,應該是當下迅速普及新農具的最好辦法」

「很多百姓家裡並不富裕,有舊農具的情況下,讓他們再購置一套新農具,絕大部分人肯定捨不得」

「如果能以舊換新,他們就沒有這種顧慮了,必定非常踴躍,新農具也能以最快速度普及開來!」

李世民稍作沉吟,方才點頭說道:

「這的確是個好辦法,就照此辦理,力爭以最快速度將這些新農具推廣開來,提高生產效率、減輕百姓負擔!」

「遵旨,陛下聖明」

民部尚書拱手說道,其餘人也紛紛出聲附和。

正說話間,李治帶著於志寧和許敬宗也趕到了這裡。

遠遠看著這和諧的一幕、看著春風得意的李醫,他們幾人的臉色都為之一變。

但他們的表情轉眼就恢復正常,繼續向躬耕之地走去。

……

翌日,上午。

李醫坐著馬車剛出永安門,一眼就看到了李德獎。

這位蜀山劍俠獨自一人,牽著馬站在永安門對面的街道上,腰懸長劍、衣袂飄飄,頗有幾分江湖豪俠的感覺。

看到這位,李醫頗有點意外。

此時,李德獎也已看到馬車,隨即向這邊走來。

等他來到近前,李醫立刻好奇地問道:

「見過世叔,不知世叔為何會在這裡?」

「見過公子」

李德獎拱手行了個禮,這才開始解釋緣由。

「業成那小子不是去洛陽了嗎,還沒有回來,所以我過來保護公子」

「勞世叔掛念,折煞小侄了!」

「還有一件事,我的幾位師兄和師姐已抵達長安,公子是否需要見見他們?」

「蜀山四俠已經抵達長安?哪小侄一定要見見,請他們來大唐公司總部吧,這次見面不宜公開!」

「好的,公子,送公子到大唐公司後,我就去帶幾位師兄和師姐過來」

「世叔現在就可以去,不用擔心小侄的安全,這裡是長安,沒人能傷害到我!」

李醫自信地微笑著說道。

聽到這話,李德獎不禁愣了一下。

但他轉眼就清醒過來。

「這倒也是,公子自身武藝高明,還有幾名侍衛保護,的確沒人能威脅公子的安全」

「既然這樣,那我就去請幾位師兄和師姐了」

說完,他就拱手告辭,騎馬直奔崇仁坊而去。

李醫則坐著馬車去了公司總部。

轉眼的功夫,半個小時就已過去。

「踏踏踏」

伴隨著一陣清脆的馬蹄聲,五匹駿馬小跑著來到了大唐公司門口。

策馬而來的這五位,正是江湖上大名鼎鼎的蜀山五俠。

來到門口,他們五人立刻翻身下馬,然後把馬拴在門口,在門房的帶領下走進了大唐公司總部。

蜀山五俠四男一女,每個人都腰懸長劍,身穿道袍,眼中精光閃爍,看上去身手俱都不弱。

居中那位身穿英姿颯爽的女劍客,尤為引人注目。

他們幾人剛一走進院子,瞬間就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過去。

好在有門房引領、其中一些人也見過李德獎,所以才沒有感到緊張。

否則的話,這麼五個身穿道袍的江湖劍客突然走進大院,必定會引起一陣混亂。

在門房的帶領下,蜀山五俠徑直走進了後院。

剛進後院,他們就看到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正站在前方小院門口的台階上,面帶微笑看著他們。

在這個孩子左右兩邊,各站著一個腰懸橫刀的千牛衛,側後方站著一個中年太監。

「不用問,這就是名滿天下、驚才絕艷的醫公子」

蜀山五俠的另外四人暗自忖道,都好奇地打量著李醫。

轉眼之前,他們已來到近前。

李德獎先是向李醫見禮,隨即就開始介紹蜀山五俠的另外四人。

「見過公子,這幾位就是我的師兄和師姐,剛從蜀地趕來長安!」

「這位是大師兄穆逢春,江湖人稱春木劍」

「這位是二師姐寧婉兒,江湖人稱烈火劍」

「這位是三師兄武守城,江湖人稱玄土劍」

「這位是四師兄柳逸臣,江湖人稱流水劍」

在李德獎介紹的同時,這幾位江湖豪俠也紛紛拱手見禮。

「貧道見過公子,醫公子名滿天下,今日得見,吾等甚感榮幸!」

話雖這麼說,穆逢春他們眼中卻流露出幾分清高和孤傲。

這也難怪,他們都是名傳天下的俠客、他們師父更是大名鼎鼎的岐暉,一位傳奇般的人物。

岐暉住持的樓觀道,是早期道教派別,在隋唐兩朝盛極一時,對皇室通道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據傳說,早在隋煬帝親征遼東時,岐暉就預言,天道將改。

而且他還告訴座下弟子,『當有老君子孫治世,此後吾教大興』

果不其然!

僅僅數年後,隋朝就開始大亂,天下烽煙四起。

而從太原起兵,最終奪了天下的李淵,正是所謂的『老君子孫』。

在李淵逐鹿天下的過程中,岐暉的樓觀道始終大力支持,不但貢獻了大量錢糧,還各種為李淵祈福正名,營造聲勢。

李淵建立大唐後,也投桃報李,給了岐暉和樓觀道極高的地位。

樓觀道被命名為『宗聖觀』,供奉著老子的牌位,李唐皇室時不時就會去拜祭一番。

岐暉經常奉詔入朝,主持齋醮,為國祈福,在朝野聲望極高。

有這樣一位神仙般的師父,再加上自身實力超群,蜀山五俠的眼界和心氣自然很高。

若非李醫是當今皇帝的嫡長孫,還真不一定能請這幾位出山相助。

等李德獎介紹完畢,李醫立刻微笑著拱手說道:

「小子李醫,見過蜀山五俠,歡迎各位來長安、來到大唐公司!」

「久聞蜀山五俠大名,卻從未謀面,今日終於得償所願,不勝榮幸!」

聽到這番話,穆逢春和寧婉兒他們都愣了一下。

這真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嗎?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