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409章 晚年拜相——張仁願
張仁願,原名仁亶,華州下邽人,唐朝宰相、名將。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禦史,後任肅政台中丞,檢校幽州都督,擊退突厥默啜可汗的進犯,兼任並州大都督府長史。唐中宗繼位後,張仁願被召回,授左屯衛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但不久又被任命為朔方軍大總管,防禦突厥。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取漠南,極大的削弱了後突厥汗國的國力。晚年時期拜相,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左衛大將軍,封韓國公,又加鎮軍大將軍,去世,追贈太子少傅。

張仁願,原名仁亶,因與唐睿宗李旦名字的發音相似,故改名仁願。年輕時文武全才,武則天在位時官至殿中侍禦史。當時,禦史郭霸上表稱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鳳閣舍人張嘉福、王慶之也上表請求立武承嗣為皇太子,都邀請張仁願在表章上署名,張仁願嚴辭拒絕,因此受到有識之士的器重。不久,夏官尚書王孝傑擔任吐刺軍總管,率軍抵禦吐蕃,張仁願時為監軍,因與王孝傑關係不睦,便派人去向皇帝告狀。因此,王孝傑被削官為民,張仁願則升為侍禦史。

監察禦史孫承景出任清邊軍監軍,戰後虛報戰功,稱自己每戰必身先士卒,親臨矢石,武則天聞訊後,對孫承景非常讚賞,將他擢升為右肅政台中丞,並令張仁願為其部下記功。張仁願先向孫承景詢問作戰經過,孫承景本是虛報戰功,支支吾吾無法回答,張仁願知道其中必有隱情,便上書彈劾孫承景欺君犯上。武則天將孫承景貶為崇仁縣令,任命張仁願為肅政台中丞,檢校幽州都督。

突厥默啜可汗入侵唐朝,先後攻陷趙州、定州,進犯幽州,張仁願出城迎擊,激戰中被冷箭射中手臂,突厥軍見不能取勝,也自行退去。武則天派出使者慰勞軍隊,並賜給張仁願藥品,命他兼任並州大都督府長史。突厥攻破石嶺關,攻打併州,武則天任命雍州長史薛季昶代理右台大夫,充任山東防禦軍大使,又命張仁願負責幽州、平州、媯州、檀州四州防禦,與薛季昶互為犄角,共拒突厥。

唐中宗任命張仁願為左屯衛大將軍、檢校洛州長史。當時,洛州糧價飛漲、盜賊橫行。張仁願到任後,將抓捕的盜賊全部亂棍打死,屍體陳列在府衙前,遠近百姓無不驚駭,從此無人再敢偷搶。唐高宗時的洛州刺史賈敦頤也是政績突出,所以時人都稱讚道:「洛州有前賈後張,可敵京兆三王。」

突厥入侵鳴沙,擊敗朔方軍大總管沙吒忠義,進掠原州、會州等地,奪走隴右牧馬一萬多匹。張仁願被任命為朔方軍大總管、禦史大夫,屯邊防禦突厥,張仁願到達朔方後,突厥已退兵而去,便乘勝追擊,夜襲敵營,大破突厥。當時,朔方軍與突厥以黃河為界,而在黃河北岸有一拂雲祠,突厥每次出兵,都要在祠中祈禱,然後再發兵南下。默啜統帥全軍西攻突騎施,後方兵力空虛,張仁願便上奏朝廷,請求乘機奪取漠南之地,並沿黃河北岸修築三座首尾相應的受降城,以斷絕突厥南侵之路。

奏疏送至京城後,唐中宗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太子少師唐休璟表示反對,並道:「兩漢以來,朝廷都是北守黃河,如今在敵虜腹地築城,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最終只怕還是要被敵虜佔據。」張仁願執意請求,最終得到中宗同意。張仁願又上表請求留下戍邊歲滿的兵士,以加快工程進度,當時有二百多鹹陽籍士兵不願築城,集體逃走,結果被張仁願抓回,全部斬於城下。從此,築城軍民無不盡心儘力,隻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便將三城全部築成。

張仁願築受降城時,沒有設置壅門、曲敵、戰格等守備設施。曾有人問道:「邊城沒有防守設備,行嗎?」張仁願說:「兵貴在攻取,不宜退守。如果敵人打到這裏,應當全力出戰抗擊,敢回頭望城的人都該斬殺,何必設置守備,養成退守的習慣呢!」後來,常元楷接任朔方軍總管,開始修建壅門,議論之人更推重張仁願而輕視常元楷。

三座城池中,拂雲祠為中受降城,南對朔方,而西城南對靈武,東城南對榆林,三城相距各有四百多裡,北面都是沙漠。張仁願又向北拓地三百多裡,並在牛頭朝那山北設置烽火台一千八百所。從此,突厥不敢度山放牧,朔方不再受其攻掠,每年節省軍費上億,裁減鎮兵數萬人。

後突厥汗國非常強大之時,唐朝張仁願在漠南突厥之地建立三受降城體系,三受降城體系是唐朝建立的進攻型軍事重鎮體系,使突厥汗國的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的中心地區成為唐朝北疆內的軍事地區,被唐朝控制。後突厥默啜可汗無力返回漠南,不得不返回漠北。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嚴重削弱了後突厥汗國。自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取漠南後,後突厥汗國的國力大為削弱,最後被唐朝與回紇聯合攻滅。後突厥汗國的衰弱與滅亡,唐朝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是其重要原因

不久,張仁願回朝任職,擔任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宰相,並拜左衛大將軍,封韓國公。張仁願再次返回邊地,唐中宗還親自賦詩餞行,後又加鎮軍大將軍。唐睿宗即位,張仁願因年老致仕退休,不久,朝廷又加張仁願為兵部尚書、光祿大夫,但依舊讓他退休在家,直到張仁願去世,追贈太子少傅。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