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559章 蒙冤賜死——劉晏
劉晏,字士安,曹州南華人,唐代經濟改革家、理財家。幼年才華橫溢,號稱神童,名噪京師,《三字經》有「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之語。歷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度支使、鑄錢使和鹽鐵使等官職,封彭城縣開國伯。實施了改革榷鹽法、改革漕運和改革常平法等一系列的財政改革措施,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唐代宗任命通州刺史劉晏為戶部侍郎兼京兆尹,擔任度支使、轉運使、鹽鐵使、鑄錢使等職。遭楊炎的讒言陷害,被敕自盡,享年六十五歲,追贈鄭州刺史,加贈司徒。

唐玄宗李隆基在泰山封禪,劉晏獻頌文到玄宗駐處,玄宗對劉晏這麼小就擅長文章到驚奇,命令宰相張說考察劉晏,張說考察完劉晏說:「劉晏是國瑞。」玄宗當即將劉晏封為太子正字,大臣們到了中午紛紛邀請劉晏,劉晏獲得了神童的名號,名聲轟動一時。劉晏多次陞官後任夏縣縣令,沒有督繳過賦稅,但百姓繳納賦稅都沒有違期的,劉晏被推舉為賢良方正,授任溫縣縣令,任職處都有善政可供記載,人們都刻碑傳誦,又升任侍禦史。

安祿山叛亂,劉晏避亂到襄陽,永王李璘任命劉晏為高官,他堅決推辭了,他寫信給房琯,談論分封和古代不同:「現眾王從宮廷到外面去任職,一下子希望建齊桓、晉文公的功勞,不可能!」有詔任命他為度支郎中,兼任侍禦史,管理江淮租庸事務。

劉晏到吳郡遇李璘反叛,就和採訪使李希言謀劃抵禦他,李希言請劉晏守餘杭,李希言戰敗後,逃出來是依照劉晏的辦法。劉晏告訴李希言可以守禦的辦法,李希言因此召募義軍堅守營壘。李璘戰敗,想回頭攻佔各州縣,聽說劉晏有防備,就從晉陵西逃。劉晏從不談自己的功勞,唐肅宗李亨召回他任命為彭原太守,後調任隴、華兩州刺史,不久升任河南府尹。

史朝義佔據著洛陽,劉晏仍然在治理長水縣。又升任戶部侍郎,兼任禦史中丞,度支、鑄錢、鹽鐵等使。有人控告鴻臚卿康謙與史朝義有聯繫,此事牽連司農卿嚴莊,肅宗將他們都關進監獄,京兆尹劉晏派遣官吏看守嚴莊的家。不久,肅宗下令釋放嚴莊,召見嚴庒。嚴莊很恨劉晏,因此說劉晏經常向嚴莊透露宮中一些閑話,並自誇功勞,埋怨肅宗。劉晏貶任通州刺史,嚴莊貶為難江縣尉,康謙因罪處死。禦史中丞元載擔任戶部侍郎,度支、鑄錢、鹽鐵兼江淮轉運等使,元載最開始擔任度支郎中,敏悟善奏對,肅宗欣賞元載的才幹,將江淮漕運委任元載負責,幾個月後便取代了劉晏,獨掌全國的財政大權。

唐代宗李豫任命通州刺史劉晏為戶部侍郎兼京兆尹,擔任度支使、轉運使、鹽鐵使、鑄錢使等職。京兆尹鄭叔清、李齊物因殘暴貪婪被罷免,代宗下詔命令劉晏兼任京兆尹。代宗任命戶部侍郎劉晏兼任河南道水陸轉運都使,劉晏將戶部侍郎和京兆尹分別讓給顏真卿和嚴武,被改封國子監祭酒,後又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職仍舊。因與程元振關係好,被免職任太子賓客,不久升任禦史大夫,任東都、河南、江淮轉運、租庸、鹽鐵、常平使。

當時大戰之後,京城米價每鬥一千錢,皇宮廚房沒有一個季度的積蓄,靠京城郊區和附近的郡縣農民磨製谷穗來供應。劉晏就親自巡視,從淮河、泗河乘船,抵達汴河,進入黃河。向西經過砥柱、硤石,觀察三門渠道渡口的遺址;到達河陰、鞏縣、洛陽,看到宇文愷修建的梁公堰,分流黃河水入通濟渠,觀察李傑修建的新堤,知道了它們所有的弊病和好處。

