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收個皇帝做小弟》第六十三章 收個皇帝做小弟
神武軍步軍員額一千二百人——同小半年前、吳浩拿到委劄之時是一樣的;馬軍,史彌遠初許時為三百人,現八百人,員額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原因呢,自然是吳浩與蒙古交易,自己弄到了馬。兩條專業運馬船,已經跑了兩趟原為金有、現為蒙據的中都路(現京、津一帶),先後運回了近六百匹馬,除去路上的耗損,活蹦亂跳的入了編的,有五百五十八匹,加上朝廷下撥的三百五十五匹,以及從其他渠道弄到的二十六匹,目下,神武軍有馬(指戰馬,不計用以輜重運輸的川馬、滇馬)九百三十九匹。對於增加步軍員額,朝廷是慎重的,不過,你既然自己能弄到馬,加強馬軍建設,無任支持,於是,一次過給神武軍增加了五百的馬軍員額。不過,目下,神武馬軍,並未滿編,只有六百餘人,原因不是招不夠、或訓練不出足夠的騎手,而是馬不夠。咦?員額八百,有馬九百三十九匹,如何不夠?備用馬不夠。照蕭近山、扎木合的標準,一騎手至少配備用馬一匹——若是蒙古、塔塔兒,一騎手配二三匹備用馬呢!然這實在辦不到,目下,神武軍的標準,是二騎手合配備用馬一匹,因此,六百的員額,暫時就是上限了。步軍倒是滿員了,不過,也是剛剛才滿員的。前文說過,南宋軍隊朽敗,士兵社會地位低下,老百姓不愛當兵吃糧,不過,這是就普通部隊而言,神武軍掛在殿前司名下,照禦林軍的標準出糧,待遇遠超普通部隊,對於普通百姓,還是有吸引力的,如果願意,旬月之間就可以滿編,拖了小半年才滿編,不是老百姓的要求高,而是吳統製的要求高。對於神武軍的兵源,吳浩有兩個最基本的要求。其一,必是紹興府人氏;或者,雖非紹興府人氏但已在山陰縣定居較長一段時日,如王進功、徐江、魯二甲者。這個要求看似「排外」,但自有其必要性。赴淮東後,神武軍會迅速擴軍,相當一段時間內,兵源以及對手,基本上都是淮東、山東人氏,吳浩很需要一支「子弟兵」以為神武軍之核心,保證神武軍的最基本穩定。何為「子弟」?同鄉即為「子弟」,相同的籍貫,是忠誠的天然保證。事實上,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同鄉」,依然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的人際資源之一;十三世紀,就更不必說了。其二,忠厚老實,吃苦耐勞。南宋商品經濟發達,社會上,閑散人員很多,但這種人,大多油滑浮浪;「忠厚老實,吃苦耐勞」,只能求之於地道的農民。前文說過,到了南宋中後期,土地兼並嚴重,自耕農愈來愈少,所謂農民,以佃農為主,吳浩為招到足夠數量的符合要求的兵源,就不能不「奪佃」。這個「奪佃」,不是地主將佃戶從承租的土地上趕走,而是吳統製將佃戶自地主的土地上「奪」過來。待遇雖有吸引力,但佃農不是想投軍就能投軍的,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性不是很強,但經濟依附性強——主要是債務纏身。這一層,前文已連篇累牘的說過了。吳浩欲「奪佃」,就得想法子替佃農解除債務。法子簡單,但成本很高——就是替佃戶還債啦。當然,怎麼還,大有講究,並不是照著地主手上的數字,要多少,給多少。首先,吳浩建立了一個「神武基金」,號稱,專門「解神武軍兵士之後顧憂」。基金最初的本金,來源如下:其一,吳浩自己的身家,以及黃達「報效」的田土。其二,山陰縣的「助軍」。上乘宗敗逃,知山陰縣周宗趕來慰問,吳浩婉拒「犒賞」,周宗很識相,改「犒賞」為「助軍」,而且,數目大幅增加——到了他許可權的上限。周宗此舉,主要是發自內心的感激:若不是吳浩,上乘宗鬧大發了,他這個知山陰縣,鐵定要丟官;事實上,丟官還算好的,若上乘宗攻破了府城呢?如是,性命保不保的住,都兩說!

其三,神武軍的「開辦費」以及吳浩吃的「空餉」。除了吳統製本人,神武軍一個員額還沒入編呢,上頭就撥下來三個月滿編員額的糧餉,名為「開辦費」,其實是落統製個人腰包的,這筆錢,吳浩掃數撥入「神武基金」。之後每個月,神武軍都是按照一千二百人的滿編員額領取糧餉,可是,前頭已經說過了,神武步軍是剛剛才滿員的,這小半年的「空餉」,吳浩亦掃數撥入「神武基金」。其四,購買、改造運馬船,以及同蒙古的馬匹海貿,都是有花頭的,一切浮盈,吳浩都撥入「神武基金」。替加入神武軍的佃農還債,所費皆出於「神武基金」。接下來,就是同地主們討價還價了。吳浩的開價是:還本,不付息。這個開價……挺狠的。天底下借貸,沒有不付息的,區別只在利息高低;且利滾利的,許多佃農的欠債,利息的佔比,已遠遠超過本金,不付息,真當我們開善堂的嗎?吳浩的理由是:上乘宗之亂,本統製一手敉平,不然的話,你們就算開善堂,也隻好在陰曹地府開;本統製破家辦「吳團」,救了你們身家性命,你們就算不感激,不「報效」,這個費用,也該多少分擔一點罷?這……說的好像也有點兒道理?本統製給你們兩個選擇:其一,一次過拿一大筆出來,算是「助軍」,如是,本統製以後就不羅唕你啦。其二,你的佃戶若投神武軍,其欠債,還本,不付息。二擇其一罷!本統製好心提醒你們一句:神武軍的員額,不過一千二百人,整個紹興府,有多少大戶?多少佃戶?攤到你頭上的,能有幾個佃戶?再者說了,這一千二百人,也不可能都是佃農,總有些自耕農以及別的行當的人士罷?還是那句話,攤到你頭上的,能有幾個佃戶?你算算這個帳嘛!其一、其二,若您都不樂意,我也不能硬搶,但請您放心,日子還長著,我總法子,叫您吐更多的血出來,不信,且走著瞧!吳統製的原話,不是介樣說,但意思就是介個意思。吳浩先從平水鄉下手,非常順利,所有的大戶都選擇了「其二」,沒有一個例外的。畢竟,一來,吳統製在平水鄉,已是必須仰視的存在;二來,大戶們承認,吳浩確實算是救了他們的性命。有了平水鄉「打樣」,後面的就好辦了:那誰誰誰、誰誰誰,統統沒二話,怎到了你這裏,就這般囉嗦?山陰縣也派出吏役,幫著忽悠:神武軍已經差不多滿編啦,沒剩幾個員額啦,說不定,一個都攤不到你頭上!畫這個押,不過走個過場而已!就這樣,一個大戶、一個大戶,一個鄉、一個鄉,一路忽悠過去。雖然神武軍招兵面向整個紹興府,但限於地理交通和信息傳播,應徵的,主要還是山陰、會稽二縣人士,其中,佃農們應徵的積極性爆棚,小半年內,前後竟達兩萬之眾,吳浩得以從從容容,精中選精。被選中的,無不以為自己的祖墳冒青煙;沒被選中的,跌足而已。吳浩所獲,不僅僅是精中選精,更是這班佃農出身的部下的死忠——統製替我們還清了欠債,自然結草銜環,效之以死!*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