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378章 復辟李唐——敬暉
敬暉,字仲曄,絳州太平縣人,唐朝宰相,澄城縣令敬山松之子。早年曾歷任衛州刺史、夏官侍郎、泰州刺史、洛州長史台禦史右丞,後與桓彥范、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一同發動神龍政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被任命為侍中。後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被奪去實權,進封平陽郡王。武三思以五王誣陷韋後為由,通過唐中宗頒佈詔令,將五王流放邊疆,敬暉被流放瓊州,後被周利貞虐殺。

敬暉,早年以明經入仕,累遷至衛州刺史,河北各州因突厥入寇,在秋收之時徵調百姓修築城池。敬暉道:「城池再堅固,沒有糧食也守不住,怎能為修繕城池而延誤秋收。」於是將築城民眾遣散。後來,敬暉升任夏官侍郎,又出為泰州刺史,改任洛州長史。不久,武則天前往長安,任命敬暉為東都副留守,他為官清廉,受到武則天的嘉獎,拜中台右丞,加銀青光祿大夫。

武則天病重,避居迎仙宮,張易之與張昌宗侍奉左右,把持宮門,不許大臣探視。敬暉與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決定趁機發動兵變,逼迫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張柬之利用職權安排桓彥范、敬暉為羽林軍將軍,讓他們掌握禁軍。不久,敬暉暗中拜謁皇太子李顯,密陳政變計劃,得到李顯的贊同。敬暉與張柬之等人闖入玄武門,直達迎仙宮集仙殿,並誅殺張易之兄弟。次日,武則天禪位於李顯,是為唐中宗。敬暉被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升任侍中,賜爵平陽郡公,不久又進封齊國公。

敬暉上表道:「現在唐室中興,武氏諸王理應降爵。」唐中宗於是將武氏諸王降為公爵,武三思非常惱怒,在唐中宗面前不斷進讒,稱敬暉等人恃功專權,並提出明升暗降的計策。不久,敬暉、桓彥范、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五人被罷去宰相之職,加封郡王,只能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面君,其中,敬暉被封為平陽郡王。

敬暉等人被罷相後,雖被封為郡王,但卻大權旁落,從此受製於武三思,敬暉非常後悔,經常拍床嗟嘆,有時甚至激憤吐血。敬暉被貶出朝廷,外放為滑州刺史,後又貶為朗州刺史。不久,駙馬都尉王同皎謀誅武三思,事泄被殺,武三思趁機誣陷敬暉等人與王同皎同謀,暗中指使許州司功參軍鄭愔向朝廷告發,唐中宗於是將敬暉貶為崖州司馬,並剝奪封爵。

武三思暗中命人將韋皇后淫亂之事大肆宣揚,請求廢黜皇后,唐中宗震怒,命禦史大夫李承嘉調查。李承嘉上奏道:「此事是敬暉、桓彥范、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派人所為。他們託言廢黜皇后,實際上是要謀反。」唐中宗便命法司議罪,將敬暉流放瓊州,禁錮終身。後來,武三思又慫恿太子李重俊上表,請求夷滅敬暉三族,唐中宗不肯。武三思擔心敬暉等人會復起,便採用崔湜的計策,命周利貞假傳聖旨,將其殺死,周利貞追上敬暉,將他凌遲處死。

武三思奪取大權後,楊元琰上表朝廷,請求削髮為僧,但被中宗拒絕。敬暉得知後,笑道:「如果我早知道的話,我一定勸皇帝同意,剃去胡人的頭髮,豈不妙哉!」楊元琰鬍鬚濃密,貌似胡人,敬暉便以此取笑,楊元琰道:「功成名就,再不隱退就會有危險。這是我由衷的請求,不僅僅是作個樣子。」敬暉很不高興。後來,敬暉等人相繼遇害,只有楊元琰得以倖免。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