劉晏擔心漕運受製於人,就發函給宰相元載,元載由於忙於朝中專權,收到信函後,就將漕運事務全部交給劉晏,因此劉晏能完全發揮才幹。貨物一到,代宗很高興,派衛士奏樂在東渭橋迎接,又派使者慰勞說「你真是我的蕭何啊!」總計每年運糧四十萬斛,從此關中即使遭遇旱澇災害,物價也不上漲了。

唐代宗任命戶部尚書劉晏為都畿道、河南道、淮南道、江南道、湖南道、荊南道、山南東道轉運使、常平使、鑄錢使、鹽鐵使等,侍郎第五琦為京畿道、關內道、河東道、劍南道、山南西道轉運使等職務,分別管理國家的財政賦稅,又掌管吏部官吏選拔、授職、考查,審查處理優劣分明,下屬因此都敬重劉晏。

元載十分專橫,黃門侍郎、同平章事王縉依附元載,二人都很貪婪,元載的妻子王氏和兒子元伯和、元仲武,王縉的弟弟、妹妹和出入王門的尼姑,都爭相收納賄賂。元載、王縉又將政務委託官吏們辦理,求取功名的士人,如果不巴結他們的子弟和主書卓英倩等人,就無法進入仕途。代宗多年來包涵寬容,但元載、王縉仍不悔改,代宗想殺掉他們,害怕左右泄露消息,沒有可以商談的人,唯獨與左金吾大將軍吳湊謀劃此事。

吳湊是代宗的舅舅,恰巧有人控告元載、王縉夜裏舉行禱神的祭禮,圖謀不軌。代宗駕臨延英殿,命令吳湊在政事堂逮捕元載、王縉,又將元仲武及卓英倩等逮捕入獄。劉晏害怕元載同黨勢力大,不敢單獨審訊元載等人,因此代宗命令吏部尚書劉晏和禦史大夫李涵等人共同審訊他們,起訴文書都出自宮中,還派遣宦官使者責問他們的秘密勾當,元載、王縉全都服罪。當天,代宗先在宮中命令人將左衛將軍、掌管內侍省事務的董秀用杖打死,後又賜在萬年縣的元載自殺。元載請求負責的官員說:「我希望死得快些!」負責的官員說:「你會受到些許汙辱,請別見怪!」於是,脫下臭襪子塞進元載嘴裏將他殺掉,開始王縉也被賜自盡,劉晏跟李涵等人說:「按昭慣例,施用重刑應當審查上奏,何況大臣呢!而且法律上有首犯和從犯之別,應當再次稟報皇上聽候處理。」李涵等人同意,於是代宗將王縉貶為栝州刺史。

常袞當權,妒忌劉晏有威望,就稱頌劉晏過去的功勞,認為應當作為百官的師表,任命為左僕射,實際想奪他的權。代宗出於對管理工作剛剛有起色的考慮,下詔吏部尚書、兼任轉運、鹽鐵等使職劉晏為左僕射兼管舊的使職。當初,劉晏分派各道租庸使,慎重選擇朝中官吏專管,因經費不充裕,停止任用全國的一切輔佐官,只有租庸使能補充官員,增加到幾百人,都是資歷淺、有才幹的一代英才,劉晏督促和重用下,令他們都能建成功業。即使有權勢的人要求想為人求職,劉晏只會給予高薪,而不讓他們掌權,因此人人辦事勤勉。他曾說「:官員有爵位俸祿,因此對於官員而言名譽重於利益。小吏沒有地位且不能升遷,因此對於小吏而言利益重於名譽。」因此審查出納情況的工作,只能任用官員,小吏只需按吩咐辦事。劉晏任用的人,即是在幾千裏外,聽從命令像在劉晏眼前,偷懶和不務正業根本瞞不住劉晏。只有劉晏能做到這樣,別人都做不到。代宗曾命劉晏考查轄下官吏的好壞,刺史如果有罪,五品以上的就關押審判。六品以下的先用杖刑再上報給代宗。

唐德宗李適任命戶部侍郎兼度支韓滉為太常卿,吏部尚書劉晏判度支。起先劉晏、韓滉分管天下財物賦稅,劉晏掌管江南、山南、江淮、嶺南,韓掌管關內、河東、劍南,到這時,才由劉晏一人兼管,德宗早就聽說韓滉過度搜刮民財,於是罷免了他的財政大權,不久讓他出任晉州刺史。

