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97章 《漢書訓纂》——姚察
姚察,字伯審,吳興郡武康縣人,南朝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姚僧垣之子,史學家姚思廉之父。聰明敏捷,頗能作文,得到簡文帝蕭綱器重,累遷駕部郎中,梁元帝即位,授原鄉縣令。陳朝建立後,歷任秘書監、著作郎、太子舍人、吏部尚書。陳朝滅亡後,進入隋朝,擔任過秘書丞、晉王侍讀、太子中舍人,奉詔修撰《梁史》《陳史》,襲封北絳郡公。

姚察,梁朝簡文帝即位,對姚察禮遇,起用他為南海王左常侍、司文侍郎,遷南郡王參軍、駕部郎中。梁元帝在荊州即位,隨父前往中書省聽用,得到元帝授予的原鄉縣令,當時縣內蕭條,流亡在外的人沒有回來,姚察減輕了賦稅徭役,勉勵耕種,於是人口增多百姓富足,人們至今稱頌他。

中書侍郎領著作杜之偉與姚察深相愛重,上表任姚察為佐著作,跟隨他一起撰史。吏部尚書徐陵當時領著作,又引薦他任史佐,連徐陵的讓官致仕等表,都請姚察來寫,徐陵看到姚察寫的文章嘆息說:「我不如他啊。」不久,兼任通直散騎常侍,出使到北周。

出使回來,補為東宮學士。於時,濟陽的江總、吳郡顧野王和陸瓊、堂弟姚瑜、河南的褚玠、北地的傅縡等人,都憑著才學好,早晚歡聚侍奉東宮。姚家常談論著作方面的問題,都被眾人信奉推重,太子深加禮遇,感情超過那些同僚,宮內所須的重要文件,都交給姚察起草,又屢次讓他與野王遞相設間經典和治國方略,經常受到讚賞鼓勵。

尚書祠部侍郎,這個機構職責是掌管天地宗廟等祭祀活動,從前魏王肅奏請祭祀天地時,設置宮懸樂以及八佾舞,這以後都沿襲下來沒有創製新樂舞。梁武帝認為對人的禮繁,對神的禮簡,古代又沒有宮懸樂的記載。陳高宗想設置完備的祭祀樂禮,讓有關部門討論,認為梁武帝的做法不對,當時博學的名儒、首輔重臣,都迎合皇上的意思,一致同意皇上的意見。姚察卻廣泛引證經典,獨排眾議,堅持認為梁的樂禮是對的,當時群臣吃驚,沒有誰不慚愧佩服,僕射徐陵於是改變而贊同姚察的意見,姚察不苟同時俗,都與事相仿。

陳滅亡後到隋朝,隋文帝授予他秘書丞的職務,另外命他寫完梁、陳兩代史書,又命他為朱華閣長參。隋文帝了解到姚察吃素,便在某一天單獨召進內殿,賜給果菜,文帝指著姚察對朝臣說:「我聽說姚察學問品行當今無人能比,我平定陳隻得到這一個人。」承襲父職封為北絳郡公。

姚察以前出使周的時候,才得機會與父親僧垣相見,臨別時,死去活來,現在承襲父職,更加悲傷,見到遣情形的人無不為他傷心。詔令說:「前秘書丞北絳郡開國公型瞳,勤學待問,精通群典,注意本身道德的修養,到老不變,雖在喪哀之中,也應根據情理,可以任員外散騎常侍,封號照舊。」又命他為晉王楊昭的侍讀。

死於東都,時年七十四歲,遺命薄葬,遵從省儉,著述有《說林》《建康三鍾》《漢書訓纂》《西聘》及文集等。臨終時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憑其舊稿加以新錄」,成《梁書》和《陳書》巨著。《梁書》有本紀6卷,列傳50卷,合56卷,記事起於梁武帝蕭衍稱帝,止於陳霸先滅梁。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