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238章 東突厥可汗——阿史那·咄苾
阿史那·咄苾,即頡利可汗,突厥族,東突厥可汗,啟民可汗的兒子。最初擔任莫賀咄設,牙廷設在五原郡之北。繼任頡利可汗,迎娶後母隋朝義成公主為妻,秉承父兄基業,兵馬強盛,阻撓唐朝統一,連年侵略邊地,殺掠官民,劫奪財物。唐太宗即位後,突厥兵臨渭水,雙方實現便橋之盟,索要重金財寶,方肯退還。受到名將李靖、李績、薛延陀可汗夷男的夾攻,頡利兵敗敗於陰山,押送進入長安,授右衛大將軍。頡利可汗去世,時年五十六,獲贈歸義郡王,謚號為荒,安葬於灞水的東面。

咄苾,最初擔任莫賀咄設,牙廷設在五原郡之北。李淵起兵反隋,當時割據勢力薛舉佔據隴西,派遣將領宗羅睺攻陷平涼郡,北與咄苾聯合。唐高祖對此深感不安,派遣光祿卿宇文歆以財物賄賂咄苾,並勸他和薛舉斷絕關係。隋朝的五原太守張長遜,在隋亂時將他所屬的五城都依附突厥,宇文歆勸說咄苾歸還五原之地,咄苾聽從他的建議,遣突厥軍隊以及張長遜的全部人馬來與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軍相合。李建成建議廢除豐州,並割讓榆中之地給突厥,處羅可汗之子鬱射設將他所轄一萬帳人處河之南,以靈州作為要塞。

處羅可汗因病去世,他的妻子義成公主因其子奧射設見識淺陋,不立他為可汗而立咄苾,號頡利可汗。頡利可汗繼位後,依照突厥習俗續娶曾是其後母、嫂子的義成公主為妻,並以兄長始畢可汗之子什缽苾為突利可汗,仍居突厥東部。義成公主是隋朝宗室楊諧之女,其弟楊善經亦依附突厥,與王世充的使者王文素共同勸說頡利可汗:「過去啟民可汗兄弟爭國,依賴隋朝得以複位,子孫有國。現在的天子不是隋文帝的後代,應該扶立隋王楊政道以報答隋朝的厚恩。」頡利可汗聽從,所以每年都來侵擾唐朝。頡利可汗倚仗父兄的餘蔭,兵強馬多,十分驕橫,輕視唐朝,書信中用詞傲慢,求請無厭。唐高祖因天下初定,所以委曲求全,多多賜與,然而不能使其滿足。

頡利可汗率領一萬多名騎兵聯合馬邑苑君璋所率領的六千兵力共同攻打雁門,定襄王李大恩將其擊退。頡利可汗捉住唐朝使者漢陽公蘇瑰、太常卿鄭元璹、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唐高祖也扣留突厥相當數量的使者。頡利可汗由此再次入侵代州,打敗行軍總管王孝基,略取河東,侵犯原州,穿越延州要塞,諸將與之戰,不能有所俘。

頡利可汗送還長孫順德等人請和,獻魚膠為禮,說是用來黏固兩國的和好,唐高祖放還他們的使者特勒熱寒等人,並且賜與厚賞。李大恩上奏說:「突厥飢荒,可奪取馬邑。」唐高祖詔命李大恩與殿中少監獨孤晟,率軍共同討伐苑君璋。獨孤晟誤期,李大恩不敢進軍,屯兵新城,頡利可汗親自帶領數萬騎兵與劉黑闥聯合包圍新城。李大恩戰死,士兵陣亡數千,頡利可汗等人繼而進擊忻州,但被唐朝左武衛大將軍李高遷打敗。

劉黑闥用突厥一萬人馬騷擾山東,踐踏定州,頡利可汗打得不順心,又率領十五萬人馬進入雁門,圍攻並州,抄掠汾、潞等州,掠取男女五千多人,又分幾千人馬轉掠原、靈等州之間。當時,李建成率兵出幽州道,李世民率兵出蒲州道來迎擊;李子和領兵前往雲中,掩殺頡利可汗後部;段德超帶兵出夏州,截斷他的歸路。並州總管、襄邑王李神符在汾東一戰,斬殺俘獲五百人,取馬二千匹,汾州刺史蕭顗獻俘五千。頡利可汗攻陷大震關,縱兵擄掠弘州,總管宇文歆及靈州楊師道迎戰,獲獲馬匹、駱駝幾千頭,頡利可汗聽說李世民將來,就引兵出塞,唐軍回師。

