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523章 唐代宗——李豫
李豫,初名李俶,隴西狄道人,唐朝第九位皇帝,唐肅宗李亨長子,母為章敬皇后吳氏。為人仁孝溫恭,最初以皇孫身份受封廣平王,安史之亂時隨父前往靈武,肅宗稱帝後,被拜為天下兵馬元帥。作為名義上的唐軍統帥,統領郭子儀等諸將先後收復長安、洛陽,憑藉收復兩京之功相繼進封楚王、成王,被冊立為皇太子。肅宗病死,李豫被宦官李輔國等擁立為帝,命其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統僕固懷恩等大敗史朝義部叛軍,收復洛陽及河北諸郡,徹底平定安史之亂。吐蕃乘虛攻佔長安,李豫出逃陝州,隨後起用郭子儀擊破吐蕃,又用郭子儀等平定僕固懷恩之亂。此後,藩鎮勢力壯大,開中晚唐藩鎮割據之先河,於大明宮紫宸內殿崩逝,謚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葬於元陵。在位時期,定計誅殺權宦李輔國、魚朝恩及宰相元載,流放宦官程元振,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任用楊綰為相,致力於安定社會,發展生產。

李俶,生於東都洛陽的上陽宮,玄宗的太子李亨的長子,母為宮人吳氏,從小好學,專攻《周禮》與《易經》,學習儒家經典。為人仁孝溫恭,言談舉止皆符合禮儀,器宇度量弘深,寬厚而有決斷,喜怒不形於色。玄宗雖有孫兒百餘人,但只有李俶為嫡皇孫,相貌又與諸孫不同,所以玄宗格外喜愛他,十五歲時,被封為廣平郡王。

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佔潼關,李俶隨玄宗一行逃往成都,馬嵬驛兵變後,他與弟弟、建寧王李倓力勸其父李亨北上靈武,李亨於靈武即位,即唐肅宗。肅宗即位後,組建朝廷,以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諸將皆歸他指揮調度,同時設元帥府於禁中,由與肅宗有舊誼的李泌任元帥行軍長史。在此期間,李俶與李泌朝夕計議,以處理軍機之事,當時朝廷草創,臨時招募的兵員少,又沒有戰鬥力,李俶「推心示信,招懷流散」,等他隨肅宗到達彭原後,已有「兵眾數萬」。

權宦李輔國附會肅宗寵幸的張良娣,陰謀動搖李俶儲君的地位,建寧王李倓屢次向肅宗奏言此事,李輔國與張良娣反誣奏李倓「恨不得為元帥,謀害廣平王」,肅宗一怒之下,賜死李倓,李俶對李倓遇害頗感悲慟,但不敢言明。宰相房琯進擊叛軍失敗,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回軍鳳翔途中又遭叛軍重創,叛軍一時氣焰囂張,屢次襲擾鳳翔,威脅肅宗朝廷,李俶「選求勇乾,頻挫其鋒」,使舉朝安寧,「士心大振」。

肅宗犒賞三軍,準備收復京師,李俶與副元帥郭子儀為中軍,四鎮、伊西、北庭行軍兵馬使李嗣業為前軍,關內行營節度王思禮為後軍,回紇兵馬由葉護太子率領作為機動隊伍。唐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的軍隊共十五萬人,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東討叛軍。廣平王與回紇葉護結為兄弟,葉護大喜,唐與回紇聯軍進至長安西,在灃水之東的香積寺以北橫亙三十裡,與叛軍十萬人決戰。雙方自午時激戰至酉時,唐軍取得大捷,夜幕降臨,叛軍潰逃,被斬殺六萬人,叛將張通儒連夜丟棄長安逃跑,得到戰報後,李俶立即下令入城,唐軍得以一戰收復長安。

