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407章 兩朝宰相——郭元振
郭元振,本名郭震,字元振,以字行,並州陽曲人,生於魏州貴鄉,唐朝時期宰相兼名將,濟州刺史郭善愛之子。出身太原郭氏,進士及第,起家通泉縣尉,因寫作《寶劍篇》而得到武則天的賞識,授右武衛鎧曹參軍、奉宸監丞。又進獻離間計,使得吐蕃發生內亂,授主客郎中,出任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北卻突厥、西走吐蕃,拓境一千五百裡,大興屯田,促進涼州地區得以安定發展,遷左驍衛將軍、安西大都護;唐中宗時期,因反對引入吐蕃軍隊攻打娑葛而得罪宰相宗楚客,險遭陷害,入為太僕卿,拜同中書門下三品、吏部尚書,改兵部尚書,封館陶縣開國男,成為宰相。再次拜相,參與肅清太平公主集團,封代國公,出任朔方軍大總管,參加唐玄宗驪山講武,犯軍容不整之罪,坐罪流放,後受特赦,遷饒州司馬,抑鬱而終,時年五十八歲,追贈太子少保。

年僅十八歲的郭元振考中進士,被任命為通泉縣縣尉。在任內,郭元振常做些違法之事,甚至鑄造私錢、掠賣人口,百姓對他非常厭惡並深以為苦。後來,武則天得知此事,將郭元振召入京城,準備將他治罪,卻在與他交談之後,發現他才華橫溢,便索要他的文章,郭元振便把自己所作的《寶劍篇》呈上,武則天大加讚賞,讓學士李嶠等人進行傳閱,並任命他為右武衛鎧曹參軍,後又進封奉宸監丞。

吐蕃請和,武則天命郭元振出使吐蕃,吐蕃大將論欽陵要求武周撤去安西四鎮的守軍,並求取十姓突厥之地。郭元振道:「安西四鎮、十姓突厥與吐蕃是不同民族,請撤朝廷守軍,難道不是有兼並的打算嗎?」論欽陵道:「吐蕃如果貪求土地,想成為中原的邊禍,則會東侵甘州、涼州,怎會謀利於萬裡之外呢!」於是,論欽陵派遣使者隨郭元振入朝提出上述請求。

當時,朝廷對此猶豫不決,郭元振上奏道:「論欽陵要求罷兵割地,這是利害的關鍵,確實不應輕易作出決定。如果直接拒絕他,肯定會招致很深的邊患。四鎮的利益距離我們很遠,但是甘州、涼州的受害離我們很近,不可不慎重考慮。應當用計策拖延時間,使他和好的希望未斷絕就好了。那四鎮、十姓,吐蕃是很想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渾也是國家的要地。我們不如答覆:『四鎮、十姓之地,本來對中原沒有什麼用處,之所以派兵戍守,是想安定撫慰西域,分散吐蕃的軍力,使吐蕃不能全力東侵。如果吐蕃無東侵的打算,就應當歸還我吐谷渾各部及青海故地,而西突厥五俟斤部也應當歸還吐蕃』。這樣便足以堵住論欽陵的嘴,而且也未與他斷絕關係。如果論欽陵稍有違背,則是他無理在先。而且四鎮、十姓誠懇歸附已久,如果不考察他們的向背、事情的利害,就遠遠地拋棄他們,恐怕要使各國傷心,不是控制四夷的良策。」武則天聽後,同意了他的建議。

郭元振又道:「吐蕃百姓為徭役和兵役所苦,早就願意與我們和好;只有論欽陵圖統兵專製的私利,不想歸附。如果我們每年都派去表示和好的使者,而論欽陵常不從命,則吐蕃百姓對論欽陵的怨恨就會日益加深,盼望得到國家的恩惠就會日甚一日,他要想大規模動員他的百姓,肯定就困難了。這也是逐漸離間的辦法,可以使他們上下猜疑,禍亂從內部產生。」武則天深表贊同。

