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576章 唐德宗——李適[kuo]
李適,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十位皇帝,唐代宗李豫長子,母為睿真皇后沈氏。最初被封為奉節郡王,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在名義上統軍平定安史之亂,次年拜尚書令,被立為皇太子。李適即位,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乾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之後任用幸臣盧杞等,並在全國範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轉壞。發動削藩戰爭,致使二帝四王之亂接連爆發,李適輾轉奉天、梁州等地,最後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將李晟等協力平亂。執政後期,他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對藩鎮多事姑息,在位時期,內部興起了古文運動,在對外關係上,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於會寧殿駕崩,年六十四,在位二十七年,謚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於崇陵。

李適,出生於長安大內的東宮中,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孫、唐代宗李豫的長子,母為睿真沈皇后,拜特進,封奉節郡王。十四歲時,爆發了安史之亂,長安失守,唐玄宗出逃四川,天下陷於大動亂之中,李適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

代宗即位,委任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肩負起與安史叛軍最後決戰的使命,改封雍王,出鎮陝州。安史之亂平定,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實封食邑二千戶,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以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並舉行冊禮。

代宗病逝於長安宮中,李適即位,時年三十八歲,即唐德宗。李適在居喪期間,一切行為都遵照立法規定,他曾經召韓王李迥進餐,隻吃馬齒羹,不放鹽和乳酪。尊名將郭子儀為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罷其所領副元帥等職,讓他的部將李懷光、常謙光、渾瑊等分領節度使。同時,李適召「恃地險兵強,恣為淫侈」的西川節度使崔寧入朝,將其留居京師。

即位之初,任命崔佑甫為相的兩天后,詔告天下,停止諸州府、新羅、渤海歲貢鷹鷂。又隔一天,又詔山南枇杷、江南柑橘每年隻許進貢一次以供享宗廟,其餘的進貢一律停止。幾天后,他連續頒佈詔書,宣佈廢止南方一些地方每年向宮中進貢奴婢和春酒、銅鏡、麝香等;禁令天下不得進貢珍禽異獸,甚至規定銀器不得加金飾。

為了顯示自己的決心,他又下令將文單國所獻的三十二頭舞象,放養到荊山之陽,對那些專門供應皇帝狩獵的五坊鷹犬更是統統放出。同時,還裁撤了梨園使及伶官之冗食者三百人,需要保留者均歸屬到太常寺。為了顯示皇恩浩蕩,他詔令放出宮女百餘人,在生日時,又拒絕各地的進獻,並將藩鎮李正己、田悅所獻的三萬匹縑全歸度支,以代租賦,顯示出新君登基以後的新氣象。

李適的父親代宗,因為是由宦官擁立,所以對宦官很是優寵,特別是派往各地出使的宦官,任由其公開索賄、大肆搜刮。李適為皇太子時,就很清楚其中的弊端,所以他即位伊始,就下決心加以整治。李適派宦官往淮西給節度使李希烈頒賜旌節,此人回京後,李適得知,李希烈不僅送了他七百匹縑、二百斤黃茗,還送了他駿馬和奴婢。李適大怒,將其杖責六十以後又處以流刑,此事傳出京城,那些奉使出京還沒有回來的,都悄悄地把禮品扔到山谷之中,沒有收到禮品的就再不敢亂來了,不僅如此,在即位的當月,李適還將暗懷異圖的宦官劉忠翼賜死。

為了革除稅收的弊病,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並解決對藩鎮的軍事費用,採納宰相楊炎的建議,開始實行「兩稅法」。「兩稅法」使唐的稅收有了明確的規定,將之前雜亂的稅賦改為夏、秋兩收。兩稅法的推行,在當時確有其一定的優越性,並取得了一定成效。貴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財產納稅,擴大了納稅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兩稅法是中國稅制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李適即位後,一直試圖削奪擁兵自重的地方藩鎮節度使的權力,為此,他不惜使用武力。河北成德鎮節度使李寶臣病死,按照以往藩鎮節度使死後,將職位和土地傳給子孫的規矩,他的兒子李惟嶽上表請求繼承父位。李適早想革除藩鎮父子相傳、不聽朝命的弊端,堅決拒絕了這一要求。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節度使梁崇義與李惟嶽密謀,準備以武力抗拒朝廷。李適徵調京西防秋兵萬餘人戍守關東,並親自在長安設宴犒勞征討兵馬,打響了武力削藩的戰役,並在最初階段取得了巨大成果:淄青李正己病死後,其子李納被擊敗,李惟嶽被其部將王武俊殺死,只有田悅負隅頑抗,成德鎮的大將張忠和投降,被任命為成德節度使。

但是,李適在削藩過程中,利用藩鎮打藩鎮,導致了參與朝廷削藩戰役的幽州節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滿。結果,形勢發生逆轉,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王武俊稱趙王、淄青李納稱齊王、魏博田悅稱魏王,「四鎮」以朱滔為盟主,聯合對抗朝廷。

淮西節度使李希烈也自稱天下都元帥、太尉、建興王,與四鎮勾結反叛,戰火一下從河北蔓延到河南,而且東都告急。李適準備調往淮西前線平叛的涇原兵馬途經長安時,因為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賞賜,加上供應的飯菜又都是糙米和素菜,士兵發生了嘩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涇原兵變」。李適倉皇出逃到奉天,亂軍擁立朱滔的兄長、曾擔任涇原軍統帥的朱泚,稱大秦帝,年號應天。朱泚進圍奉天,前線李晟、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等軍從河北撤軍勤王,李適的削藩之戰被迫終止。

李適痛下「罪己詔」,聲明「朕實不君」,公開承擔了導致天下大亂的責任,表示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在詔書中宣佈,李希烈、田悅、王武俊、李納等人叛亂是因為自己的失誤,所謂「朕撫禦乖方,致其疑懼」,故而赦免了這些叛亂的藩鎮,表示今後「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連朱滔也予以寬大,許其投誠效順。

從此,開始調整了對藩鎮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納、田悅見到大赦令,取消了王號,上表謝罪。由於朔方節度使李懷光聯絡朱泚反叛,李適又不得不再次逃往梁州避亂,一直到李晟打敗朱泚、收復京師,李適才得以重返長安,結束了顛沛流亡的生活。馬燧收復河中,李懷光兵敗自殺,淮西將陳仙奇殺李希烈投降,李適就任命陳仙奇為節度使,淮西兵馬使吳少誠殺陳仙奇,李適又任命吳少誠為節度使留後。

經曆數次的變亂之後,李適開始委任親信宦官為禁軍統帥,並在全國範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他對藩鎮多事姑息,晚年對淮西鎮用兵失利,致使藩鎮的勢力日漸增強。

除此之外,李適在位時,曾根據宰相李泌的建議,北和回紇、南和南詔、西結大食、天竺,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唐憲宗的「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各宗室、外戚都前來宮中向李適祝賀,唯獨太子李誦因病無法前來,李適因而流淚哀嘆,自此一病不起,在二十多天中,內宮與外廷訊息中斷。李適在長安會寧殿駕崩,享年六十四歲,群臣為其上謚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於崇陵。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