起初,肅宗急於收復京師,與回紇相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時,葉護要按約定執行。李俶拜回紇葉護於馬前,說:「現在剛克複了京師,如果大肆進行搶掠,那麼在東京的人就會為叛軍死守,難以再攻取,希望到東京後再履行約定。」葉護吃驚地跳下馬答拜,並跪下來捧著李俶的腳,說:「我當率軍為殿下立刻前往東京。」於是,與朔方大將僕固懷恩率領回紇、西域軍從長安城南經過,紮營於水東岸。百姓、軍士以及胡人紛紛向李俶下拜,哭著說:「廣平王真不愧是華夷之主!」肅宗得知此事後也高興地說:「朕不如廣平王!」李俶整軍入京,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夾道歡呼悲泣,李俶留在長安鎮撫三日後,率大軍東追叛軍。

隨後,李俶等進至曲沃,叛軍首領安慶緒盡征洛陽守兵十五萬人,於新店抗擊唐軍,唐軍與回紇軍夾擊,叛軍再次大敗,死屍遍野。叛將嚴莊、張通儒等放棄陝州逃跑,李俶與郭子儀進入陝州,僕固懷恩率兵分頭追擊叛軍,嚴莊先進入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敗狀,安慶緒放棄洛陽敗退。回紇軍進入洛陽府庫收取財帛,在市井村坊劫掠三天,李俶深以為患,洛陽父老獻出羅錦一萬匹給回紇,回紇這才停止劫掠,李俶也贈給葉護太子「錦罽寶貝」,使其心滿意足。進入東都後,投降安祿山父子的陳希烈等三百餘人,都身穿素服,哭泣著請罪,李俶遵照肅宗旨意,將其全部釋放,交赴西京聽候處理。

兩京的相繼收復,大大提高了李俶的威望,肅宗返京後,大赦天下,進封李俶為楚王,後改封成王,被立為皇太子,肅宗聯繫李俶出生時「豫州獻嘉禾」的祥瑞,於是將其改名為李豫。

肅宗患重病,不理朝政,即命李豫監國,當時兩宮均患病,李豫往來侍疾,親嘗葯膳,衣不解帶。玄宗去世,肅宗病重,張皇后無子,害怕李豫功高難製,於是暗中召越王李系至宮中,準備廢黜李豫。張皇后矯詔召見李豫,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知道皇后的圖謀,於是派兵到凌霄門,待李豫抵達後,保護他到禁軍中。當晚,二人領兵軟禁李系、張皇后等,肅宗受驚而崩逝,隨後,程元振等迎李豫於九仙門,見群臣,行監國之禮,李豫即位。

李豫繼位後,李輔國因有翊戴之功,極為驕橫,竟然對李豫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李豫雖然心中不滿,但懾於他手握兵權,隻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尚父,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後才能決定。不久,李豫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後假裝下令追捕盜賊,並派使者慰問其家屬。

李豫即位時,叛軍再度攻陷了洛陽,大難未平,他在登基後發佈的第一道詔書,就是任命長子、奉節郡王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以表平叛決心。

在部署平叛的過程中,他也對朝廷上下、宮廷內外的人事關係進行了調整,首先他於丹鳳樓頒佈大赦製書,隨後加封平叛功臣郭子儀、李光弼及李光進等諸道節度使及內外群臣。宣佈恢復玄宗時被廢黜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等人的封號,被玄宗幽禁而死的棣王李琰、因擅兵被廢為庶人的永王李璘等也被昭雪,希望通過對皇室成員的平反昭雪來梳理玄宗、肅宗時期淤結的政治遺留問題,從而尋求開拓進取的途徑。

李豫命李適為主帥、僕固懷恩為副帥,統帥河東、朔方及諸道行營、回紇騎兵等共十餘萬兵力,對自稱燕帝的史朝義部叛軍發起強大攻勢,河南等道副元帥李光弼也率軍參戰。唐軍抵達洛陽北郊,與安史叛軍在橫水展開決戰,叛軍大敗,被俘殺六萬人,史朝義向北潰逃,唐軍順勢收復東京、河陽及汴、鄭、滑、魏等州。燕相州守將薛嵩舉相州,恆州節度使張忠志舉趙、定、深、恆、易五州歸順。史朝義走投無路,北入奚、契丹,途中被圖謀歸唐的燕范陽尹李懷仙追及,被迫自殺,李懷仙斬得史朝義首級來降。自此,歷時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平定,安史之亂平定後,李豫同意了僕固懷恩分授原安史舊將鎮守河朔的提議,被認為開中晚唐藩鎮割據現象之先河。

