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318章 章懷太子——李賢
李賢,字明允,隴西成紀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則天次子。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作為太子侍讀。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愛,太子李弘猝死後,冊立為皇太子,期間三次監國,得到唐高宗稱讚、朝野擁戴和武後猜忌。以謀逆罪名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武則天廢帝主政後,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盡,年僅二十九歲。曾召集文官註釋《後漢書》,史稱「章懷注」,具有較高史學價值。著有《君臣相起發事》、《春宮要錄》、《修身要覽》等書,如今已佚。

李賢,出生於父母祭拜太宗昭陵途中,是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第二子,冊封為潞王。太子李忠被廢,改立武後長子李弘,李賢遷任岐州刺史,加封雍州牧、幽州都督,後徙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雍州牧、右衛大將軍,食實封一千戶。

長大後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深得高宗讚賞,唐高宗曾對司空李勣說:「這個孩子已經讀了《尚書》、《禮記》、《論語》,背誦古詩賦十多篇,一看就能領會,也不會忘記。我曾叫他讀《論語》,他讀到『賢賢易色』,再三誦讀,我問為什麼反覆讀,他說自己內心特別喜愛這句話,才知這孩子的聰敏出自天性。」

沛王李賢招募「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作為王府修撰,十分器重,兩年後,李賢與其弟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助興而寫《檄英王雞》文,高宗得知後大怒,認為此舉挑撥二王相爭,遂逐之出王府。皇太子李弘猝死,李賢繼立,高宗命李賢留守長安監國。李賢處理政務明確公允,為朝廷內外所頌揚,李賢招集當時的學者張大安、劉納言、格希元、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詰和周寶寧等人註釋范曄的《後漢書》,書成之後,呈奏給高宗,收藏於皇宮內閣。

唐高宗親筆下詔表揚李賢:「皇太子自留守監國以來時間不長,但留心政務,撫愛百姓,非常盡心,對刑法所施也細審詳察。加之政務之餘,能夠專心精研聖人經典,領會深意。先王所藏書冊都能研討精華。好善正直,是國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懷。命賞賜絹帛五百段。」

李賢為太子期間,與武後關係緊張,術士明崇儼深得高宗和武後信賴,曾對武後說「太子不堪承繼,英王顯貌類太宗」,又言「相王旦相最貴」,李賢聽聞後深感厭惡。當時,皇宮中有流言說「李賢不是武後親生,而是武後的姐姐韓國夫人與高宗的兒子」,李賢頓生疑慮,感到恐懼。武後送《少陽政范》和《孝子傳》給李賢,以責備他不懂得為人子、為太子,還曾親手書信斥責,李賢越發感到不安。

明崇儼被強盜殺害,卻又遲遲抓不到兇手,武後因此懷疑是太子所為。武後派人揭發太子陰謀,在東宮馬房裏搜出數百具鎧甲,作為謀反憑證,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辦理此案。高宗一向喜愛李賢,想要寬恕他,武後卻說:「為人子心懷謀逆,應該大義滅親,不能赦免罪行。」於是,李賢未能洗清罪責,被廢為庶人,幽禁在長安,收繳的鎧甲在天津橋焚毀,藉以昭告天下。太子的近臣張大安、劉訥言等遭到貶職流放,高政被家人私刑處死,曹王李明受到牽連終遭廢殺,連坐者十多人。

幽禁數年的庶人李賢,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走時妻兒僕從衣縷單薄,十分淒涼,皇太子李顯為此上書懇請帝後憐憫,稍賜春冬衣物。高宗駕崩,中宗李顯繼位,但僅一個多月就被武後廢黜,改立睿宗李旦,武後由此把持朝政。不久後,令左金吾衛將軍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賢的住宅,以防備謀反隱患,丘神勣到巴州後將李賢囚禁別室,逼令自殺,年僅二十九歲。武則天得知李賢死訊後,曾在洛陽顯福門舉哀,並將丘神勣貶斥,但不久重獲啟用。

唐中宗李顯復辟,追贈李賢司徒,並遣使者到巴州迎回李賢靈柩,以親王身份陪葬乾陵;唐睿宗追加李賢皇太子身份,謚號「章懷」,與太子妃房氏合葬於章懷太子墓。

章懷太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為知名而又身世悲慘的皇太子。論出身,他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兩個皇帝的兒子,他的同母長兄雖未即位,死後卻被追尊為「孝敬皇帝」,兩個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權傾一時的太平公主。可以說,李賢生活在一個不折不扣的皇權家庭裡,這也註定了他必將捲入政治鬥爭而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

論才華,李賢則是唐朝皇子中的佼佼者,二十餘歲已能統召帝國傑出的學者們,註釋晦澀難懂的《後漢書》,其親筆點評更被後世稱為「章懷注」而極具文史意義。作為太子,李賢曾三次監國,並得到高宗褒獎和群臣擁戴,可見,這個年輕太子堪當大任,是帝國合格的接班人。

然而,當時正值他的母親武後政治得意之時,母子二人因此互相猜忌,頗多嫌隙,武後多次以書信方式責備太子,宮中則流傳著太子不是武後親生的謠言,最終太子未能倖免而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相傳太子李賢有感於母子親情,在權力鬥爭之下已蕩然無存,乃作《黃台瓜辭》:「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以藤蔓比喻武後,因四個瓜先後被摘而感傷四兄弟性命朝不保夕,希望武後看後醒悟。

章懷太子李賢不僅文史造詣深厚,可能還具備相當音樂修養。當時,李嗣真前往太清觀奏樂,發現曲調十分悲哀,就問道士劉概和輔儼:「這曲子為何如此哀怨不和諧?」,兩人答道:「這是太子譜的《寶慶樂》。」按理說《寶慶樂》應當歡快喜悅,由太子作出卻充滿悲涼,反映了李賢當時憤懣抑鬱的心情,果然沒過多久,太子即被廢黜。後來劉概將此事講給高宗,高宗也覺得十分驚奇。

唐高宗駕崩後不久,武後先後廢黜唐中宗、幽禁唐睿宗,完全把持皇唐朝政,這一行為引致李唐宗室和許多朝臣的不滿。英國公李敬業率先在揚州起事,並找到一個容貌很像故太子李賢的人,欺騙眾人說:「太子李賢沒有死,逃亡在這個城中,他命令我們起兵。」於是,借李賢的名義號令天下,打出反武大旗,由此可見,武後與太子李賢的母子矛盾已不是宮廷秘密,李賢做太子期間,很可能已在朝中甚至民間樹立起一定威望。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