後來,吐蕃君臣果然相互猜忌,吐蕃內亂,論欽陵被誅殺,其弟贊婆率部降周,武則天聞訊後,命郭元振與河源軍大使夫蒙令卿率騎兵前往迎接。吐蕃大將麹莽布支入寇涼州,被涼州都督唐休璟擊退,郭元振也因參與軍機,被封為主客郎中。

吐蕃與後突厥聯合進犯涼州,正在洛城門舉辦宴會的武則天聽聞此事後立即罷樂,任命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州大使,調集秦中大將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奔赴河西。郭元振到涼州後,吐蕃向來聽說他的威名,表示:「我們吐蕃贊普都怕他,我們有怎麼能打過他呢?」於是相繼撤兵離去。郭元振因為涼州西抵吐蕃,北有後突厥,久示其弱,未揚天威,於是徵調隴右兵馬一百二十萬,號稱二百萬集於湟州,分十道齊進,過青海,抵達吐蕃贊普牙帳。吐蕃贊普屈膝請和,獻馬三千匹,黃金三萬斤,牛羊不可勝數。郭元振大張軍威,受其蕃禮而班師回朝,降伏西戎後,威望震懾北狄。後突厥便獻馬二千匹,並將俘獲的涼州人士都放回邊塞,從此藩鎮肅清,蕃國敬畏仰慕,令行禁止,道不拾遺,凡是這裏的典範,都被後世效法,河西隴右十多個地方為他建立祠堂,立碑頌德,閻立均等人為其撰文。

當初,涼州南北不過四百多裡,突厥、吐蕃常來侵擾,涼州軍民深以為苦,郭元振到任後,在南部邊境的硤口修築和戎城,在北部邊境的沙漠中設置白亭軍,控制了涼州的交通要道,將涼州邊境拓展了一千五百裡。從此,突厥、吐蕃的兵馬再也無法到州城侵擾。

郭元振又讓甘州刺史李漢通實行屯田政策,充分利用當地的河流土地從事農業生產。此前,涼州地區的穀子每斛高達數千錢,而屯田後,一匹細絹就可以換到數十斛糧,積存的軍糧可供數十年之用。郭元振擅長安撫、統治百姓,在涼州任職的五年中,深受當地各族百姓敬仰,並且法令嚴正,軍紀嚴明,使得治下牛羊遍野,路不拾遺。

後來,突騎施首領烏質勒部落強盛,表示願意與唐朝通和,郭元振便到突騎施牙帳商議軍事事宜。當時,天降大雪,郭元振立於帳外,與烏質勒會談。大雪愈積愈厚,郭元振足不移地,而烏質勒因年老體弱,不耐嚴寒,會談結束後竟被凍死。烏質勒的兒子娑葛認為是郭元振設計害死父親,打算率兵襲擊唐軍,副使禦史中丞解琬聞訊,勸郭元振連夜逃走。郭元振道:「我以誠心對待他們,又有什麼可以懷疑和害怕的呢!再說我們都在他們的勢力範圍之內,就算是想逃走,又能逃到哪裏去呢?」

次日,郭元振身穿素服前往弔唁,半路上遇到娑葛的士兵,敵軍沒料到郭元振會來,也不敢輕舉妄動,忙說是來迎接他的。郭元振走進帳中,弔唁贈禮,哭得非常悲傷,並留下幫助料理喪事,娑葛被郭元振的誠意打動,向唐朝派去使者,進獻良馬五千、駱駝二百、牛羊十餘萬。不久,朝廷任命郭元振為金山道行軍大總管。

娑葛與阿史那闕啜忠節不和,多次發生衝突,闕啜忠節由於兵少將微,逐漸不敵,郭元振遂奏請將闕啜忠節召入京師宿衛,將其部落遷徙到瓜州、沙州一帶。闕啜忠節率部東撤,在播仙城與唐朝西域經略使、右威衛將軍周以悌相遇,周以悌勸他不要入朝,賄賂宰相宗楚客、紀處訥,聯合安西軍與吐蕃軍共擊娑葛,並求冊阿史那獻為可汗,以招撫突厥十姓人馬,這樣既能報娑葛相欺之仇,又可以保住對部落的控制,勝於入朝受製於人。闕啜忠節深以為然,便率軍攻陷於闐康城,並遣使厚賄宗楚客、紀處訥。