頡利可汗連同劉黑闥、苑君璋等騷擾定、匡、原、朔等州,與守將互有勝負。李建成再度屯守北邊陲,李世民屯守並州,防備突厥入侵,很久後才撤。不久,突厥攻破代州的一屯,進擊渭、豳二州,攻取馬邑,不久向唐朝請和,歸還馬邑。

頡利可汗再次攻打原、朔二州,進入代地,不勝,又與苑君璋合攻隴州及陰般城,分攻並州,李世民與李元吉屯兵豳州道備戰。苑君璋與突厥兵出入原、朔、忻、並州等地,擄掠騷擾,多次被各將驅逐。頡利可汗與突厥舉國入寇,從原州連營南下,所到之處都極震恐,李世民、李元吉前往討伐。

關中雨澇,糧運阻絕,李世民等紮營幽州,頡利可汗率領一萬餘騎兵掩殺過來,列陣五龍阪,派幾百騎兵出來挑戰,唐軍大恐。李世民帶領一百多人馬馳往頡利可汗陣前,大聲說:「國家沒有背負突厥的地方,為什麼背約深入我國?我就是秦王,來與頡利可汗單獨一決雌雄。假若一定要以兵馬相攻,我才一百多人,白白增加戰死者,於事無益。」頡利可汗笑而不答。李世民又馳到突利可汗處說:「你過去曾與我有盟約,有急難,相互助,今日不念當日的香火之情了嗎?能出來與我一決勝負嗎?」突利可汗也不回答。

李世民將渡溝水,頡利可汗見他兵少,又聽見他香火之情的話,暗中疑忌突利可汗,於是派使者來說:「秦王別惱,我本不打算交戰,只是想與王商議事情而已。」說後退兵。李世民用離間計,突利可汗心向李世民,不願再戰,頡利可汗也失去強力不能戰,就派突利可汗和夾畢特勒思摩入朝請和,唐高祖同意。突利可汗依附李世民願結為兄弟,唐高祖見思摩,讓人引他上禦座,思摩跪拜辭謝,唐高祖說:「我見你,就像見到頡利可汗。」思摩才就座。

突厥年年侵擾唐朝邊陲,有人勸說唐高祖:「突厥多次入寇,是因為這裏有府庫及好女子。如果我們離開長安,那好戰之心就會停止。」唐高祖派中書侍郎宇文士及翻越南山,到樊、鄧一帶巡察,準備遷都,眾大臣均贊成遷都,獨李世民說:「夷狄自古就是中國的邊患,沒聽說過周、漢因此而遷都。希望能給我幾年的時間,我一定將可汗擒來。」唐高祖這才打消遷都的念頭。頡利可汗已言和,又因雨多,弓箭都鬆弛毀壞,也就解圍而去。唐高祖召集群臣詢問備邊的辦法,將作大匠於筠提出在五原、靈武黃河邊設置水軍防守,中書侍郎溫彥博說:「魏國曾築長塹遏止匈奴,此法現也可用。」唐高祖派桑顯和到邊境大道外挖塹,並召江南船工大造戰艦。頡利可汗派使者來,希望能開放北樓關便於貿易,唐高祖不能拒絕。當初唐高祖統領天下伊始,撤消十二軍,崇尚文治,因為突厥之患,重新置軍操練。

