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591章 詩鬼——李賀
李賀,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後世稱李昌谷。出身唐朝宗室大鄭王(李亮)房,門蔭入仕,授奉禮郎,仕途不順,熱心於詩歌創作。作品慨嘆生不逢時、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反映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社會剝削的歷史畫面,詩作想像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頗享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說,作為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王維齊名。

李賀,母親鄭氏,生一女二子,長守昌谷,大女出嫁後,家境愈貧寒。李賀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欲飽肌腹,「欲將千裡別,特此易鬥粟」,淒涼之狀,於此可見。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徵,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李賀正值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輒就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年紀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李商隱作《小傳》雲:「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十五歲的李賀,已經譽滿京華與李益齊名了。

宦官俱文珍勾結貴族官僚改元永貞,逼順宗稱病退位,新政遂敗,順宗病亡。李賀十八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時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為限,韓愈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並閏月》,並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是「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儘管韓愈「質之於律」「稽之於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

十九歲的李賀,離京返回昌谷,作《出城》,當年十月間,再次西入長安,經停洛陽,韓愈、皇甫湜到訪慰藉落第之人,李賀作《高軒過》答謝。李賀在洛陽仁和裡坊的宅院中,與前輩話別,作《仁和裡雜敘皇甫湜》。韓愈調為河南令,有詩《燕河南府秀才》,詩中有「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可能是感懷此前李賀的不幸遭遇,誡勉本屆考生。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回到昌谷。大約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後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李賀又返回長安,經宗人推薦,考核後,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長達3年。為官3年間,李賀親身經歷,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憔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大多數作品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傑出地位,應該說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由於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鬱病篤,告病回昌谷休養了一段時日,不甘沉淪,舉足南遊,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撰寫《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祝他南遊成功,但結果大約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又西進長安。

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然後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於深秋到達潞州。此後,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3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隻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