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343章 《登幽州台歌》 ——陳子昂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女皇武則天重視,授麟台正字。後升右拾遺,直言敢諫,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曾兩度從軍邊塞,對邊防事務頗有遠見。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陳子昂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羅織罪名,加以迫害,最終冤死獄中。

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登幽州台歌》、《登澤州城北樓宴》和組詩《感遇詩三十八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

陳子昂,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十七八歲時尚不知書,後因劍擊傷人,才棄武從文,慨然立志,謝絕舊友,發憤攻讀,博覽群書,深鑽經史,擅長寫作,不幾年便學涉百家,同時關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

陳子昂出三峽,北上京城長安,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並參加了第二年科舉考試,落第後還鄉,回故裡金華山研讀,「數年之間,經史百家,罔不賅覽。尤善屬文,雅有相如、子雲之風骨」,為他後來革新文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有所成的陳子昂,再次入京應試,仍不為人知,第二次落第,適一人賣胡琴,索價百萬,豪貴圍觀,莫敢問津,陳子昂擠進人群,出千緡買之。並於次日在長安宣陽裡宴會豪貴,捧琴感嘆:「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樂,豈宜留心。」話完即碎琴遍發詩文給與會者,其時京兆司功王適讀後,驚嘆曰:「此人必為海內文宗矣!」一時帝京斐然矚目。

第三次參加科舉考試,這次他終於成功,得以進入朝堂為官,被授任為右拾遺。當時是武則天當政時期,恰好遇到武則天想要在蜀山地區,開鑿一條道路來征討當地的少數民族,這在陳子昂看來是萬萬不可的,因此他上述極力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但由於他的話語太過直白,非但沒有得到武則天的採納,甚至還被關入監獄之中。

陳子昂曾經跟隨軍隊到達西北張掖河一帶,之後又在契丹發生叛亂之時,跟隨建安王前往討伐,也是這兩次從軍經驗,使得他對邊塞風景以及邊疆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個較為深刻的認識,這也為他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在武則天當政時期,陳子昂的才華始終沒能徹底地發揮出來,當頂撞武則天的時候,就幾乎已經預告著他仕途之路的終結,無奈陳子昂隻好將自己全部的精力轉移到文學創作上來。

他極力主張進行一次徹底的詩文革新,在他的努力之下逐漸扭轉了初唐時期的詩文風格,使得唐詩徹底擺脫了前朝以來的束縛,這也為唐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陳子昂的作品中,大多切合社會實際情況,使得士大夫階級開始關注社會,關注下層百姓的生活。陳子昂所推崇的詩文革新,在當時被社會階級所廣為接受,並且大家都對他加以稱讚。可以這樣說,他開創了唐代詩文由封閉走向開放的先河,對唐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後來,陳子昂因父老解官回鄉,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年僅四十一歲。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