郭元振聽到這個消息後,當即上疏,極力勸阻,並認真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指出如果將吐蕃引入西域,會引發安西四鎮的危機,同時認為闕啜忠節所求立的阿史那獻同阿史那元慶、阿史那斛瑟羅一樣,都無過人之才,但是,朝廷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不久,朝廷派禦史中丞馮嘉賓持節安撫闕啜忠節,侍禦史呂守素處理四鎮事務,任命牛師獎為安西副都護,統領甘州、涼州兵馬,聯合吐蕃一起進擊娑葛。

娑葛的使者娑臘此時正在長安,聞訊後立即趕回,通報娑葛,娑葛大怒,發動四路兵馬,分別攻打安西、撥換、焉耆、疏勒。由於娑葛兵勢甚盛,郭元振屯兵疏勒,設柵於疏勒赤河河口,不敢出擊,娑葛趁闕啜忠節迎接馮嘉賓時,派兵偷襲,生擒闕啜忠節,殺死馮嘉賓。不久,呂守素、牛師獎先後遇害,娑葛乘勝攻陷安西,斷絕四鎮之路。

宗楚客又奏請以周以悌為安西大都護,徵召郭元振入朝,並冊封阿史那獻為西突厥十姓可汗,派軍進駐焉耆,討伐娑葛。娑葛寫信給郭元振道:「我與漢人本來沒有矛盾,只是與闕啜忠節有仇。但是宗尚書接受闕啜忠節的賄賂,毫無道理地想發兵攻破我的部落,並且馮中丞和牛都護相繼率軍而來,我又豈能坐以待斃!我聽說阿史那獻也將來到此地,他的到來只會使安西四鎮衝突增多,恐怕今後難以有安寧的日子好過。請您看著怎麼解決吧。」

郭元振便將娑葛的信呈給唐中宗,宗楚客大怒,奏稱郭元振有不臣之心,征他入朝,準備治罪,郭元振派兒子郭鴻走小路將實際情況向唐中宗一一奏明,請求留在西域穩定局勢,不敢返回朝中。不久,周以悌被流放白州,唐中宗再次任命郭元振為安西大都護,下詔赦免娑葛的罪行,並冊立為十四姓可汗。

宗楚客等人在政變中被殺,唐睿宗繼位,郭元振被征拜為太僕卿,加銀青光祿大夫。郭元振離任時,安西各部落的酋長有的甚至劃破臉面、痛哭相送,剛剛行到玉門關,離涼州還有八百裡時,涼州百姓就已經準備好壺漿歡迎。郭元振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接替宋璟出任吏部尚書。不久,郭元振又改任兵部尚書,封館陶縣男。

唐睿宗退位,唐玄宗繼位,郭元振出任朔方軍大總管,修築豐安、定遠城,使戍守軍隊得以有屯駐之所,以兵部尚書之職再次擔任同中書門下三品。唐玄宗誅殺太平公主,郭元振親自率兵「保護」太上皇唐睿宗,在中書省宿衛十四夜,因功進封代國公,不久加官禦史大夫、天下行軍大元帥。後來,郭元振出朝任職朔方軍大總管,防備突厥。

唐玄宗在驪山舉行軍演,並親自擂鼓,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打亂了軍演,唐玄宗見軍容不整,非常生氣,命人將郭元振立即斬首。劉幽求、張說勸諫道:「郭元振立過大功,即便犯了重罪,也應當予以寬恕。」唐玄宗便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將他流放到新州。不久後,唐玄宗念及郭元振昔日功勞,在受尊號時專門特赦郭元振,起複他為饒州司馬。郭元振遭此挫折,心情抑鬱,在赴任途中病逝,終年五十八歲,朝廷追贈郭元振為太子少保。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