李靈耀反叛,河南道節度使有的不遵守法紀,擅自徵收賦稅,交賦稅的州縣更少了。劉晏常常用盈餘補足短缺,即使百姓不增加賦稅,國家收入仍然很多。從第五琦開始專賣食鹽幫助發展軍隊,劉晏接替第五琦,財政制度更加周密,管理沒有漏洞。剛開始,每年收入六十萬貫錢,到最後的財政收入是剛開始的十倍,總計國家收入一千二百萬貫錢,鹽業的收入佔了其中大半,人民沒有怨言。京城鹽價暴漲,劉晏下令調三萬斛補充關中,從揚州出發僅用四十天就到了京城,人們認為劉晏一定有神通。由於湖泊山區這樣荒涼陡峭的地方,出產的貨物價格低廉,利潤少的抵不過向外運輸的費用,於是劉晏將這些貨物都儲存在淮河、楚地一帶,用來交易銅和柴,這樣每年就能鑄錢十多萬貫。

唐德宗李適即位,有進諫的言官多次請求撤銷轉運使,劉晏以堅決辭去轉運使的職務對言官和德宗做出回應,德宗不答應,劉晏加封為關內、河東、三川的轉運、鹽鐵使和各道青苗使。

當初,楊炎任吏部侍郎,劉晏任吏部尚書,雙方互不買帳,劉晏審訊元載案件,楊炎被牽連貶官。到楊炎掌權,想為元載報仇,德宗做太子時,代宗寵愛獨孤妃,因此寵愛獨孤氏的兒子韓王李迥。宦官劉清潭和代宗親信請求立獨孤妃為皇后,並說韓王李迥多次有吉兆,想廢黜太子李適。當時,有流言說劉晏參與了這件事的謀劃,楊炎掌權後,楊炎拜見德宗流著眼淚說:「靠祖宗有靈,先皇和皇帝沒有被奸臣離間,如果不是這樣,劉晏、黎乾危害國家的陰謀就得逞了。現在雖然黎乾被治罪,但劉晏還在任,我擔任宰相,卻不能懲罰他的罪行,罪該萬死。」崔祐甫說:「皇上已大赦天下,不應聽信讒言,判人有罪。」朱泚、崔寧也極力幫劉晏說話,崔寧說得太重。導致楊炎發怒,把崔寧貶出京城,罷免了劉晏的使職。詔令全國錢穀都要交給金部、倉部管理,免除了劉晏轉運、租庸、青苗、鹽鐵等使職。劉晏又因呈交帳簿和實物不合,被貶為忠州刺史,由宦官押送。

楊炎一心要羅織他的罪狀,知道庾準和劉晏有舊仇,就提升他任荊南節度使。庾準就奏報劉晏給朱泚寫信,有很多不滿的話,又選練軍隊,擅自拿走公物,威脅傳詔使者,想反叛。楊炎作證使罪狀成立了,德宗下詔命令宦官處死劉晏,享年六十五歲。死後十幾天,處死劉晏的詔書一經發佈,宣佈了劉晏的罪狀,劉晏家的親屬被發配到嶺南,朝中受牽連的有幾十人,全國都認為冤枉。

當時,楊炎兼任刪定使,提議沒收劉晏的家產,眾人認為不應該,楊炎才不提這事。然而楊炎早已命令官員清點了劉晏的家產,結果只有各種書兩車,糧食幾斛,人們都佩服劉晏的清廉。淄青節度使李正己上奏說殺劉晏太過分,沒有驗證事實,先殺後下詔,全國人都吃驚惋惜,請求把他的妻子兒女接回來,德宗沒有答覆。

事後德宗漸漸醒悟,才準許劉晏的親屬回來安葬劉晏,又任命劉晏的兒子劉執經為太常博士、劉宗經為秘書郎。劉執經捐出官職,請求追贈父親,德宗下詔追贈劉晏為鄭州刺史,又加封為司徒。劉晏死後二十年,韓洄、元琇、裴腆、李衡、包佶、盧徵、李若初相繼執掌財權,都是劉晏提拔的,在當時都具有名氣。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