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301章 師從玄奘——窺基
窺基,京兆雍州長安人,唐代著名高僧,唯識宗創始人。俗姓尉遲,字洪道,又稱靈基、乘基、大乘基、基師,或單稱基,法名「窺基」,被尊稱為「慈恩法師」。貌魁偉,稟性聰慧,十七歲出家,奉敕為玄奘弟子,入弘福寺,後移住大慈恩寺,從玄奘習梵文及佛教經論。初拒玄奘之命而不斷世欲,行駕三車相隨,前車載經論,中車自乘,後車載家妓、女僕、食饌,遂有「三車法師」之稱。

窺基,出身將門,少習儒經,善於屬文,母親裴氏因夢見掌中有月輪吞下而懷孕,據說窺基呱呱墜地時,紅光滿室,全家人都很驚喜,唯有他父親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將來會面臨怎樣的人生道路。九歲喪母,平時常感孤單,漸疏浮俗,早有出家志向。二十五歲參與譯經,玄奘譯唯識論時,窺基與神昉、嘉尚、普光三師共同檢文、纂義,以議不合,玄奘乃遣出三人而獨留窺基,遂參糅十大論師之釋論而成一本,即成唯識論。

玄奘又為窺基闡說陳那之因明正理門論及瑜伽師地論等,故窺基通達因明之學與五性之宗法。玄奘主譯辯中邊論、辯中邊論頌、二十唯識論、異部宗輪論、阿毗達磨界身足論,皆由窺基筆受,除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外,皆作述記。後遊太行、五台山,宣講大法,及返慈恩寺傳授玄奘之正義,著述甚多,時稱百本疏主,或百本論師,而以唯識論為宗,故又稱「唯識法師」。

玄奘遊印歸來,回到長安,從事於傳譯事業,並很注意物色、培養傳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窺基,見其眉目秀朗,舉止大方,便有意度他為弟子,親自去和他的父親商量,得其允許。但因為窺基出身貴族,出家須經手續,十七歲時才正式舍家受度為玄奘弟子。先住弘福寺,隨玄奘遷入大慈恩寺,有朝命度窺基為大僧,並應選學習五印語文,這時他年二十三歲。

玄奘在印度,將著名的十大家的註釋都搜集了回來,開始翻譯時,擬將十家註釋各別分譯。但不久,窺基就向玄奘建議:將十家的註釋糅合起來,成為一部,作出定解,以免後人無所適從。玄奘同意他的建議。窺基自己說這一部譯典是「商榷華梵,甄權重輕,陶甄諸義之差,有葉一師之製」。對於十家疏義,採取了護法的註釋為主,加以抉擇組織。這種糅譯的體裁是窺基獨創的,他在《唯識樞要序》裏說:「雖複本出五天,然彼無茲糅釋,直爾十師之別作,鳩集尤難,況更摭此幽文,誠為未有」。可見他對於本論的譯成,是有創造性的貢獻的。《唯識二十論》,原有後魏瞿曇般若流支和陳真諦的兩種譯本。窺基《唯識二十論述記自序》說:「今我和上三藏法師玄奘佼諸梵本,睹先再譯,知其不閑奧理,難具陳述……基受旨執筆……刪整增訛,綴補紕闕,既睹新本,方類世親」。這段話是他對於佛典新、舊譯本優劣的總評,也說明了新譯是從那些方面來校正舊譯的。

玄奘在譯經期間每「黃昏二時講新經論」,「譯僚僧伍競造文疏,筆記玄章並行於世」;玄奘在印度所學的微言大義,就通過這種方式流傳。窺基隨侍受業,多聞第一,他又是當時造疏最多的一人,稱為百部疏主。他的註疏,很多是在玄奘親自指導之下寫成的,如《成唯識論述記自序》說:「凡茲纂敘,備受指麾」。《唯識二十論述記自序》說:「我師不以庸愚,命旌厥趣,隨翻受旨,編頭述記」。他在撰述中遇有疑難,隨時向玄奘請示,惜《二十論》疏尚未完成,玄奘就去世了。一部分著作是在玄奘去世後才著手寫的,如《雜集述記·歸敬頌》說:「微言鹹絕杳無依,隨昔所聞今述記」。這些述記,大體上包羅了玄奘學說的主要內容。共四十三種,計現存三十一種。其所註疏的經典,除《金剛般若》、《法華》、《彌陀》、《彌勒》、《勝鬘》等經外,其餘所釋諸經論本文,都用玄奘譯本。

窺基的著作,善於提綱挈領,建立體系,如《法苑義林章》七卷,把瑜伽一本十支和各宗不同的法義都歸納起來,抉擇貫通,細至一字之微,也有專章分析,如《法華為為章》把《法華經》中所有「為」字歸納起來,得出平聲「為」有九訓,去聲「為」有三訓,表現出他所提出的「示紀綱之旨,陳幽隱之宗」的特徵。他不但通達聲明,並且精熟因明,「大善三支,縱橫立破」,他的著述內也常常表現運用因明以立說的傾向。要了解玄奘的學說,現在所可依據的,最主要的就是窺基這些著作。

玄奘去印之前,曾在國內到洛陽、長安、成都等處參訪研求,對《攝論》、《雜心》、《成實》、《俱舍》都深有造詣,覺得好多問題還不能解決,才發願往印度求法,以極大的努力,他回國以後所譯《般若》、《瑜伽》、《婆沙》、《俱舍》、《雜集》、《因明》等重要教典,包羅很廣。其學說要點折中於總賅三乘教學的《瑜伽師地論》,而以之貫通一切,這是依據部派佛教、大乘中觀學說的發展而得出來的結論。

玄奘在印度就學於那爛陀寺戒賢三藏,對繼續發揚龍樹、提婆學說的無著、世親,及其後繼者陳那、護法之學,均親所稟受,回國以授門下,各有專弘。窺基組織師說,廣製諸疏,加以發揚,對於法相唯識之學,尤其精闢獨到。玄奘逝世後,學人多認窺基為玄奘的繼承者,講習取為準據,成為奘門的權威,為國內外同所景仰,後遂成為慈恩一宗。

從此,他一直跟著玄奘參加慈恩、西明、玉華等的譯場,隨從受業。玄奘在玉華宮譯場逝世,譯經事業中止,窺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專事撰述。以後曾有一段時間,在他的祖籍附近遊歷,沿途仍講經造疏,從事弘化,他還曾在五台山造玉石文殊像,寫金字《般若經》。窺基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年五十一歲,葬於樊村北渠,靠近玄奘塋隴。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