頡利可汗侵略靈州、朔州,與代州都督藺謩在新城交戰,藺謩兵敗。唐高祖派張瑾兵駐石嶺,李高遷兵駐大谷,李世民兵駐蒲州道。唐高祖對突厥用平等國禮,此時憤怒說:「以前我因天下未定,厚待突厥為紓患,現他背約,我定要殲滅他,決不姑息。」命有司將給突厥的書信全改為詔或敕。張瑾還未到達駐地,突厥兵已越過石嶺,既而圍並州,攻靈州,轉而侵擾潞、沁二州。李靖率兵出潞州道,行軍總管任瑰駐太行。張瑾在大谷迎戰兵敗,中書侍郎溫彥博陷於突厥手中;鄆州都督張德政戰死。接著突厥攻廣武,敗於任城王李道宗之手。突厥欲谷設擄掠綏州後,請和而去。突厥兵又打敗並州幾縣,進入蘭、鄯、彭州等地,有時小勝,但不能盡製。不久,又侵犯原州,折威將軍楊屯將他擊敗,且發兵屯守大谷。

頡利可汗攻打原、靈,包圍涼州,進而侵犯涇、原,李靖在靈州與之交戰重白天打到晚上,突厥兵乃退,又去侵犯西會州,包圍烏城,徘徊隴、渭之間,平道將軍在秦州與之一戰,斬殺突厥一名特勒,三名大將,俘虜一千人,突厥一般都是打贏就再深入,吃敗仗就請和,不以為恥。頡利可汗自率十萬人馬襲擊武功,唐朝京師戒嚴,頡利可汗兵攻高陵,尉遲敬德在涇陽迎戰,擒獲俟斤烏沒啜,殺死一千多人。

頡利可汗派謀臣執失思力入朝來窺測虛實,誇耀說:「二位可汗有百萬大軍,現在已來。」已經成為唐朝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說:「我與可汗曾當面約和,你今日負約。當初義軍入京,你父子都跟在我手下,饋贈你們的玉帛多得不可計數。現在竟然敢派兵入我京畿,還自誇強盛。今天我先殺死你。」執失思力害怕而請罪。蕭瑀、封德彝勸唐太宗以禮送他回去,唐太宗不許,將他囚禁在門下省,接著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將軍周范等六人馳馬出玄武門到達渭水,與頡利可汗隔水說話,斥責他負約。眾酋將大驚,都下馬拜,隨即唐軍大隊人馬到達,旌旗鮮亮,兵甲閃耀,部隊整肅。突厥兵大驚,唐太宗指揮大軍退而列陣,單獨與頡利可汗按轡而言。頡利可汗因畏懼唐軍,於是請和,第二天,雙方殺白馬,在便橋盟誓,頡利可汗於是引兵退走。唐太宗詔令殿中監豆盧寬、將軍趙綽護送突厥,頡利可汗獻馬三千匹、羊萬頭,唐太宗沒有接受,隻讓他們將所掠的中原人都放回來。

原臣服突厥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落均起而叛突厥,頡利可汗派突利可汗前去討伐,未能取勝。叛軍更盛,突利可汗輕騎逃回,頡利可汗大怒,將他監禁。突利可汗因此生怨心。同年因下大雪,致使羊馬凍死很多,人也遭災,突厥害怕唐軍乘危來攻,於是領兵入朔州,揚言是會獵。有議臣建議責備他背約入我疆境,就此討伐,唐太宗說:「匹夫都不可以不講信用,何況一個國家?我既與他們有盟約,怎麼可以乘人之危呢?一定要他對我無禮後才可討伐他。」

突利可汗向唐朝陳述遭到頡利可汗的攻擊,請求援助,唐太宗說:「我與頡利可汗有盟約,又與突利可汗結拜為兄弟,兄弟有難不可不救,怎麼辦?」兵部尚書杜如晦說:「夷狄不講信義。我雖守約,但他們常背盟。今他內亂而擊之,是他自討滅亡。」於是,詔令將軍周范駐守太原備戰,頡利可汗也擁兵窺視。有人建議修築古長城,再調百姓充實要塞,但唐太宗認為,當時災難頻發,而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不和,互相攻殺,突厥勢必要滅亡,不需要築障實塞。

突厥人粗疏少謀略,頡利可汗曾得到漢人趙德言,賞識其才能,十分信任他,趙德言漸掌國政;頡利可汗又將某些政權交給各胡人部族,卻不用自己宗室中人。每年興師入侵唐朝邊境,其下屬不堪其苦,胡人秉性魯莽,多次言而無信,號令常變,此時災荒,徵收苛重,各部落均生二心。

