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234章 總管靈州——李大亮
李大亮,字大亮,京兆涇陽人,祖籍隴西狄道,隋唐時期大臣,隋朝朔州總管李充節之子。出身隴西李氏武陽房,文武雙全,早年跟隨隋將龐玉,擔任行軍兵曹,抵抗瓦崗起義軍,兵敗被俘,得到張弼釋放。歸順唐國公李淵,授士門縣令,發展生產,勸降胡人,授金州司馬。平定王世充有功,遷安州刺史,從平輔公祏反叛,遷越州都督。唐太宗即位,出任交州都督、檢校太府卿,遷涼州刺史,安撫西北道的突厥降眾。跟隨名將李靖大破吐谷渾,拜右衛大將軍,襲封武陽縣公,擔任靈州道行軍總管,率軍擊敗薛延陀。唐太宗征討遼東和高麗時,協助宰相房玄齡留守長安,去世時年五十九歲,獲贈兵部尚書、秦州都督,謚號為懿,陪葬於昭陵。

李大亮,從小就具有文武才略,隋朝末年,李大亮在龐玉的行營任兵曹。當瓦崗軍李密進攻東都時,龐玉的軍隊被李密軍打敗,包括李大亮在內許多人被俘虜,李密的大將張弼見到李大亮「異之」,於是,張弼把與李大亮一起俘獲的一百多人全部就地斬殺,而唯獨留下李大亮不殺,在與李大亮長談之後,兩人成為至交,留在幕下。

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進佔長安,李大亮投奔唐朝,唐高祖授他為土門縣令。當時,正趕上當地鬧飢荒,縣境出現許多盜賊,作為縣令的李大亮對逃荒的老百姓,「招亡散,撫貧瘠」,甚至賣了自己乘坐的馬,幫助百姓,勸大家墾田,當年該縣糧食果然豐收,他又出擊平息了盜賊,秦王李世民到北境巡視時,下書獎勞,賜馬五乘,帛五十段。

後來,突厥又來進犯,李大亮考慮自己一個小小的縣城沒有力量相拒,大膽地單騎出城赴敵營,說服其豪帥,突厥兵感服,李大亮又殺掉自己的馬與之宴樂,自己徒步返回土門,前後降者千餘人,縣境以清,唐高祖特別高興,升任李大亮為金州總管府司馬。後又奉命出兵荊襄一帶,當時,割據勢力王世充派其兄之子王弘烈佔據襄陽,唐高祖下詔李大亮前去安撫樊、鄧。李大亮率軍進擊,下十餘城,高祖下書安勉,升李大亮為安州刺史。在出使廣州巴東至九江時,遇上輔公祏反叛,李大亮設計生擒其將張善安,又被升為越州都督,在越州,曾寫書百卷,調任後,他都留給越州都督。

唐太宗任命李大亮為交州都督,封他為武陽縣男,後召回京城封為太府卿。之後,又任命其為涼州都督,在任期間,李大亮以惠政聞。有一次,太宗派遣台使者去涼州,看見李大亮有一隻名鷹,這位台使就讓他獻給皇帝。李大亮秘密向唐太宗奏道:「陛下謝絕打獵已經很久了,而使者要獵鷹,如果是您的意思,我照辦;如果是使者擅自要求,我認為是使者不稱職。」唐太宗回書稱讚李大亮:「有臣子如此,朕還有什麼憂慮的呢?」於是賜胡酒一瓶,並賜荀悅《漢記》一部。

東突厥被攻滅,唐太宗就想安撫各地的胡人,投降的各部,每人賜一領袍、五匹帛,首領授予將軍、中郎將官職,位列五品官職的有百人。又把投降的胡人安置在黃河以南。太宗下令任命大亮為西北道安撫大使,出使安撫大度設、拓設、泥熟特勒及七姓種落未歸附的部族,在磧口準備好糧食救濟他們度過飢荒。李大亮上書說:「我聽說想安撫遠方的人一定要從安撫近旁的人開始。中原是天下這棵大樹的根,各地的胡人是枝葉。損害根本,優待枝葉,來求得國家安定,從來沒有過這種情況。我認為那些自願請求歸附的部族,應該牽製利用他們,讓他們留守塞外,敬畏您的威望,感懷您的恩德,永遠做守衛國家的邊臣。黃河以西的大片地區,多年來被胡人困擾,州縣蕭條,加上因為隋末的動亂,財力損耗得厲害。臣的愚見是停下安撫未歸附的部族的工作,減少勞役,使邊地的百姓能從事農業生產,這才是有利於國家的事。」太宗接受了他的建議。

李大亮被任命為劍南道巡省大使,吐谷渾侵犯涼州,唐太宗命尚書右僕射李靖為西海道大總管,統帥涼州都督李大亮等五位行軍總管,各率軍出擊吐谷渾。李大亮與李靖都出北路,「涉青海,觀河源」,與吐谷渾戰於蜀渾山,大敗吐谷渾,俘獲其名王二十人,斬殺數千,並獲雜畜二十萬,其首領伏允逃走,其妻被唐軍俘虜。吐谷渾的侵擾被平息,另以該部慕容順為西平郡王。但是,唐太宗怕慕容順不能服眾,於是,還派李大亮率數千兵為之聲援,此次戰爭之後,李大亮被晉爵為武陽縣公,檢校右衛大將軍。

北方的薛延陀以同羅、仆骨、回紇、靺鞨二十萬之眾,渡過大漠,屯兵白道川,大舉南下。唐太宗任命營州都督張儉統所部壓薛延陀東境,任命兵部尚書李勣為朔州道行軍總管統兵六萬、騎千二百,屯羽方,任命右衛大將軍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統兵四萬、騎五千,屯靈武,分道以禦薛延陀。

晉王李治被立為皇太子,李大亮兼任太子右衛率、工部尚書,身兼三職,宿衛兩宮。每次到李大亮值勤時,常常不脫衣帽只是坐著打盹,太宗慰勞他時說:「有你在,我能睡個安穩覺。」因為張弼曾經讓他免去一死,到他顯貴時,總想著如何報答張弼。當時張弼擔任將作丞,躲避不見大亮,大亮找不到張弼,有一天,大亮在路上認出了張弼,就拉著張弼哭起來。把自家的財產全都推讓給張弼,張弼拒不接受,大亮就對太宗說:「臣能夠侍奉陛下您,全是張弼的力量啊,我願意把自己的官職爵位全讓給張弼。」唐太宗因此升任張弼為中郎將、代州都督,世人都稱讚大亮能知恩圖報,而且讚揚張弼能夠不誇耀自己。

唐太宗禦駕到洛陽時,下詔李大亮為房玄齡副手,房玄齡對李大亮非常稱讚,他對太宗說:「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氣節,可以將大事託付給他。」這一年,唐太宗正準備征高麗,李大亮患病,唐太宗前往探視,親自給李大亮藥物,十分關懷。臨終前,李大亮還上表給唐太宗,苦諫唐太宗不要再進行遠征高句麗的戰爭了,希望他重點把「京師宗廟所在」的關中經營好,但是唐太宗沒有採納。

李大亮不久就去世了,終年五十九歲,為他穿衣入棺時,家裏拿不出珠玉給他含在嘴裏,只能在棺中放了五斛米、三十端布,太宗悲痛大哭,賜予謚號為懿,並賜他在昭陵陪葬。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