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608章 渤海國主——大嵩璘
大嵩璘,渤海國第六代君主,大欽茂的幼子,改元為正歷,唐朝遣使殷志瞻冊封大嵩璘為渤海國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大嵩璘結束了大欽茂死後的動亂,渤海國又開始正常發展,並且九次遣使朝唐,三次遣使入日本。

大嵩璘,渤海國文王大欽茂少子,大欽茂雖是英明之君,但對繼承人的安排並不穩妥。大欽茂病故,渤海政局出現動蕩,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一場尖銳的爭權鬥爭,大欽茂族弟大元義趁大欽茂世子大宏臨早卒,奪取了王權。大元義執掌王權,遭到大欽茂子孫的反對。同時,大元義對人「猜虐」,又引起不少人的不滿,數月後,因積怨日多而被「國人殺之」。

大元義時期,曾遣王子大清元等30餘人朝唐,大元義死,渤海統治集團擁立大宏臨子、大欽茂孫大華璵為王。渤海王權復歸大欽茂嫡系子孫。大華璵改元中興,並遷都上京龍泉府,不及一年逝世,謚成王,大華璵去世,由其叔父大嵩璘「權知國務」,暫掌王權。

大嵩璘改元正歷,唐遣內侍殷志瞻使渤海,冊封大嵩璘為渤海郡王,兼左驍衛大將軍、忽汗州都督。唐朝對大嵩璘的冊封,並未象文王大欽茂那樣,「詔以渤海為國」,進封為國王。當時,爭權激烈,政局動蕩,唐廷授以大嵩璘官爵,以示支持,大嵩璘不失時機,加強對王室、貴族、地方勢力的控制,使渤海政局穩定下來。

大嵩璘在控制渤海穩定局勢方面取得初步成功後,欲獲得與文王大欽茂一樣的地位和榮譽,遣使赴長安,向唐廷呈述理由,請求唐朝依文王大欽茂之例封他為國王。唐德宗考慮到大嵩璘對朝廷的忠誠和良好政績,允其所請,冊封為渤海國王,授以銀青少祿大夫、檢校司空。由於大嵩璘穩定渤海,治理邊疆有功,唐廷加冊封大嵩璘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又加冊封檢校太尉。

大嵩璘繼承祖業,不失臣禮,進一步增進同唐朝的關係,在位十多年中,有記載的遣使朝唐9次,同時,與日本交往方面,成效顯著。文王大欽茂時,日本對渤海聘使的態度已發生變化,企圖以「屬國」對待渤海,故曾有因渤海「國書」不合藩禮而拒絕渤海使入京的事件發生。大嵩璘掌權後,為避免此類事件發生,謹慎行事,靈活處置,給日本當局以較多照顧,從而改善了關係,使雙方的交往得以正常進行。大嵩璘遣工部郎中呂定琳訪日,日本派禦長廣嶽等送呂定琳返歸併回訪渤海,日本遣賀萬麻呂聘訪渤海,日本聘使歸國時,大嵩璘派左熊衛都將大昌泰相送並回訪日本。這些訪問和答聘,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促進了友好關係的發展。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