唐廷為追征江淮地區八年賒欠租調,派豪吏為縣令,搜括民間粟帛,農民紛起反抗,其中台州臨海人袁晁在翁山率眾起義,攻下台州,年號寶勝,連克信、溫、明等州,擁眾近二十萬。江南人方清在歙州率饑民起義。面對浙東接連不斷的起義,李豫命鎮守臨淮的河南副元帥李光弼分兵鎮壓,浙東起義軍接連為李光弼部所敗,袁晁本人被俘殺,不久後浙東亂平。

為討伐安史叛軍,唐廷相繼召回安西、北庭等地的軍隊,使吐蕃逐漸向北蠶食,並乘虛深入內地,攻佔了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餘州。吐蕃軍大舉入寇,邊將再三告急,宦官程元振都壓下不報,投降吐蕃的涇州刺史高暉引導吐蕃軍過鄰州,寇掠奉天、武功,逼近京師。

李豫獲悉此事後,急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同時啟用郭子儀為副元帥,出鎮鹹陽禦敵,但為時已晚,李豫匆促逃離京城,到陝州避難,官民逃亡荊襄或藏匿在山谷中。吐蕃佔領長安後,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劫掠府庫市裏,縱兵焚閭舍,蕭然一空,幸虧郭子儀巧妙與敵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長安,李豫才返回長安,重賞郭子儀。百官論奏程元振「專權自恣」,貽誤軍機,李豫遂罷免了程元振官爵,放歸鄉裡,後又流配於江陵。

朔方節度使、大寧郡王僕固懷恩在安史之亂中「與賊百戰,闔宗死事至四十六人」,立有大功,卻在平亂之後被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宦官駱奉先逼迫,無法向朝廷申辯。僕固懷恩派其子仆固瑒攻打辛雲京,李豫招撫不成,採納刑部尚書顏真卿的建議,派長期任職朔方的郭子儀前往招撫朔方軍將,仆固瑒攻擊敗辛雲京後受阻於榆次,最終被部下殺死。

僕固懷恩聲稱李豫已經去世,再引吐蕃、回紇、吐谷渾、黨項、奴剌等部總共三十萬人來犯,約期從華陰趨赴藍田,直取長安。京師震恐,李豫急召郭子儀屯駐長安北面的涇陽,此時僕固懷恩得暴病死於軍中,郭子儀說服回紇與唐軍聯合,大破吐蕃於靈武台西原,斬首五萬,生擒上萬人,奪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繳獲的牛羊駝馬綿延三百裡內不絕。

李豫優寵宦官,凡宦官奉命出使四方,從不禁止其所求取,即使奉命恩賜妃族,回來後也問宦官所得多少,如果給宦官的財物少,李豫則認為是輕慢天子的使者,「由是中使公求賂遺,無所忌憚」。宰相常貯錢於閣中,每逢中使來賜一物,宣一旨,從未有空手回去的,若宦官出使州縣,傳送文書取貨,「與賦稅同,皆重載而歸」。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倍受尊寵,權勢甚至超過宰臣。

但是,李豫也能懲治飛揚跋扈的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先後遭誅貶,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左監門衛大將軍兼神策軍使、內侍監魚朝恩寵幸無比,勢傾朝野,凌辱宰相,朝廷政事要是沒有他參預,他則憤怒地說:「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李豫知群臣皆怨恨他,便與宰相元載密謀,一次禁中宴會,會後將他留下,侍衛把他縊死,對外則聲稱「朝恩受詔乃自縊」。

李豫病重,不到十天,已無法上朝,命太子李適監國,在長安大明宮紫宸內殿駕崩,享年五十三歲,群臣上謚號為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葬於元陵,祔於太廟。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