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288章 託孤輔臣——褚遂良
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錢唐人,唐朝宰相、政治家、書法家,弘文館學士褚亮之子。出身河南褚氏,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期,追隨西秦霸王薛舉,擔任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後,得到唐太宗重用,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累遷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聯合司空長孫無忌同受遺詔輔政;唐高宗繼位,升任右僕射,冊封河南郡公,歷任同州刺史、吏部尚書,累遷右僕射,參知政事,反對冊立武則天為後,貶為潭州都督;武後掌權後,遷桂州都督,再貶愛州刺史,去世時年六十四歲。

褚遂良,出身於名門貴族,父親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騎常侍一職,與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為好友。褚亮因與楊玄感有交情,故在楊玄感起事被鎮壓後左遷為西海郡司戶,薛舉稱帝,褚亮被任命為黃門侍郎,褚遂良則做了薛舉的通事舍人,掌管詔命及呈奏案章。

李淵建立唐王朝,其後派遣李世民平定西涼割據勢力,卻被薛舉擊敗,薛舉在東征長安途中病死,其子薛仁杲繼位。李世民包圍了薛仁杲駐紮在涇州的營寨,薛仁杲投降,被押往長安處決,而他手下的人被收編在李世民的麾下,褚遂良就這樣入仕李唐王朝,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起初,褚遂良在秦王李世民那裏做鎧曹參軍,李世民對褚遂良懷有好感。唐高祖命李世民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並且允許他在洛陽開府——天策府。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學館,其中有十八名學士在做他的國事顧問,褚遂良的父親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員,主管文學。在這樣的環境中,褚遂良的學識與日俱進,尤其是書藝,在歐陽詢與虞世南的指導下,更是出類拔萃,且具備了歐、虞二人所不具備的政治地位與社會名望,弘文館的日常事務,就是由褚遂良來管理的,人們稱他作「館主」。

唐太宗下詔在隋末戰亂時期的戰場修建廟宇,以紀念功業,為死難戰士祈福,其中在戰勝宋金剛的晉州建立慈雲寺,由褚遂良書碑。褚遂良出任起居郎,專門記載皇帝的一言一行,虞世南逝世,魏徵將褚遂良推薦給李世民,太宗命他為「侍書」。李世民曾廣泛收集王羲之的法帖,褚遂良可以鑒別出王羲之書法的真偽,使得沒有人再敢將贗品送來邀功,褚遂良勸諫太宗暫停封禪,李世民每有大事,幾乎都要向褚遂良諮詢。

太子李承乾以謀害魏王李泰之罪被廢,太宗欲立李泰,而褚遂良與國舅長孫無忌則極力說服太宗,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皇太子。褚遂良以黃門侍郎的身份,開始參預朝政決策,隨後被皇帝派往全國各地,巡察四方,直接可以黜陟官吏。

高句麗大臣淵蓋蘇文殺死了唐朝所冊封的國王高建武,唐太宗想以此為借口親自去征討高句麗,此事遭到了褚遂良的反對,但是太宗沒有採納。後來,淵蓋蘇文派人進貢白金,褚遂良引用臧哀伯諫納郜鼎的故事來進諫,太宗遂拒絕領受白金,將高句麗使者下獄,唐太宗遠征高句麗,無功而返,驗證了褚遂良的話是正確的。

褚遂良的父親褚亮去世,他不得不暫時回鄉守孝,後被起用為黃門侍郎,中書令,成為繼魏徵之後,與劉洎、岑文本、馬周、長孫無忌一樣,在唐代政壇上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在彌留之際,將長孫無忌與褚遂良召入臥室,對二人說:「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托諸葛,朕之後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對太子李治說:「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國家之事,我就放心了。」於是命令褚遂良起草詔書。

李治繼皇帝位,封褚遂良為河南縣公,次年,又升為河南郡公,後借故把他貶為同州刺史。三年後,高宗又把他召回身邊,征拜為吏部尚書,同時監修國史,加光祿大夫,又兼為太子賓客,又升為尚書右僕射,執掌朝政大權,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頂峰。

在是否立武昭儀為皇后的鬥爭中,褚遂良與長孫無忌強烈反對任何廢黜王皇后的企圖,高宗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尚書左僕射於志寧以及褚遂良,進官商議廢後立後之事。褚遂良發了一通議論,給皇帝潑了一瓢冷水,而他的那種不要命的態度——將官笏放在台階上,同時也把官帽摘下,叩頭以致於流血——更使皇帝大為惱火,讓士兵把他強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後邊的武氏則恨不得立刻將他處死,在關鍵的時候,善於迎合旨意的李勣卻說了一句話:「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這一來既改變了唐王朝的命運,也將褚遂良等人推入了悲劇的深淵。

武氏被冊封為皇后,褚遂良也被武皇后趕出朝廷,褚遂良調到離京師極遠的桂州去任都督。武則天則與許敬宗、李義府一起,誣告中書令來濟、門下侍中韓瑗與在廣西的褚遂良共謀反叛。晚年的褚遂良又一次被貶——這一次是被貶到更遠的愛州,褚遂良在絕望之中,上了一封陳情書給高宗,訴說自己曾長期為高祖與太宗效勞,最堅決地支持高宗繼位等等,結果仍是無濟於事。

禇遂良在愛州帶著遺憾離世,享年六十三歲,在他死後,武則天等人還沒有放過他,一方面把他的官爵削掉,另一方面把他的子孫後代也流放到愛州。神龍政變後恢復官爵,後追贈謚號「文忠」,配享高宗廟庭;唐德宗時追贈太尉;唐懿宗時經安南觀察使高駢奏請,將褚遂良在愛州的墳墓及後裔歸葬於陽翟。

褚遂良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