突厥屬部薛延陀自稱可汗,派使者來告唐朝,唐太宗詔令兵部尚書李靖攻擊馬邑,頡利可汗逃走,九個俟斤帶兵降唐,拔野古、仆骨、同羅各部以及霫、奚的君長都入朝。於是,唐太宗詔令並州都督李勣從通漠道出兵,李靖從定襄道出兵,左武衛大將軍柴紹從金河道出兵,靈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從大同道出兵,幽州都督衛孝節從恆安道出兵,營州都督薛萬淑從暢武道出兵,共六總管兵十多萬,均由李靖指揮討突厥。李道宗在靈州與突厥接戰,俘獲人畜數以萬計,突利可汗及鬱射設、蔭奈特勒率領所部投降唐朝,唐軍每日均有獲勝。

李靖屯駐惡陽嶺,夜襲頡利可汗,頡利可汗驚懼,遷牙廷至磧口,大酋康蘇蜜等人帶著隋朝的蕭皇后及楊政道投降唐朝。頡利可汗困窘,退守鐵山,兵眾還有好幾萬,頡利可汗派執失思力來唐朝,假裝謝罪,請求歸降。唐太宗詔令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等持節前往撫慰,李靖知道唐儉等人在突厥,頡利可汗定松於戒備,於是乘機襲擊,大獲全勝。頡利可汗騎著千裡馬,獨身逃奔沙缽羅設阿史那蘇尼失處,途中被行軍副總管張寶相擒獲,阿史那蘇尼失率眾投降唐朝,東突厥滅亡,唐朝收復定襄、恆安地,開拓國境直至大漠。

唐軍將頡利可汗送到長安,向太廟祭告俘獲,唐太宗到順天樓,陳列儀仗侍衛,士民都湧來觀看。官吏押送頡利可汗前來,唐太宗說:「你有五罪:過去你父親國破,依賴隋朝得以存立。但當隋朝有難時,你卻一兵之力都不幫助,以致隋朝覆滅,此其一;與我為鄰而背信侵邊,此其二;連年征戰不止,致使部落生怨,此其三;掠奪我中國人,踐踏我莊稼,此其四;許你和親而遷延逃走,此其五。我要殺你並非沒有理由,只是渭上的盟約未忘,所以不想苛責。」於是歸還他的家屬,讓他住在太僕,官家供應食用。

思結俟斤帶領四萬人來降,頡利可汗的弟弟欲谷設逃奔高昌,後來欲谷設也投降唐朝,伊吾城之君長一向臣服突厥,將其七城入獻,即以其地設置為西伊州。當時突厥曾遭瘟疫而死者眾多,在長城以南屍骨堆積如山,唐太宗詔令祭奠埋葬他們,並將隋末淪落突厥的漢人,派使者用金帛贖回男女共八萬人,均還為平民。

頡利可汗不習慣住房子,常在廷中設置穹廬居住,且鬱鬱寡歡,常與家人悲歌對泣,形體消瘦,唐太宗憐惜,任命他為虢州刺史,因為虢州靠山,多獐鹿等野獸,可以射獵自娛,頡利可汗推辭不去。於是,任命他為右衛大將軍,賜給良田美宅,唐太宗說:「過去啟民可汗亡國,隋文帝不惜粟帛,大興士眾,營衛安護使之存立,到始畢可汗時漸強,卻起兵在雁門圍困隋煬帝,如今頡利可汗的敗亡,大概是他背德忘義的報應吧。」頡利可汗的兒子疊羅支,天性純真,住在京師時,頡利可汗家的婦女們都有按級別的供應,疊羅支也享用。他的生母最後才來,沒有供應,疊羅支就不再吃肉,唐太宗聽說,感嘆到:「仁孝是天賜的人性,是沒有華夷之分的。」於是厚賜疊羅支,以供應他生母肉食。

頡利可汗去世,追贈歸義王,謚號荒,詔令其國人來葬,按照他們的禮節火化,葬於灞水之東。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